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 庙 游 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 . 11 . 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片摄于今日</span></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逛了社稷坛,今天参观明清两朝皇室的家庙_太庙。明永乐十八年,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同时始建。一座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迄今601年。</p><p class="ql-block"> 参观太庙非常爽,可以进入大殿,与古建筑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太庙好清静,巨宽敞的大殿是一个人的包场,疫情期间连参观门票也免了,参观大殿原本是需收费的。</p><p class="ql-block"> 金碧辉煌的宫殿,殿顶浑金旋子彩画和浑金天花,梁栋饰金,地面墁铺金砖。太庙最震撼、最有看头的是木头,68根金丝楠木大柱,梁柱外包沉香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p><p class="ql-block"> 步入大殿,幽香之气扑面而来,幽淡、静雅而通透,顿觉心悦神怡、清爽宜人。刻意去体会又觉得香气飘渺朦胧、若有似无,忽然间又飘出馨香一团,宛若淡淡果香、花香,还有点略似香樟的芬芳,气味又没有樟香那么浓厚粗俗。金丝楠木大殿所独有沁人肺腑们气场,来自于金丝楠木的王者之香,这气场在大殿内缭绕不绝600年。</p><p class="ql-block"> 太庙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金丝楠木为主体的宫殿建筑。太庙的金丝楠木大柱高为13.32米,最大底径达1.23米。据说估算的经济价值,一根柱子至少值人民币28亿元,而整座太庙总共有68根金丝楠木主体梁,太庙所拥有文物价值更是无法估量。</p><p class="ql-block"> 象征着最高权威的故宫太和殿72根大柱,最初也为金丝楠木,后来屡次被毁,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世间已无金丝楠木大料了,只好用东北的松木代替。而太庙虽然也多次重修,但依然是明代的金丝楠木,世间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支撑故宫太和殿、太庙的金丝楠木大柱主要产自贵州山区。从金丝楠木的寻找到运输到北京,往往会花费四五年的时间,整个过程不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给沿途的百姓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万历年间,工部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就曾说道:为了砍伐和运送这些金丝楠木,一个县城中便死了近千人,全省有十万人以上因此死亡。</p><p class="ql-block"> 这么算来,一根金丝楠木大柱下面就是几十、几百条人命。古代统治者大兴土木,都会被后世诟病指责,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背后,都是老百姓们的辛苦和血泪。</p><p class="ql-block"> 在深山老林生长千年的楠木古树,来到京城成为顶梁柱又支撑皇家宫殿600年。我舍不得伸手轻轻抚摸通天的大柱,生怕弄伤了金丝楠木油润细腻的肌理,近距离观赏纹理细密精美,木纹之中细细金丝隐约闪烁。用鼻尖凑近大柱去嗅嗅,一团楠木的淡淡的药香持久且准确地进入鼻腔,顿时神清气爽。 </p><p class="ql-block"> 此刻如同品一杯香茗,观殿前花开花落,赏世间云卷云舒,闲话日常。正好享受王者之气时,有工作人员过来提醒:戴好口罩!</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铺墁的金砖,经历600年略有磨损,依然比较完好。地面的金砖是享殿第二宝,金砖制作工艺复杂,要花费一年时间才能制成,一块金砖制作成本相当一两黄金。就是这金砖地面上,历代帝王率领文武百宫、皇后带领众嫔妃,在金砖上三拜九叩,行跪拜大礼。我在金砖上行走了好几个来回,遐想远古情景…。</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专场,还有保安相随。</p> <p class="ql-block"> 太庙以大面积林木包围主建筑群,并在较短的距离安排多重门、殿、桥、河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营造肃穆、深邃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太庙的正门,又称琉璃门。</p> <p class="ql-block"> 戟门桥,由七座汉白玉单孔拱桥和护栏组成。</p> <p class="ql-block"> 戟门,太庙的礼仪之门。</p><p class="ql-block"> 一群姑娘婆婆叽叽喳喳地跳广场舞,披红挂绿,好象小孩子们“六一”节前排练节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 庙</span></p><p class="ql-block"> 享殿(前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p><p class="ql-block">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p><p class="ql-block"> 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清代12位皇帝,太庙曾经供奉了11位灵位,末代皇帝溥仪自然是入不了列。</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主动提出不进太庙的皇帝,历史上的道光帝虽然平庸,但还是一个爱国爱民的皇帝,康熙帝曾有言在先:“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灵位”,道光三十年(1850年)元宵节的前一日,爱新觉罗·旻宁在弥留之际写下一道朱谕,死后灵位不入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因为道光在位之际,爆发了鸦片战争,他签署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丢了香港岛,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史。他自感愧对祖先,没有颜面向列位先祖一样接受后世子孙的祭拜。不过他儿子咸丰并没有遵父命,还是把道光的牌位放入了太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享殿东西配殿</span></p><p class="ql-block"> 东配殿内供奉有功的亲王牌位,清代供奉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䜣等十三人。西配殿内供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费英东、张廷玉、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十三人,张廷玉是供奉的唯一汉人。</p> <p class="ql-block"> 寝殿(中殿),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镇、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的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p> <p class="ql-block"> 祧庙(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袷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 殿 内 景</span></p> <p class="ql-block"> 殿堂地面上有很多铁格栅。这样的格栅不是排水的,而是用来供热的地暖设施。不晓得是不是原装的?要么是古人的聪明才智,要么就很糟糕。</p> <p class="ql-block"> 太庙的金丝楠大柱并没有埋入地下,而是直接置于一个直径更大的石基上,没有“根”大柱会牢固吗?在模拟十级地震实验中,古建的“墙倒屋不塌”全靠这种结构。这种“没根”柱子在震动中会有移动,移动能抵消住地震的破坏。而埋入地下的柱子可能会折断,大殿是靠柱子支撑,一旦柱子折断,屋子就真塌了。古人把台基做大了很大一圈,充分考虑到地震中的位移量,智慧之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 柏</span></p><p class="ql-block"> 此柏相传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始成,遍植新柏,连种三次均未成活,乃因土质不宜。一工匠献计,将太庙的薄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首栽此树,果然成活。人皆说是皇帝福荫所致,遂称为“神柏”。后代皇帝、亲贵祭祖至此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沙滩”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手植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 子 林</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成片的古柏树,相传是明代几位太子所种植的,太子们年幼时很调皮,随意在园子里栽种了一片柏树,没有排列整齐,这片柏树林看上去就参差不齐的,倒是形成了独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几个朝代更替,依然挺拔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沧桑感到底是什么样子?看看眼前这些“老态龙钟”的古柏树就一目了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