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蹉跎岁月终身难忘】

开心牛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引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舞钢市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舞钢市是现名,当年根据国家计委和冶金工业部的立项,平舞会战总部下属几个指挥部,从701到707:主要包括平顶山姚孟电厂建设、平顶山到舞阳钢铁公司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工程代号701);矿山开采建设(工程代号702);烧结炼焦厂建设(工程代号703);炼铁厂建设(工程代号704);炼钢厂建设(工程代号705);轧钢厂建设(工程代号706);机修厂建设(工程代号707)等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舞钢项目最初叫“平(顶山)舞(阳)工程会战”,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三线建设”高潮中以兴建特厚钢板厂为主要目的的一次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也是后来诞生舞钢市的奠基工程。工程由河南省军区司令、张树芝亲自挂帅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70年10月,来自冶金部第六冶金建设公司的9000名干部职工、全国钢铁战线的3000多名技术精英、我省中部11个县民兵团的74000余名民兵,组成了8万余人和省直单位抽调一批干部支援的建设大军,在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指挥长的指挥下,在从马鞍山到平顶山八矿、姚孟电厂延绵百公里的中原大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平舞工程大会战。</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废除了“会战”的建设方式,军队领导撤出,归地方领导建设,级别为现在的“地市级”,改称“舞阳工区”。</b></p> <p class="ql-block"><b>  文革结束后,舞阳工区划归平顶山市管理,1979年10月,改属许昌地区。1982年10月,规属平顶山市。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舞钢区,设立舞钢市,为县级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在文学写作方面是门外汉,只能用最简单的白描方式述写回忆录,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只是一篇记实笔录。记录着所经历过的家事、国事、身边事。所以我注重事实的因果!虽然,都是些平凡锁碎事,但在我的脑海里是永远抹不去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是平头百姓,评判不了历史,也不想纠结"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只能写写不足挂齿的当年我们的故事,自娛自乐自欣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暮然回首【蹉跎岁月终身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编辑创作/开心牛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702指挥部更名河南舞阳工区钢铁公司矿山公后又更名河南安钢集团舞阳矿业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农家乐”看到这些老物件!穿过时光的记忆,把我们带到了蹉跎岁月里的回忆,勿勿的那几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农家乐墙上挂的图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各种农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织布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麦秸垛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拖拉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农村的大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知青的回忆,难以忘怀的舞阳工区尹集公社、小王庄大队杨庄生产队知青点。应该是我们六个女知青的故乡。什么是故乡,就是回不去的地方。那个知青点的大院还在,可早已变得陌生,面目全非。大院的美好时光,只能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一一辨认、还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75年上中学时,批林批孔运动及反击右倾翻案风已刮进校园,在学校里。学生上学是来去自由,课程也是为广阔天地设计的针灸、珠算、植物和学工学农批判资产阶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学校办的校制药厂出“鱼腥草注射液”好几种中药针,尽然卖给矿山卫生所,和当年的舞阳工区医院现在我们想起来都可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贴老师大字报,一月学工、一月学农、一月学军。张铁山交白圈反朝流。不学文化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提的口号是工农兵进驻学校站领讲台,当年的工宣队长姓汪名字记不得了时间久远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原来考试完老师评卷按100分制改作业,后来按什么,优.良.差.改。不学习天天大太阳底下走正步,请舞阳工区武装部作训科鲁参谋来训练,又学工跟着工人一起学习报纸,又学农.三晃两不晃,一学期没了。我一看这干脆报名下乡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矿山公司五.七办公室报的名,报完名后,没几天就把报名所有学生招集起来开了一个会征求意见说:一个尹集公社大山里林场.别外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插队,到生产队插队,两条信息看我们同意那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听说林场远快到和驻马店市交界的地方了,还有狼晚上。不同意去林场。我们都同意插队,叫自由结合于是我们这一组六个女同学,卓越父母是开封地委干部援建到舞阳工区钢铁公司.矿山公司机关的,东玲父母是开封医院援建,王会父母省直干部援建到舞阳工区钢铁公司矿山公司机关的,玉花父母安阳矿山公司援建的,会敏父母是江苏援建的,豫萍萍父母省直干部援建到舞阳工区矿山公司机关的,我们女的六人一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卓越18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豫萍萍1976年15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东玲1976年18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王会16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会敏16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玉花1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知青”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的一代人群的称谓。知青,曾经家家都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知青却成了一个不断冷却的历史话题、成了一个过去式的历史名词,这个历史名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而对我们这一代因时代造 就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人群来说,却是在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终生难忘。整整十余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千百万花季青年,怀抱理想,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上人生中走进社会的第一课、也是谋生的一种选择。刚刚毕业初中生,十六七岁当知青。城市高中毕业同学中,十有八九是知青。</b></p> <p class="ql-block"><b>  什么是“知青”?说来不就是那些生在城里的,在特殊年代中学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只好选择上山下乡养活自己的一群小年青孩吧。</b></p><p class="ql-block"><b> 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而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五味俱全的,而给人生的历练也是宝贵的。也许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那个年代已离去久远,而对我们这一代人深刻印象永远都不会淡漠。</b></p> <p class="ql-block"><b>  终生难忘的是1976年11月9日省舞阳工区钢铁公司矿山公司、知青办在矿山公司机关大操场上,召开了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会上矿山公司领导发言,并赠送套“毛泽东选集”一本、一个脸盆、一袋上海产(浦江洗衣粉)。知青代表发言,发出了时代最强音的铿锵誓言!随后观看了文艺演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舞阳钢铁公司矿山公司政治部送的《毛主席选集第五》每人一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浦江牌洗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76年11月9日”一个深刻的烙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印在了父母、亲人们那依依不舍、满含泪花和无奈的眼眶中!而我们天真纯洁的同学们却满怀战天斗地的豪情,为实现充满浪漫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义无反顾地登上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高歌奔向前方_____蹉跎岁月的起点--舞阳工区尹集公社……乡村!迈出了进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豫平平档案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两辆解放牌卡车把我们送到了广阔天地,尹集公社小王庄大队。这个大队分布在一条山沟里,一条小河长年流淌,宽阔的中下游一个个自然村散落在河两岸的山坡上,村庄多以姓氏命名,列沟,苗沟,赵南庄,小杨庄,楼房弯大队都有知青落户,晌午时分在小王庄大队所在地——小王庄村、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放了场电影我们几十个男同学、女同学就按名单跟着各庄生产队长到各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6个女同学在生产队长的引领下来到了新家——小杨庄知青组。第二天给知青的“礼物”就下起了大雪下了三天……</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刚下乡不久,有一次住在女知青点隔壁院子的生产队会计家、会计老婆见面就问你们几个妞吃完饭没、我们几个说没吃会计爱人说来我们家吃吧,因为他们家 "热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路上我们很兴奋,个个心里美滋滋的。这是下乡以来,第一次有人邀请我们去做客,看来我们还是很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嘛。</b></p><p class="ql-block"><b> 到了老会计家厨房我们拿了六个碗每人盛完面条汤又拿根红薯把他家饭吃了一大半,外屋坐着会计家人,还没吃饭等我们把饭瑞走后第二天才知会计家饭叫我们快吃完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早上劳动的时候,其中一位女农民跑来告诉我们知青说,会计爱人在地里到处宣扬你们知青,说一后你们见面可别给那六个姑娘知青打招呼,说吃了饭没,没吃来俺家吃吧。你一让她们就真来了拿六个大碗把我家饭吃完了等等……</b></p><p class="ql-block"><b> 从那一后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虚伪、什么叫虚荣心!给我们上了社会大课堂生动的一课!</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知青点房子左第一间是厨房,带窗户是一间房子玉花.王会.会敏三人住,中间大门是堂层,右一带窗户一间是卓越.东玲.豫萍萍三人住。门的左边是个垃圾坑,厕所在厨房后边。知青房后就是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上山下乡的艰苦年代,常年吃不到肉是很正常的,我们六个女孩组成的知青点年龄最小,舞钢矿山公司知青办公室给公社协商知青年岭小、又是女孩所以把我们分到离公社很进的杨庄生产队。我们分三个组、一组两人、轮流做饭劳动完我们做的第一顿饭非常高兴拉着在城里爆米花的风箱,没有莱吃着自己从家代的豆酱肉渣,当年拉着风箱感觉好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个知青十二元生活费国家给的第一年,口粮45斤每月买买粮食吃的油食盐加“煤油灯"煤油所剩无基。下了半年在公社买了一次肉包了一次饺子。 当然最好的还是大家偶有回家返知青点时,都会带上一瓶家长炒的咸瓜肉渣和西瓜酱加肉未,这就是一宿舍人的小改善了。吃的最多的是手赶面条基本上是汤面条,我在劳动时手掌上磨了血泡拿着小手绢包上、放工回知青点照样和面赶面条。</b></p> <p class="ql-block"><b>  有时也会大改善,到过春节小年,生产队长到猪栏里,看看较顺眼的菜猪,一声令下,人欢猪叫,选中的 " 猪四哥" 被按倒在地,四蹄捆牢,抬上长板,手起刀落,喉血喷涌, "猪四哥" 基本上就是你我口中之福了。这不光是全知青点人的喜悦,也是全生产队的人高兴。</b></p><p class="ql-block"><b> 每家每户分肉,一条条肉炼猪油的包饺子的盘的肉馅到十五才吃完,馅都有味了当年没有冰箱,就这人们高兴的很物质匮乏的年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农闲的晚上,我们的娛乐多数就是下棋和打扑克。睡觉聊天我自学学会了吹口琴开歌,没事就吹着玩,知青点屋门口有个大树还爬到树上做在树枝上吹……(不过这些事我都忘了是王会卓越的回忆才使我想起一点)她俩记得特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天没亮队长就叫出工了跑到知青点窗户上拍拍、怕我们睡觉,早上也不知几点放工吃早饭吃完又出工下午可能是2点左右放工吃午饭休息一会又出工、下午工冬天天黑才放工。记忆中,出过窑洞里的砖、陶过井、拉架子车土、种过玉米收过玉米、特别是给玉米除草俩条胳膊拉的一道道红红的血印,穿短袖最后穿长袖好点。挑猪粪、炕烟叶、等等农活。</b></p> <p class="ql-block"><b>  吃过酱油拌米饭那年代没菜吃,由于农村作饭灶大锅大,撑握不住,蒸馒头的时间老蒸湖干锅。只好分伙,自己从家带煤油炉6个头火,有12个头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从家带了个6个头的,自已从家带挂面、大米开始了自已做饭吃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谢妞妞(右)她爸爸是尹集公社的谢大夫。知青分伙做饭后,我经常在她家蹭饭。(因她家干净)我也带谢妞妞回我家矿山小住。卓越是生产队长家有好吃的经常给她吃,队长偷偷通知卓越,卓越一人去她家吃吃。卓越年龄最大吃独食,前几天卓越才告诉我这小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最好的娛乐活动就是晚上到公社所在地看电影了。那个年代电影品种很少,就是几部样板戏的影片,如 "青松岭,春苗" 朝阳沟等等。这几部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每次一有人号召,就会有人跟随者。</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也多次在好事者鼓动下,重复观看那些早已烂熟的影片。其实到公社看电影并不轻松,从知青点到公社要走三里的土公路,两边是田地,走起来满脚尘灰,单调无聊。不过每次去时,因怀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所以大家一路上说笑,也不觉的路有多远。</b></p><p class="ql-block"><b> 到了公社所在地,全村就好似过大节。因为难得有电影来,所以这种好事其能独享。各家的亲朋好友,邻村的青年男女都是分享的受恵者。操场上到处都能听到 "社皮" 们的相互笑骂声,看到孩童们嬉戏打闹的场景。空地中间早就被各种长短高低的凳子占据了,而我们只有站边的份,伸长脖子看着走形的影象。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还是挺考验体力的。</b></p><p class="ql-block"><b> 观影后回小杨庄的路上真是难熬啊,特别是冬天,寒风阵阵,寂静的乡道上只有我们唰唰的脚步声,再加上白天的疲惫上身,大家也没了说笑的兴致,这条路恍惚变的很长。要是不来看电影,自已也许正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作天马行空的美梦呢,懊悔啊!所以在每次的回程路上,我们都告诫自已,下一次一定不能来。可是下一次又下一次,我们还是屡屡踏上后悔又自责的重复观影之路,毕竟看电影还是当时最给力的文化享受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好向是下乡过把元旦生产队长大儿子接婚,去接新媳妇不来、生产队长派我们六个女知青去了,队里有个人赶着牛车拉着我们六人到女方家村里,我一下车就叫莲嫂,还叫她娘家人吵我说:还没上牛车现在还是姑娘吓的我不敢吭气了。</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新媳妇上牛车我们一起回村里了,当天全村人不出工吃酒席。我们知青点给队长儿子送的墙上贴的画儿,和脸盆、一对枕巾。</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结婚办酒席,我们知青还说这是封建思想。我们所看见的在单位结婚举行婚礼仪式完后,然后撒点儿糖,瓜子儿就结束了。农村还办酒席算是开眼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结婚支锅灶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村里农民做好饭男女老少都会端着碗,到村中间有口井围着井周边蹲在地下,边吃边聊、除了下雨不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都觉得可奇葩,他们为什么不在自己家吃饭呢,为什么端着碗乱跑呢?原来这是他们的风俗习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每次回家要走大概四伍拾里路,二条路一条走“田岗水库”走武功公社路回朱兰,一条从下乡住的房后翻山越岭过石漫滩水库。由于1975年发大水,水库就成了小河沟了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每次走田岗水库脱掉袜子,手拎着鞋子淌水过去寒冬腊月也是如此。当年我们都是十五六的小孩儿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想想当年是多么艰苦啊!我们十五六岁在农村的光秃秃的水井上,拿着绳子摇着水桶水装满后拽着绳子往外拽打一桶水上来,冬天水井边上到处是结了冰凌茬子、我们小心翼翼下水桶现在想想都后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那时也不知道害怕担着水桶晃晃悠悠的回到知青点厨房,接着做饭也不知道累劲儿也真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村子里有个石磨想改善生活,农民都是拿着黄豆磨豆腐。我们刚下乡不懂豆腐怎么做的,都稀奇跑去看整个程序知道豆腐怎么做的了。并且还知道了菜豆腐脑,至今还保留着好吃菜豆腐脑的习惯。</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那烙馍卷菜,都是村里的特色当年还有呢、舞阳工区下来的驻队干部,(按现在叫法扶贫干部)吃派饭,生产队长爱人给驻队干部做的烙馍卷菜,和葱油饼我们也跟着蹭了一顿。当年吃着是真香,现在吃同样的饭,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味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能是穿过时空的回忆,回味当年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村里看见队长家有棉花车和织布机,这第一次见。卓越岁数大、学的快帮生产队长家纺棉花,拿鞋底儿。就是自家做的鞋子先用针一针针穿来穿去,在上鞋帮。东玲是看着书学会裁剪.帮村里农民剪裁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村里的会计家挨着我们知青点儿,每天都能看到他家最小儿子7至8岁的小男孩上山拾树枝,还经常敲我们的窗户叫着姑姑,起床了,初工了,怕我们起不了床耽误出工。我们还常说七八岁的小孩儿跟大人一样起床、多可怜当年.非常同情他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会回忆:</b></p><p class="ql-block"><b> 二下红薯窖!1976年11月下乡正是收红薯,因第一年有国家给的口粮,和每个知青12元生活费,生产队不分口粮,农民把分的红薯都放在红薯窖里储存。农民吃红薯我们知青没有,就给队长要,队长就叫我跟他小姑娘一起去红薯窖取。生产队农民的窖都在知青点房后半山坡上。</b></p><p class="ql-block"><b> 我和队长姑娘小英一起下红薯窖,小英先下,在窖里指挥我两腿登着两边脚要登在坑上(坑就一个脚那么大)慢慢下,下去左边是红薯,右边也是,人下去的地方就只能蹲下2人真向电影地道战里的坑道。然后我先上去然后在把篮子系下去(篮上绑上绳子)红薯装满拉上去。小英拿回家一篮我拿回知青组一篮</b></p><p class="ql-block"><b> 没几天吃完红薯在找生产队长要,队长不给了,结果会计家给了一篮又是我跟着下的红薯窖。</b></p><p class="ql-block"><b> 王会的回忆提醒我了,使我想起来二下红薯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薯地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尹集公社修水库。公社在一个叫作黄湾的山沟里兴建了一座水库,(黄湾水库)三秋过后,大队就会接到公社通知,派人参加兴修水利大会战。</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几个村无家无口的知青很容易得到生产队的关照,被派往水库工地,就知青而言,走出家门,吃住在工地,没有了戳锅捣灶的痛苦,也乐意积极前往,工地上,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撘的看瓜棚男男女女住一个棚里(我干了几天回家了)吃的一风吹。把小麦连皮磨成面粉,和麸子一起吃,我们大队生产队条件还算不错的,有的生产队吃的是(黄面懒糕馍)</b></p><p class="ql-block"><b> 星星还在天空眨着眼,我们就起得身来,走进伙房,一个馍, 一碗蒸锅水,匆匆下肚就出工了,公社的水库工地不像生产队出工那样散漫,太阳正当午才吹响收工的哨子,月亮露脸了,才会拖着疲惫不堪步子回到住地,每天都重复着不变的劳作模式,炸山采石,搬运石头。数天过后,很高兴谋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差事,让我们和一个社员一起给伙房拾柴火。</b></p><p class="ql-block"><b> 一根扁担两根绳,腰里别把镰刀,怀里揣上一个馍就上岗了,由于是全公社大会战,每个大队都在同一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因此,方圆几里内能用于当柴烧的腐朽干枝已是几近绝迹,不得不跑向更远的山坡上去,在那里有着漫山遍野的荒草,干枝,砍上一担柴并不很费劲,但也不能一天的活半天就完事早早的就赶回去,于是乎,往往都是来到山坡上一阵子忙活,捆好柴捆,关好柴担,一切收拾停当,也有了些许饿意,啃着带的干馍,喝着山泉溪水,躺在阳坡面晒着太阳稍事小憩,等到太阳偏了西,这才起身挑起柴担踏上回去的路程。</b></p><p class="ql-block"><b> 老乡们同样送我们打油诗:一天一担柴,不黑不回来,不是肚子饿,还在坡上坐。</b></p><p class="ql-block"><b> 搬运石头更是一刻也不得闲,我们免不了借机拉屎撒尿开溜,风趣的老乡们幽默的送我们打油诗:学会磨洋工,屙屎八点钟,看看不到点,蹲下再空空。</b></p><p class="ql-block"><b> 小王庄大队列沟生产队的秦跃武跑到我们小扬庄队问知青你们队今天中午什么饭,一说黄金塔(黄面懒糕馍)扭头就走,到晚上秦跃武学狼叫把农民和知青们吓的不轻……</b></p><p class="ql-block"><b> 1975年和1976年11月我们一批下的知青们平时没见过面,修水库有机会聚在一起,更是平添了几分快活,倒也乐哉 !乐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下乡时国家政策每个知青安家费500元我们6个女孩3仟元在1976年那可是个天文数字,(住的房子听说原来是牛住的房),到1978年底我们招工离开,房子都没给盖。听说我们住过的“牛屋.又还原当牛房了”</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11月份正是当年我们知青点的房后山上到处是银杏树满山都是,还有其它树叶,黄.红.绿.漂落的,当年也没觉得她好看,只想着赶快招工返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到1978年底好多男知青当兵,女知青就招工返城我们知青点一锅端都招走完。</b></p><p class="ql-block"><b> 我第一个调回省会,在工作中和同事爱菊一起上夜校、把高中课程补完。</b></p><p class="ql-block"><b>  在工作岗位上考上大学。(金融专业)会计师副高职称,注册资询师等职称。在省直单位退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b></p><p class="ql-block"><b> 尹集公社在改革开放中更名舞钢市尹集镇小王庄村,小杨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给经历过那段青春岁月,曾经痛苦过、迷茫过、潇洒过、激情过、无奈过,现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人们一个倾诉、回忆的机会和平台。</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说“知青”是无知、无能、无力、无奈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也有人说“知青”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铁”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b> 发达了的“知青”,不无矜持地陈述:“那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历练。”</b></p><p class="ql-block"><b> 名人了的“知青”,不无深沉地揭示“那是一场耐人回味的人生体验。”</b></p><p class="ql-block"><b> 富豪了的“知青”,不无得意的表示,“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b></p><p class="ql-block"><b> 洋化了的“知青”,不无悔恨地发现,“那是对生命价值的亵渎和浪费。”</b></p><p class="ql-block"><b> 下岗了的“知青”,不无懊丧地埋怨,“那是一辈子不如意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 知青是一种痛苦、知青是一种精神、知青是一种财富。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b></p><p class="ql-block"><b> 知青这代人对于共和国的意义在哪里?一位有思想的学者这样说道:“他们创造了共和国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这个是共和国不能忘记的!共和国的每个公民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上就有着1600万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用他们非常年轻的身体和青春铺就了后来人成长的路!铺就了共和国通向辉煌未来的路!他们这一代人对共和国来说,是背负了很多东西、牺牲了很多东西的一代人!他们是每个阶段都在承担着付出的代价,就像是脚下的一片基石!这是一段我们值得尊重、也必须去尊重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知青___这代人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却始终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自己,都认为那是人生一段最有意义、最不平淡、最有回忆、最值得展示的经历!就如一句歌词说的那样:“就算是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时过境迁,铅华洗尽!岁月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也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这代知青周学都相续退休,离开了为理想、为生活而打拼的舞台,荣退在家。激情褪尽,归于平静,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安享快乐美好的夕阳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经历了历史的辉煌,体验了独有的历史变迁,享受了满满的现代生活。</b></p><p class="ql-block"><b> 过去的记忆那么美,是因为有今天现实的参照。如今,高楼大厦多了,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人际交往也变得越来越世故和功利化了。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渴望真诚,呼唤真情。回首往事,经历太多的职场拼争,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让人感觉踏实的、难以割舍的,还是浓浓的知青情义、我们如痴地眷恋着昨天,是因为我们醉心地珍惜和享受着今天,更是因为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明天。当大家成群结队地忙着奔六、奔七、奔八时,我们索性放慢急行的脚步,抖落世事的浮华,静静地重新品味那段难忘的金色年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岁月是杯陈年的酒,尘封了许多的过去,却无法尘封穿越历史时光记忆,暮然回首【蹉跎岁月终身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感谢美友及朋友们分享欣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11月23日上午11点多接台通知加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图片/网络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视频/网络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玲失联感谢卓越.王会.玉花.会敏提供照片。(卓越.王会.玉花.会敏当年没拍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注:不准复制粘贴截图,违者必纠!版权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