又见北海公园

华鹤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60多年,北海公园也曾去过十多次,都在学生时代,记忆中夏天到北海公园划船,几毛钱一小时的租金,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随船飘荡着水上,是那么的幸福快乐。冬天,穿上父亲的“将校呢”,租双“黑龙刀”,驰骋在冰面上,恰似电影《老炮》再现北京人当年的形象。 参加工作后就再无心到公园闲逛。退休几年,激情勃发遨游祖国名山大川,意犹未尽。当下疫情严峻,无法远足,可以放慢脚步旧地重游,细心品味以前匆匆掠过的或未曾开放遇见的景区,那些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游览线路:北海南门入口,经永安桥进永安寺,上白塔。游览后折回南门进团城游览。从北海西门再进入北海公园,沿北海西路一直向北,到小西天,五龙亭景区,再向东到西天梵境,静心斋,九龙壁。再向南转沿北海东岸到濠濮间,画舫斋出南门,全程游览5小时。</p> <p class="ql-block">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俗称“白塔山”。岛高32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因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拍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时琼华岛的影像。</p><p class="ql-block"> 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传唱至今成为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原为辽燕京城东北一片湖泊,名金河。河中有一小岛名瑶屿,辽在此建“瑶屿行宫〞。</p><p class="ql-block"> 金大定3年至19年(1163年至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也称太宁宫),从那时起,北海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皇家宫院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元年到元八年,三次扩建琼华岛。</p><p class="ql-block">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明万历7年,历经四朝600余年的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坍塌,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无有。</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脑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改称“白塔山”。</p><p class="ql-block">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36年(1741~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的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了皇家宫苑。</p> <p class="ql-block">  永安寺,位于白塔山南麓,始建于清顺治8年(1651年)。是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脑木汗之请修建的,名白塔寺。乾隆六年(1741年)改你永安寺,永安寺是一组反映像宗教文化的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前身为元代的一座木桥,明代称“太液桥”,乾隆八(1743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两侧有望柱48根。1979年对桥修葺加固,桥面全部更新并新装88根莲花形望柱和荷叶图案扩栏板。石桥连接着白塔的琼华岛,而且用三曲桥身把南岸的团城城门和琼岛上的永安寺寺门巧妙和谐地连按起来。</p> <p class="ql-block">  团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元代称圆坻,也称瀛凡洲。至元元年(1264年)在其上建仪天殿。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岛四周砌圆形城墙,城高4.6米,面积约6176平方米,周长276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扩建成此规模。团城上殿宇堂皇别致,松柏苍劲挺拔。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阶蹬道至城顶台面,蹬道顶处各设罩门。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团<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主要建筑承光殿矗立正中,其南有玉瓮亭,北为敬跻堂组成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span></p> <p class="ql-block">  承光殿内供奉一尊白玉佛(释伽牟尼佛),高1.5米,用一整块白玉雕成,洁白无暇,头顶及衣褶镶嵌有红绿宝石,相传这尊白玉佛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而来,献给慈禧太后供奉在这里。玉佛左臂有一明显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伤。</p> <p class="ql-block">  院中建有玉瓮亭,亭中有元代遗物玉瓮——“渎山大玉海”。玉瓮口呈椭圆形,通高70公分,周长493公分,重约3500公斤。</p> <p class="ql-block">遮阴候:为二针一束的油松,相传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传说乾隆皇帝游团城摆宴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汗全消,乾隆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阳候”。</p> <p class="ql-block">  守卫着团城门户的柏树,被封<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袍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北海西门入园,东侧脁望的琼华岛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  道边上 红墙美景</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总面积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大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四面环水,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p> <p class="ql-block">月牙河</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周围四角上的小方亭</p> <p class="ql-block">  殿内高处悬挂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山上南海普陀威座,还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p> <p class="ql-block">大殿八角穹窿团龙藻井,金光灿灿</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东边不远处有一景观“铁影壁”,为元代遗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壁高1.89米,长3.56米,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刻工古朴浑厚。</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是原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壁的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两面各有九条彩色大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壁上共有大小蟠龙635条。我国现存三座古代九龙壁唯独北海这座是双面壁。</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和快雪堂,其中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皇帝的行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为收藏48方书法石刻特增建快雪堂院落。院内由彩绘游廊接,快雪堂东西两侧的游廊内嵌有晋代至元代二十位书法家八十篇墨迹石刻四十八方,其中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乾隆皇帝所作的《快雪堂记》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澄观堂</p> <p class="ql-block">浴兰轩</p> <p class="ql-block">快雪堂</p> <p class="ql-block">书法石刻</p> <p class="ql-block">快雪堂东西两侧嵌有书法石刻的游廊</p> <p class="ql-block">彩绘游廊</p> <p class="ql-block">院落中的太湖石景观</p> <p class="ql-block">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运动著名将领蔡锷将军,经黎元洪批准,将快雪堂三进院落拔作“松坡图馆”,梁启超出任馆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坡图馆”内澄观堂为阅览室,浴兰轩为藏书室,快雪堂为“蔡公祠”。1949年5月与北平图书馆合并几年后关闭。1987年快雪堂三进院落交还北海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坐落于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明英宗通过『奇门之变』复辟后,对西苑的营建掀起高潮,天顺四年(1460年),凝和,迎翠,太素三座行殿在太液池畔建成。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明代太素殿旧址上仿河北正定名刹隆兴寺之制,创建阐福寺,这是一座蕴含汉藏佛教文化的皇家寺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阐福寺『珠网璇题,金碧照耀,冠于禁城诸剎』是北海一处重要的梵境胜景,更是太液池北岸宏丽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每年来阐福寺拈香拜佛,为生母崇庆皇太后祈福寿,为海宇苍生祈福。阐福寺建筑群占地11560平方米,自南往北序列布置有性海福田牌楼,山门,东西幡竿,钟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大佛殿,东西八方亭,后殿等。1919年失火,大佛殿及以北部分焚毁。</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在皇城内是一座等级很高的宗教建筑群,与五龙亭位于同一轴线上,以一座四柱三间的木牌楼为开端,上匾额,南曰《性海》,北曰《福田》,都是佛教术语,意思是佛法的道理本性,深广如海;敬佛行善如同耕种田地,可以收获福报,阐福寺牌楼在早年间损毁,到清末只剩下四座夹杆石。除了殿前的两座石碑,乾隆还御笔题写了大佛殿内外的匾额楹联《福田花雨》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顺轴线正南是五龙亭,五龙亭正南是太液池,眺望正南是琼华岛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老画卷</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门</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1919年以前保存的大佛寺老照片,大佛寺是阐福寺的主建筑,重宇三层,上层恭悬御书额曰“大雄宝殿”,中曰“极乐世界”,下曰“福田花雨”。</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殿内供奉的大白伞盖佛母立像,是用金丝楠木树干雕刻而成,全身嵌满无数珠宝,千手千眼千面手持几米长的大白伞盖。1919年,大佛殿及后殿和八方亭均被大火焚毁,极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亲书的大佛殿匾额《福田花雨》</p> <p class="ql-block">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境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员成这名的景区之一,原为明代西天褝林喇嘛庙,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并向西扩展。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楼一座,正面石匾书“华藏界”,背面书“须弥春”。三券门组成山门,山门楼式为彩色琉璃仿木结构。过山门进院中,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楼南各有旗杆高耸,北各有石幢矗立,右经幢刻有《金刚经》,右经幢刻有《药师经》,院正中为天王殿,穿过天王殿,中院正中为气势雄伟的大慈真如宝殿,大殿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制作,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中院东西各有配殿。大慈真如宝殿后拾阶而上为西天梵境后院,后院门匾为“华严清界”,穿过此门可见“七佛塔亭”。亭内竖八角石塔,塔上镶刻七世佛阴纹像和乾隆御题《七佛塔碑记》,塔亭后有座高大精美的建筑“琉璃阁”,阁的外壁嵌五彩琉璃花饰与佛像。</p><p class="ql-block"> 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p> <p class="ql-block">西天梵境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东侧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建筑——大慈真如宝殿,宏雄壮观</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竣工。是皇家园林中写仿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遍布太湖石假山与周围亭、台、轩、榭相互辉映,环境幽雅宁静,布局巧妙,是北海一处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也称“乾隆小花园”。</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静心斋正式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镜清斋:是整个静心斋园林景区的主体建筑。此殿端庄素雅,乾隆更写下“临池构屋如临镜”的诗句来描述。殿外“镜清斋”三字隶书匾为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p><p class="ql-block"> 静心斋景区还有:罨画轩、抱素书屋、韵琴斋、碧鲜亭、焙茶坞、沁泉廊、枕峦亭、石挢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镜清斋内情</p> <p class="ql-block">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廓名为“读画廊”。乾隆皇帝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是说在这里即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石桥与半壁爬山山廊——“读画廊”</p> <p class="ql-block">石桥、沁泉廊、枕峦亭</p> <p class="ql-block">枕峦亭</p> <p class="ql-block">沁泉廊</p> <p class="ql-block">五龙亭,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中为龙泽亭,左为涌瑞亭、浮翠亭,右为澄祥亭、滋香亭,原是帝后及近臣垂钓赏月的地方,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木制弧形桥改为石桥,并安装了青石栏板,柱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栏板,柱子遭八国联军破坏,1974年照原样予以恢复。现存五龙亭成为人们眺望白塔及北海湖光山色和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濠濮间,位于北海公园东岸小土山北端,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本身为三间水榭建筑其范围包括宫门,云岫室,崇椒室,爬山游廊,水池,曲挢及石坊等,三面土山环抱,林木繁茂,富有曲经通幽,回还变化之妙,为北海公园一处园中之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