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书还未读完,却勾起了我印象中的法国情调。<div> “文艺青年很容易从艺术作品中拼凑出一个地标或群体的想象。”王安忆曾说过。我想自己就是通过傅雷等大师的翻译小说和电影等,打量着法国这个国度,并赋予自己以想象。<br> 最近和几位朋友在一起聊电影,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多次被搬上银幕,有网友评论由苏菲・玛索主演的版本最是值得一看。我却以为苏菲・玛索是法国人,同时外型具有东方特质,实在不像俄国人,令作为观众的我入不了戏。而小时候看电视剧《上海滩》,还记得男主许文强在倒地身亡前说了句“我要去巴黎”,顿时令我对法国浮想联翩。对法国纪实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的着迷,更使我向往19世纪的法国情调。那种暧昧的隐秘,边界感的模糊,在我的脑海里对法国的印象慢慢增添了佐料。<br> 王安忆是从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女作家,你很难将她与法国女人联系在一起,但王安忆却说,有一年她在法国,对方要给她拍照,王安忆同意了。可是,法国人让她摆出的姿势却是自己从小在淮海路照相馆橱窗里看惯的那种——透着风情,稍显造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