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灵石县马和阎氏家族谱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壹世贰世三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柒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捌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玖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世远祖阎仁居住灵石水头,葬于灵石小水头五里铺。捌世阎泽我祖三个儿子明嘉靖年间从灵石水头迁移到业乐村,子加良,加海,加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平泉村文化溯源”之平泉阎氏家族: (一)姓氏字源《说文》:“阎,里中门也。从门,臽声”。段玉裁注:“别于闾闬,为里外门也。”阎之本意当作里中门。(二)寻根溯祖阎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相传黄帝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被周人尊为始祖。传至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因由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称周族,古公亶父也因此称太王。太王有三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据说太王的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一子姬昌。当姬昌出世的时候,就有圣瑞出现,古公就殷切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身为长子太伯和仲雍立刻明白,父亲的心意是打算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就自动让贤,便一起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无锡县一带。他们改从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其后人建立吴国,建都今江苏吴县。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周成王的儿子姬钊(即周康王)继位以后,曾活动对鬼方(今陕西省北部)及对东南各地的战争,并把掠夺的奴隶和土地分赏给各级贵族。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因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后,手上即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便封他于阎城,其后世子孙也就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应为陕西阎氏。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今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于是大都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汉末居荥阳,其子孙就以封地名称阎氏。是为山西或河南阎氏。目前第三说较为通行。由此看来,阎姓虽出自三源,但对于每一个阎姓的中国人而言,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追本溯源,统统都是周王文姬姓的子孙。(三)平泉阎氏简介据《阎氏家乘序》,《阎氏远祖老谱序》记载,始祖阎仁出自元朝翰林承旨復的后代,自始祖自仁逾十二世。因天下大乱,由平水(阳)徒(迁)灵石,才一(一)播迁。明永乐年间,在绵山发掘出阎将军墓场前地时得阎氏世系碑,据此世系碑可知,阎氏始祖为阎仁,阎仁居灵石水头,葬灵石水头五里铺,故世称水头阎氏。后来人口发展散居灵石县城、马和村、静升村、苏溪村、草桥村、蒜峪村、孝义、汾阳、陕西等地。从草桥村到了孝义东安生一支,还到了北王中、延安村,从马和村有一支到集屯村,从北王中有一支到了河州村。从水头八、九世始,阎泽及三个儿子加浪、加湖、加海一支迁居业乐村。从水头十四世业乐七世兆喜、兆宁兄弟又由业乐村。迁居平泉窊村为一世,现已发展到水头二十三世、业乐十六世、平泉家十世。由业乐村还迁往尤家庄、下耳村、任家坡村、英武村、平泉村,从道光年间还有一支迁往孝义下荆封村。从尤家庄还有一支迁往景家沟、原头村。尤家庄还有一支到了交口乡 朱家岭村。因平泉窊、下耳村无水无电,村民逐渐迁入平泉主村居住。目前“阎”和“闫”两字作为姓氏共同存在。宋朝百家姓上没有“闫”,只有“阎”,明朝的百家姓上才有了“闫”,现在的人论证是阎姓的别支,既然是别支就是同宗,这很关键。第一批简化字只公布“門”减为“门”,未公布“門”里边的“臽”字减为“三”,有的字典认为这是“阎”字的俗字和异体字,不为独立的姓氏字,这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阎”与“闫”一姓两字,写法不同。《辞海》释为“閆”同阎、閻。 据查《阎氏家乘序》中所指的"翰林承旨”,全名为“翰林学士承旨”,初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或文学专任老师,后为从翰林学士中选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密命。度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土院,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为学士院之长,职权尤重,后各朝代都设。元代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初置一员,正三品,后定置六员,为从一品。 据《阎氏家秉谱序》中介绍,家族成员中有以德行显名的,有在荒年输谷五百石,被奉旨建坊、恩赐义官者,有以文学显名时,有以政事显名的,有“两祀名宦、诰敕交辉”的,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者”,有以才干显名的,有以刀笔擢用者,有“诰赠经州知州,明时一人而已”者。有义夫、孝子、顺孙入志,匾名“旌善亭”,有以理学驰声者,有以医学名世者,有“节妇奉旨建坊”者,有以子贵敕封孺人诰赠宜人者,故俱奉旨旌表,扬名彤史,有驰名黉校者,皆表表青云客也,吾祖家法,奉业为轻,理学为重,故今日族中豪杰,磊磊不凡,其乐善好施,称羡于闾里。这是明朝崇祯五年(1632 )正月十一世孙阎还醇写的家谱序言中对家风的概括。阎氏后人继承了这些家风家训,并得到发扬光大,2019年,灵石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中,刊登了灵石县作协会员我村退休教师王百宏写的《荒村探宝——追寻平泉窊精神》一文,文中叙述了平泉窊人友善好客,和睦勤奋的性格,以及作为村官的阎润来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品格。同时也刊登了阎润钰写的《保家卫国献忠诚》一文,介绍了近代以来阎氏后人数代参军卫国保家乡的事迹,一个小山村能有两篇文章登入书中,这很难得。现在平泉阎氏已发展到二百四十九口人。家族成员遵纪守法,任劳任怨、重教兴文,通过刻苦钻研,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有的还成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在外发展,将家乡美名带到远方。有的在村居住,守土持家、自主创业,和所有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报效家乡的养育之恩。(本资料由阎润钰、任凤英整理提供。) 2021年1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