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

一蓑烟雨

<p class="ql-block">  站在娄山关上小尖山山头,放眼远望,兰天白云,阳光灿烂,群山奔涌,长风浩荡。一条山道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盘旋曲折,时隐时现,呈现出一派壮阔而祥和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我抚摸着山头残存的水泥碉堡,忽然耳边似乎响起毛泽东那 沉重而不失坚定的吟诵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将我带入到1935年2月25日那个清冷的凌晨。西风凛冽,白霜舖地,长空雁叫,孤月高悬。一队红军正在眼前的山道上疾行,马蹄声细碎凌乱,喇叭声低沉鸣咽,山林中弥漫着悲壮肃杀的气氛。身处绝地的红军拼死一战,重夺眼前的娄山关。</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登上娄山关,也许就站在这里,看着眼前如铁的雄关、漫道,心生无限感慨。娄山关战斗的胜利和他从不服输的倔强个性,使他更增强了自信,一定要摆脱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怎么越?苍山如海,出路在何方?残阳如血,前途又如何?这恐怕是他老人家当时正紧张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后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正是对当年真实心情的一种回忆。</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是川黔大道上极其重要的关隘,位置险要,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中两次攻打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35年1月7日佔领遵义后,随即攻佔了娄山关,以为遵义屏障,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红军离遵义后,经土城战斗失利,红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宜宾和泸州间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又遭强敌围堵。毛泽东提出出敌不意杀个回马枪,二渡赤水,返战黔东。2月25日由彭德怀亲自指挥再攻娄山关,重佔遵义城。这次战役击溃、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干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战场,今天成了4A级景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由张爱萍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当年在这里牺牲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左右的年青人,他们亦为人子、为人兄弟,但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抛家舍亲,从江西、湖南一路打来,在娄山关献出了自己的年青生命。他们的英魂永远归附在这高耸的纪念碑上!</p> <p class="ql-block">  山下建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阵列馆》,用图片、资料和实物详细介绍了娄山关战斗的历史片段。</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娄山关,游客摩肩接踵,人群欢歌笑语。人们在青山绿水间䠀佯,享受着宁静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只有那残存碉堡上的弹孔,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昔日激烈的战况。</p> <p class="ql-block">  只有那由模特妆扮成红军战土的青铜塑像,在警醒人们不要忘了长征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只有那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提醒人们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