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散记

崂山闲人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整理书房,偶然在书柜深处翻岀几摞、叠的很整齐的影集和已往刊登过自已文章的杂志、专刊,多年前游走欧美时怦然心动的记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今把卢浮宫的文章、片子重新又整理了一下,并翻拍了很多过去去卢浮宫的照片,独编一期美篇以示敬意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宏伟和最富盛名的博物馆之一,且不说占地之大,藏品之多,单说卢浮宫自己本身,它就象是一位见证了千年烟尘的历史老人,从建立之初到回归公众,先后曾有50位国王和皇后居住此宫。 </p> <p class="ql-block">  据陪同介绍卢浮宫始建于十字军东征的1190年前后,最早只是一个塞纳河边的皇家档案馆,奥古斯特二世还把战俘和狗也养在这里,到了查理五世的时候卢浮宫成了王宫,可是弗朗西斯一世这老小子,居然上台了就把卢浮宫给拆了,好在后来被他儿子又给重盖了回来,并自此一直扩建。亨利四世修盖了豪华的大画廊,传说他还曾在里头骑马打猎,到了太阳王时代,路易十四更是耗费巨资把这座美丽的王宫用珍贵的艺术品从头包到尾。此后卢浮宫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被宣布属于民众,次年起藏品开始向公众展出。</p> <p class="ql-block">  看着今天的卢浮宫,那反射着蓝天白云的玻璃金属塔,据说此作品是前法国总统密特朗和美籍华裔“建筑天才大师”贝聿铭在八十年代初的合作结晶,理由是什么“把在古埃及的现代梦想,搬到了卢浮宫广场上”,很多大伽认为唯有这个设计才能和卢浮宫抗衡,但我却真的不喜欢,这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极不协调玻璃金字塔,只觉得如此时尚现代的玻璃雕塑与沧桑古老的砖石建筑混搭在一起,历史就变得不伦不类,想想也许只有浪漫的法兰西民族才能把它们并列在一起,当然就像如今的“红绿配”也并非就是那么不和协,关键是红是什么红,绿是什么绿……</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卢浮宫有藏品40余万件,分六大展馆,198个展厅。这个占地24公顷(还是换算成我们熟悉的数字吧,24公顷等于360亩)的艺术品自助餐厅,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墨客。无数的艺术珍品在这里只是汪洋里的一叶小舟,而这些珍品若是把它们散放到任何博物馆去,每一件都足以被翘首跪拜,成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都说去卢浮宫要先做个规划,可是规划有用么?不瞒你说,去之前我还真的做了一个攻略,不光提前收藏、还专门研究了卢浮宫游览图,提前购买了一本33欧(当时1欧等于12元人民币)的8K《卢浮宫不容错过的300件典藏珍品》画册,哪几座雕塑必须亲眼目睹,油画作品哪几幅一定要近距离欣赏欣赏……可自从一踏进门开始,在一个360亩的建筑物里东跑西颠,上查下找,攻略又有什么用?有哪一件藏品看了会后悔?有哪一件藏品你会扭头说,不!我要去看另外一件,这件待会再看。且不说所谓的“镇馆三宝”前头的人山人海,走不动路,所有人都搔首弄姿的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双翼胜利女神,约公元前190年,大理石,高3.28米。罗得岛海战胜利的纪念性雕塑,这位带着双翼的胜利女神像最初是从海上可以看见的神庙里的悬崖上被发现的,她矗立在石船的头部,紧贴于女神上半身的湿淋淋的衣服皱褶像翻腾的波浪,加上高展的双翼,使这个带有贝干风格影响的雕像成了最出色的古艺术品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米洛的维纳斯,她大约诞辰公元前100年,大理石,高2.02米。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时,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这座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瑰宝,雕刻得不仅身体三围美妙绝伦,而且浴纱裙有半透明和飘逸动感。</p> <p class="ql-block">  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了雕像,后来在法国人和米洛斯人的争夺中,塑像被摔断了双臂,可是体态之优美,神情之柔和,仍然是雕塑艺术的极品中的极品。200多年以来,很少有人知道断臂之前的形象,尽管世界上很多艺术大伽们做过很多复原的尝试,但又觉得无论双臂如何摆放,始终不极原始之残美,故一直保留至今。 </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不容错过的典藏精品还有一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约1503年至1506年。木板油画,高77厘米;宽55厘米。</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作品,《蒙娜丽莎》率先打破了把人像都画成木乃伊一般的传统表现手法,画家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既有欣喜,又有悲伤;既有惆怅,又有希望。美丽的佛罗伦萨女郎,打扮清朴,温婉典雅,无论你在什么方位,她那充满含蓄微笑的眼神总是在看着你,那丰富复杂的感情、那变幻莫测的心境跃然纸上,薄雾缭绕的阿尔诺山谷的风景,渐渐消融在远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拿破仑时代,这小个子皇帝还曾擅自把从意大利搞回来的《蒙娜丽莎》拿到卧室挂了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  虽然摆放蒙娜丽莎的是一个具有很大空间的大厅,但是却全部被人挤满。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推后搡、左右拼杀终于发疯似地挤了进去,才发现墙面里镶嵌着一幅全馆唯一加了玻璃罩(可能是因为被一个意大利籍小偷偷过,消失了两年,差点回不到卢浮宫)的画,框里面的东西因玻璃在反光,完全看不清楚。并且大厅里是禁止拍照,怕闪光灯射线伤害这稀世珍宝,反光的蒙娜丽莎,隔了那么远,里面就是放张照片拥挤的人也看不出来(是不是只有我这么想),尽管如此偷拍者仍大有人在,四周的游人从各个方向在推着你游荡,仿佛一波人造的波浪,大厅里很嘈杂,能感到人的兴奋,激动,沮丧等各种各样的心情,有着人类最复杂最原始的情感,而蒙娜丽莎,只是含笑面对。</p> <p class="ql-block">  除了“镇馆三宝”,我的计划里还有一个必须近距离观赏的作品,那就是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 “被缚的奴隶”两尊雕像,大理石材质;一尊高2.09米,一尊高2.28米。原为装饰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而作,最后从最终设计排除,这两个巨大的人物形象仍处于未完工状态。</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含义不明确,可能是关于被控制的激情或者肉身束缚的灵魂的,完工部分和仍留有雕刻工具痕迹的部分之间形成对比,表现了艺术和材料之间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找到它们时,两奴隶寂寞地站在这里,亏得人少,可以没有阻碍的好好地欣赏,望着那曾熟悉的、棱角起伏分明,五观、身体结构准确的大理石雕像,少时学画时的种种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在学校美术组的“小黑屋”里,照着仿制的石膏像一遍一遍地写生,从初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印象深刻,除了上述两奴隶像,还有大师的其它石膏作品像,如“大卫”“摩西”等等……</p> <p class="ql-block">  汉默拉比法典 第一个巴比伦王朝 汉默拉比统治时期(前1792~1750年) 发掘于伊朗 苏萨 源于伊拉克 美索不达米亚 玄武岩 高:2.25米 直径:1.90米</p><p class="ql-block"> 这块发现于苏萨的高石碑曾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利品。碑顶刻画着巴比伦王站立聆听太阳神沙玛什的情景,后者坐在一块宫殿形状的宝座上。</p> <p class="ql-block"> 碑上楔形文字是一些国王格言汇编,规范着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医学、家庭,还有偷窃、伪证、殴打致伤,根据罪犯社会地位而制定的不同的刑罚。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的法律将受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的法律制度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赫克里斯与化为蛇的河神战斗</p><p class="ql-block"> 赫克里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利斯的罗马名字,蛇是希腊地区的一条河的河神,以善于变身而著称,最擅长变为雄牛和巨蛇。</p> <p class="ql-block">  绘画收藏是卢浮宫最精华之一,甚至是卢浮宫最初的创建目的。事实上我也是奔着这些个名画去的,要亲眼目睹一下大师们的传世杰作。</p> <p class="ql-block">  拿破仑的加冕礼 雅克 路易斯 大卫 法国 1806~1808年 画布油画 高:6.21米 宽:9.79米</p><p class="ql-block">  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里,当着教皇比约七世的面,拿破仑自已加冕为皇帝。作为帝国的官方画家,大卫在这里绘制了历史上最特别的画,他选择了在200左右贵宾的注视下,皇帝给皇后戴冠的情景。因此使得主持加冕仪式的教皇比约七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后来教皇借故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拿破仑则把比约七世抓起来监禁多年,直到拿破仑倒台。</p> <p class="ql-block">  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雅克 路易斯 大卫 法国 1784年 画布油画 高:3.30米 宽:4.25米 </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罗马贺拉斯兄弟与阿尔贝城的古里亚斯兄弟搏斗时所显出的勇气的寓意画,1785年在展厅展览时,此画就被视作新艺术潮流——新左典主义——的宣言,大卫则被视为是这个潮流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受希腊陶立克艺术影响的肃穆的布景形成这幅作品的结构,并有助于加强勇士和流泪的女人之间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饭前祷告 法国 1740年 画布油画 高:49.5厘米 宽:38.5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人才叫画家,这样的人才叫色彩画家”,狄德罗在夏尔丹的作品前大声赞叹。通过精美的笔触和对画中物的温柔关注,无论他作品的主题是孩子、水果,甚至一条被猫觊觎的鳐鱼,这位心理画家给风俗场面和静物注入了一种新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锁 让 奥诺雷 弗拉戈纳尔 法国 约1777年 画布油画 高:73厘米 宽:93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己经成为十八世纪放荡主义绘画的象征,但它同时也展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长长的穿越画面的对角线,从苹果到锁,从诱惑到原罪,中间是狂热庆祝肉欲胜利的情人。</p> <p class="ql-block">  被运到墓穴边的阿特拉 安娜 路易斯 吉罗代 德 鲁西 特里奥松 法国 1808年 画布油画 高:2.07米 宽:2.67米</p><p class="ql-block"> 这个浪漫的作品取材于夏多布里昂的小说,很好地阐释了大革命衰落后基督教的复兴以及十九世纪最初几年,法国流行的感性风潮。“印度味”的异国情调和对“民族”艺术的虔诚,两者相汇在希腊悲剧风格的布景中。</p> <p class="ql-block">  梅杜萨之筏 蒂奥道 热里科 法国 1816~1819年 画布油画 高:4.91米 宽:7.16米。</p><p class="ql-block"> 热里科的代表作,因露骨的表现场面而引起众议。该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发生的船只倾覆丑闻。因船长无能,一艘军舰在塞内加尔附近海域沉没,一百四十九名船员只存活了十五个人。画家选择了戏剧性的一刻,天边显出结束了船员们的苦难一条船的轮廓,幸存者站在尸体和垂死者构成的金字塔的顶端。</p> <p class="ql-block">  自由引导人民 欧仁 德拉克洛瓦 法国 1831年沙龙展 画布油画 高:2.60米 宽:3.25米 。</p><p class="ql-block"> 1830年7月,一场人民起义导致了查尔斯十世国王下台。德拉克洛瓦选择史称“光荣三天”人民起义中的一天来讴歌这场起义,并把“自由”人性化为一位女性。她挥舞着三色旗,引导着巴黎人民,冲过街垒。她的寓意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大宫女 让 奥古斯特多米尼克 安格尔 法国 1814年 画布油画 高:0.91米 宽:1.62米。</p><p class="ql-block"> 素描派反对色彩派的领军人物,安格尔通过《大宫女》,描绘了东方风韵的后宫姬妾,并展现了他在独特且及其感性的抽象表现能力。女性的体形处理得并不十分自然(因为在这里,技法比写实更加重要),但却给这幅光滑柔美的“圣像”一种神秘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破壶 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 画布油画 规格椭圆, 长边:108厘米 短边:86.5厘米</p> <p class="ql-block">  破壶 是法国民间俗语,即少女失去童贞的象征。那么就这一含义来说,画上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受谴责的对象。但在这个时髦的椭圆形画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秀丽多姿的妙龄淑女。画面充满宫廷仕女画的脂粉气。用色匀称,笔触细腻,素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而挂在这位显得天真、纯洁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只破壶,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从背景的处理到人物衣纹的严格描绘来看,这幅肖像画是一幅十足的学院派风格的古典油画,根本体现不出对所谓女性道德的训诫性,而作者所有的油画肖像画,都具有这种用色细腻的古典画风特色。</p> <p class="ql-block">  吉普赛女人 法兰斯 哈尔斯 荷兰 约1628年至1630年 画布油画 高:58厘米 宽:52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件不容错过的作品题目是迷惑人的,因为确切地说画的是一名妓女的肖像。这是一幅突破欧洲传统油画画法的束缚,写实成分较少,运笔洒脱,色彩简朴而明快,笔触变化万千,一会儿温柔、一会儿粗暴,由此诞生了这种象征女子感性美的生动且通俗的形象,对后来欧洲传统油画技法的改进有很大启发。</p> <p class="ql-block">  画家和她的女儿 法国女画家 维吉·勒布兰(1755-1842),这幅画作于1789年,画中人物是画家本人和其女儿朱莉。画家的唯一女儿朱莉,1780年出生,作画时,女儿已9岁,画家本人34岁。</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表现了人世间崇高的母爱。画中的母亲衣着朴素,面容端庄,目光柔和。女儿天真可爱,两个胳膊紧紧搂着母亲的脖子,小脸蛋紧紧贴在母亲身上。这幅画构图紧凑,色彩明快而不失庄重,较好体现了画家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的画风。</p> <p class="ql-block">  蓬帕杜尔候爵夫人像 法国 1755年沙龙展 色粉画、水粉增色、灰蓝纸拼装 高:1.75米 宽:1.28米</p><p class="ql-block"> 康坦 德 拉图尔给水粉肖像以和小型画相比毫不逊色的不朽性,完美的体现了启蒙时代趣味的细腻。</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个美篇已经发布,还真有亲们认真审核观看,并严肃的指出,此前一版美篇做的虎头蛇尾,故此现就增加几幅风景画来为本美篇作个弥补,希望能完美结束。</p> <p class="ql-block">  海港落日 法国 1639年 画布油画 高:1.03米 宽:1.37米。</p><p class="ql-block"> 具有罗马气质的勒 洛兰从古代和现代的罗马汲取灵感创造出有时候采用以历史和神话的名义、涉及建筑和光线的理想风景,古典构图突出表现在交汇于落日的远景和逐渐消融的温暖的色泽上。</p> <p class="ql-block">  云端的阳光 雅各布 凡 雷斯达尔(约1628~1682) 荷兰 约1665~1670年 画布油画 高:83cm 宽:99cm</p><p class="ql-block"> “云端射出来的阳光照亮了广袤的田野”,在无边的令人激动的天空下,风景如画的废墟、缩微的人物,使这幅风景画的主题更上一层楼。黄色的小麦地突然间被阳光照亮,和画家为追求的“雄伟壮丽”的效果特征而使用的精妙色彩形成了对照。</p> <p class="ql-block">  蒙特枫丹的回忆 柯罗(1796~1875) 法国 1864年 画布油画 高:65cm 宽:89cm</p><p class="ql-block"> 柯罗对1850年出现的照相术特别感兴趣,也是最初在“露天”画画的画家之一,同时他画了一些并非真实存在的风景的绘画。其实,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一种和印象主义画家近似的办法,重组他的“感触”:远景、反射、光线、空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注 此文章曾于2006年9月在《列车生活》杂志第11--16版的“天涯行之异域采风”专栏上刊登发行。</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整理修改的美篇有几幅图片为了配合文章取自于网络,用于公益宣传,向原作者致谢,如有不妥,请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