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的滕王阁

悠久久丫

滕王阁又称滕王亭子,位于阆中古城北嘉陵江边玉台山半的滕王阁,该景区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唐代风格歇山双重垂檐屋顶宫殿式古典建筑,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所建造,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于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据《旧唐书》记载,唐贞观十三年受封为滕王。李元婴初到山东滕州封邑时,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 ,在当地民愤极大。无奈之下,高宗李治只好将他贬到苏州。而他在滕州苦心经营的那些亭台行宫,则因他在那一带的名声不佳,也只好任凭雨打风吹去了,历史仅仅是将他曾经的封地叫作“滕州”罢了。 李元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其母为柳宝林。贞观十三年封滕王。因从小受宠,骄纵失度,屡犯宪章。据史书记载李元婴从小就受到了宫廷艺术熏陶,在音乐、舞蹈、绘画上有一定的造就,其艺术的修养为日后修建滕王阁打下了基础。 此乃玉台观,还在修建中。 李元婴到苏州,先为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此时,他恶习依旧。永徵四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 高宗679年,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在山高皇帝远的阆中,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 其实,这一调动是高宗李治对他言行举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骄奢放纵,并没把警告放在眼里。据《舆地纪胜》记载: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在阆中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 阆中滕王阁为滕王李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 唐代诗圣杜甫两次游寓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在《滕王亭子》、《玉台山》等名篇中,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的名佳丽句。 滕王亭子<br>【作者】杜甫 【朝代】唐<br>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br>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br>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br>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阆山歌<br>杜甫 〔唐代〕<br><br>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br>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br>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br>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特别是,台基下有唐代佛塔一座,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 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石塔高8.25米,保存基本完整。今人研杜甫旅居阆中时曾游滕王阁,并有《滕王亭子》和《玉台观》诗各二首,极赞滕王阁风光的秀美和奇异,其中”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句,为人千古传唱究,此塔即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现只存一座。 面前这幢崭新的阁楼没有一草一木与滕王有关。属于李元婴的滕王阁早随那雨打风吹去。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根据历代的诗文对年久失修的阆中滕王阁进行拟建、修复,阆中滕王阁才得以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阆中滕王阁的规模比最初时候还要宏伟,且阁园内景色跌宕起伏,亭、台、廊、阁错落有致,是阆中古城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在阁阴有匾高悬,为唐代大书家柳公权所书。肯定的判断,不是柳大师的原作,应是后人集字。 阁楼重门闭,看不到阁内深藏的内容。环绕一圈,周围皆有名家大师题作、半解其义的幅幅楹联显示着阁楼的古朴与文儒。再往玉 台山 顶登临。 台阶陡峭,有如天梯。抬首举目,山顶积翠亭仿佛在向你招手。回头平望,滕王阁气宇不凡,24根朱红大立柱支撑着两层檐屋顶,巍然屹立。阳光下,红墙飞檐,琉璃瓦熠熠生光。 苍苍原上草,殷殷琉璃阁,掩映古城新貌,这是当年不得了的滕王也看不到的华丽阆中 ,这是再厉害的帝王也挡不住的历史进程。<br><br> 阁顶大江流,环绕古城郭。凭栏眺望,嘉陵江在山脚转了一个弯,与滕王阁正对。一江碧水滔滔远去, 阆中 古城尽收眼底;再远处烟雾缭绕,层峦叠嶂,蜀道艰难。 沿着万丈丹梯登临积翠亭,道路宽阔人来人往,想必当年的滕王一定也攀临过积翠亭。玉台山巅峰之积翠亭,取杜甫“中天积翠玉台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