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枯荷伴斜阳

桃李不言

说到残荷,大概很多人会自然地想起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但我想一般不会有人刻意在雨天去荷塘听雨的。<div><br>李商隐当初也不是特意去听雨打枯荷的。当时他寄宿朋友家,心里怀念着远隔重城的两个从兄弟。秋雨不期而至,不眠之夜聆听枯荷秋雨正好可以稍解寂寞与苦思,加上诗人的艺术提炼,自然流传一股清韵。所以,听雨听出诗来,是要特定的心境和特殊的环境的,当然首先要懂诗。</div><div><br>还是陪伴半池枯荷过秋冬吧,这倒是能生出些感怀的。</div><div><br>随便在一个秋冬的午后,最好是微风,趁着浓浓的斜阳,看渐渐枯去的荷叶,老人与枯荷,无言相对,心照不宣,个中滋味值得分享。</div><div><br><b>枯荷是有故事的</b>。蝉鸣林啸,鸟飞鱼跃;雨露朝阳,阴晴圆缺;游客有风雅、有粗陋,莲池有炎凉、有荣枯……都已刻录在它的叶脉茎管中。夕阳中,枯荷好像擅长讲故事的长老,一边回忆,一边讲述。对于走马观花的游客,这些故事有些散乱,有些断断续续。只有那些用心的人,才能从中感悟到真正的寓义。</div><div><br><b>枯荷是有智慧的</b>。有人说,枯荷有残缺的美,我不认为枯荷是靠“卖残”而赚取“美”的。但它确实是个智者。它知道自己失了颜色,没了姿态,主要是没花可衬(都说“红花还需绿叶配”,但红花又何尝不是在衬绿叶呢),所以,它会利用秋冬的阳光,尤其是在晨曦或夕阳,逆光里几片残缺的荷叶,几根枯枝,或断或曲,与水中倒影不离不弃、亦步亦趋,其光影妙不可言,甚至“震撼”。其实一根断枝、一片残叶没什么观赏价值,但枯荷懂得怎样让池水和斜阳助力来展现它最后的精彩。</div><div><br><b>枯荷是有情趣的</b>。它渐渐老去,终于形容枯槁,瘦骨嶙峋,但却精神矍铄,老得可爱。它借着短暂的夕阳,玩起水来,趣味横生。要么是似是而非的象形,要么是莫名其妙的抽象。正因为它的难以捉摸,才更引人入胜。枯荷的情趣是有内涵的,有秘密的,值得品味,不能一笑了之。</div><div><br>这也许就是枯荷的“魅力”。<br></div> <h3><i><b>附我的枯荷照片</b></i></h3><br>有人调侃摄影后期,PS就是“让世界没有真相”,但对枯荷来说,不修图几乎没有“真相”。枯荷的真相就是观赏者的个性化认识,往往掩藏在杂乱之中,摄影者要去伪存真,将那些独立者、遥相呼应者从其他枝叶中剥离出来。当然,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遇到水清枝稀的场景,那就能直出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