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湘西》成立于2000年,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该广场总投资4.5亿元,占地31.22亩,剧场座位数2800个,每晚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深受观众好评。《张家界·魅力湘西》,由黄永玉题名,宋祖英、张也、陈思思三位湘籍歌唱家演唱主题歌。<div> 魅力湘西大剧院,是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剧院,它创办于2001年3月,历经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文化演出实体,湘西民族特色浓厚鲜明。<br></div><div> 《魅力湘西》演出的节目有苗族鼓舞、边城、爬楼、茅古斯舞、马桑树儿搭灯台、女儿会、哭嫁、湘西赶尸、场外篝火演出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苗族鼓舞</b></h3>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城</b></h3> 根据沈从文的边城里翠翠的故事,描绘了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恋情,场面唯美体现湘西儿女的感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爬楼</b></h3> “爬楼”是广西金秀茶山瑶族独特的婚恋习俗。瑶族历来有女娶男嫁、恋爱自由的传统。其居住的房屋皆为木结构干栏式。当家中的姑娘长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其父母就安排她到吊楼居住,以方便与男青年上门幽会。每当夜幕降临,其姑娘就在吊楼里等待恋人。以歌舞形式展现瑶族小伙子的热切心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茅古斯舞</b></h3> 茅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其主要流传在湘西州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地。每逢正月,土家族村民结稻草为服,扮演原始初民渔猎农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创业功德,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茅古斯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及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村落或姓氏为单位轮流举办,持续五至九天不等;全用古代土家语演唱,以至有些土语今人无法翻译。保留的剧目有《做阳春》、《赶肉》(即狩猎)、《捕鱼》、《抢亲》、《甩火把》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桑树儿搭灯台</b></h3>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行于湘西的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是张家界桑植县的民歌,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演唱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女儿会</b></h3> 女儿会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几百年来已形成了独特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凸现女性光辉而备受关注。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几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如今已发展成土家族聚集地区的民族节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哭嫁</b></h3> 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现当代,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婚前半月至一月,新娘即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等。哭唱的内容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不断翻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赶尸</b></h3> 在古代,湘西南部由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人们客死它乡,运柩困难,只好延请巫师术士用禁咒发,赶尸而行,使其归葬故土,入土为安。此法俗称“湘西赶尸术”。拨开它扑朔迷离的迷信成分,可清晰感受到这种湘西独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中,积淀着湘西人对家乡亲人的强烈眷念,不甘愿做孤坟游魂的心情。历史上,战死他乡,客死离土的游侠、将士、贩夫、役卒唯一存念的是能够搬丧回籍,魂归故土,入葬祖茔。三百年来,湘西将士沿海防保家卫国,喋血疆场,每一次战争之后,便是大批牺牲者的肉身需运回家乡安葬。本节目撷取湘西罗荣光将军以67岁高龄率兵抵御八国联军,血染大沽口的真实史料,融汇“赶尸”传说,彰显湘西人忠勇爱国,恋土爱家,就是剩一口气,爬也要爬回家门口的无疆大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场外篝火演出</b></h3> 土家硬气功表演,湘西三大蛊迷巫术表演(包含上刀山、走铁犁、下火海),大型土家摆手舞表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