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代以来建造了众多的园林,特别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园林,更是令人瞩目。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园林荟萃的地方,一座私家园林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区,西接京杭大运河,东临三公里处是千年古镇同里,于1993年建,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div>停车场外砖雕上面的园名,为费孝通取名并题写。取自“富而思文,静以致远”之意。</div><div>静思园,似乎与同里古镇的退思园遥相呼应。</div> 近日,在一个温暖的深秋之日,欣然去静思园一游。从苏州火车站乘地铁4号线,到花港站,换乘750路公交车,这是吴江区内的线路。 开园至今已有十八年之久,毕竟远离市区,知名度还不及留园、拙政园等著名园林,故游客甚少,来的基本是一些老年人团队。 静思园的大门,有一座非常精致的砖雕门楼。此门楼是从苏州的横泾整体移迁保护过来的。 <div>门楼上“静思园”这三个镶金大字,由静思园投资建造者陈金根书写。<br></div>细看这座门楼的砖雕,是采用《三国演义》的戏文图案:上方一排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风尘仆仆于古城相会的动人故事;下方为空城计。右边为三顾茅庐,左边是五虎大将。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气势恢弘。 走进门楼,在门厅的屏风后背,是一幅静思园全景图,用金箔制作。然给一块奇石挡住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布置上似有点煞风景。 全景图上方一块匾“江南第一园”,为陈香梅所书,2006年8月27日。静思园是2003年开园,看来园内布置还在陆续增添。按陈的生平,此时兼职海南大学名誉校长。<div>为静思园题匾“江南第一园”,这个第一的概念,很模糊。是第一大还是第一好?看来是当代的私家园林中江南第一。<br></div> 走过门厅,这里一个院子可通向东南西三个方向。 与门厅对着的一座厅。名为花篮厅,厅不大,却是置有数块奇石。<div>进来后还只是到第二座厅堂,已看到好些奇石了!</div> <p class="ql-block">花篮厅的全貌,要走到对面看才清楚。如果不了解建筑的历史来历,也无法去真正体会及欣赏。</p><p class="ql-block">花篮厅建于清嘉靖年间,原来坐落在苏州城内干将路。因为厅内步柱悬空不落地,柱悬花篮,所以叫做“花篮厅”。因干将路城建需要拆迁,而保护安置在此。</p><p class="ql-block">花篮厅的顶为歇山顶,并呈现飞檐翘角结构,发戗柔美。</p> 落地长窗上的腰,肚,横梁,斗拱雕刻着各种花式的吉祥图案,以及历史人物故事,美仑美奂,雕工精细,无不透露着香山工匠巧夺天工的传世绝技。<div><br></div> “花篮厅”毗邻镜湖,以其周围的回廊与其他建筑相连接,环廊而行,四通八达,结构紧凑。 站在花篮厅的回廊上,右侧可欣赏廊桥形式造型别致的鹤亭桥。 向左可看到长廊中间的水云亭。对面则是弘雅堂(右,一角)。 花篮厅的西面有嘉会堂。<div>“嘉会堂”是会客议事的场所,寓意“嘉宾如云,高朋满座,会客四方之大雅厅堂”。整个厅堂从苏州整体移建,原为清乾隆年间建筑,用材多为“黄柏树”,故称“黄柏厅”。</div> 整个大厅雍容华贵,紫檀陈设富丽堂皇;榧木雕刻的梅、兰、菊、竹“四君子”地罩,梓木雕刻的束腰“二十四孝”,以及兜肚“赵匡胤”“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的落地长窗,充分表达了主人的人格品位和传统道德伦理思想。 堂上匾额“嘉会堂”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div>两边抱拄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为清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撰书。翁同龢故居在常熟城里,离开苏州不远。</div> 嘉会堂屋脊上,福禄寿的雕塑栩栩如生。 嘉会堂朝西去,是一个盆景园。盆景园总共有200多余盆盆景,其中包括:大阪松、榆树、朴树、苟古、针柏、茄罗木、茶花、金银花、杜鹃花等等。 盆景园里的花街铺地也是非常有特色。这是吉祥的“五富捧寿”图案:五只黑色的蝙蝠,中间捧着一个“寿”字。“五蝙”在中国古代是健康、长寿、平安、幸福,教德。 从盆景园旁边走上廊桥——鹤亭桥。<div>鹤亭桥是新建造的一座廊桥。纵观静思园内,桥不多,包括两处九曲桥在内,也只有五座。</div> 鹤亭桥为三孔石拱桥,上部结构有亭有廊,横卧于镜湖上,为静思园主景。<div>桥以鹤命名,似从整体观之,中间之亭高耸豁然,两层檐口及四脊翼角均飞檐翘起,如鹤张翼欲飞升空。</div> 站在鹤亭桥上向西望去,是盆景园的南端。 走过了鹤亭桥,右侧又是一座石桥跨于水面。 小石桥,名为乐安桥,也是江南常见的梁式石桥,据说是别处移来。 而站在桥上观景却也很美。 看到对面一块奇石伫立,此石名为“米芾拜石”。<div>这奇石就像是古代的一位官员,身穿官服,头戴官帽,手持玉笏,顶礼膜拜,形象逼真,忽然您会觉得它真的像是石痴——米芾。<br></div> 走过石桥,有一座与长廊相连的亭,名为计成亭。计成亭匾,是集王羲之的字体。 亭内竖立一块石碑,正面为“造园学家计成像”。<div>石碑后背是计成的介绍。<br>计成(1582-?),明代造园艺术建筑家,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人。早岁游北京两湖,中年定居镇江。工诗文,善画尤擅造园建筑,曾为武进吴又予、仪征汪士衡叠石造园,两园驰名大江南北,称为园能——<br></div> 计成亭后,沿着山势修筑了一条长廊,也是静思园的一处碑廊。这里是“科学家碑廊”,全长318米,有74块碑,其中有65块是历代科学家造像碑,以碑廊的形式展示出了65位科学家的非凡业绩。 走过碑廊,湖边一座四方亭显得很别致。 亭名“落霞亭”,亦称“四面来风亭”,源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div><br></div> 此亭驻筑渚头,月洞四开,置身于亭内,可欣赏四面景色。看着就想起了扬州瘦西湖上的一座亭子——吹台,即钓鱼台。 在落霞亭边看到前面有石舫,即如归舫。<div>如归舫三面临水开敞,分为前中尾三舱,卷棚屋顶,前舱较高,形似船头,屋顶四角,轩举欲飞,檐下楣间,碉楼细腻。中仓稍低,为一两坡顶水榭,两侧鹅颈椅把两舱联成一体过度非常自然。尾舱与廊衔接,形成麟羽参差的变化之美。</div> 如归舫的中舱,舱内挂匾“如归舫”。 离开如归舫,不远就是庞山草堂。<div>有介绍“庞山草堂”是造园者为其家母建筑的。其母亲是远近皆知重孝礼仪之女,乡里邻舍都敬称她为“庞山女”。</div> 为了表达儿子对母亲的崇敬之情,造园者建筑了这座茶室,让母亲闲暇游园时在此品茗赏景。<div>到此时,草堂锁着。后来发现园内数处厅堂都锁着不开放。</div> 庞山草堂对面有一座小山,称它“小庞山”,是用三千多吨太湖石堆积而成的。 山上建有快风阁,传说当年“快风阁”为过往“庞山湖”的商贾、才子的必经之处,缘于此阁旁边有一座“西隐庵”过往人抽签许愿、烧香拜佛,据说特别的灵验。 <div>快凤阁,造型别致,似亭不是亭,朝南敞开而朝北有一道带矩形窗的墙。一幅楹联“风度鹤声闻远壑,山横雨色卷浮岚”。一石桌四石凳供游人休憩,倒也显得十分幽静。</div> 站在快风阁上本可一览全园的景色,只是树木茂盛遮挡了眼前的大部分视线,但见一潭碧水与圆亭、曲桥、长廊相依。 下得假山来到湖边,湖中有似为“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也是一景。 曲桥伸向湖中,连接一座亭子。 小岛上是一座圆亭——清风亭。想必夏夜时节坐于亭中,四周湖面必是清风徐来。<div>此亭外型圆圆的,也称为笠泽亭。亭子很像农民戴的一个斗笠,它的上方还是一个葫芦的模样,像江南烟雨中一个青若笠、绿蓑衣的朴实老农手持烧酒葫芦且饮且行、踏歌归田的豪迈。<br></div> 在亭边向西南望去,有一座廊桥,此桥名为“小垂虹”。此桥造型与苏州市内的拙政园的“小飞虹”很相似。 “十里波光连宝带,一湾月影映垂虹” 垂虹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时千年以前的北宋时期,曾被誉为三吴绝景。而今江南第一长桥虽彩虹不在,但垂虹胜景一直常在,以桥怀古,寓意深刻。 在清风亭前向东望去,可以看到一座水榭,名为借红轩。 “借红轩”四面畅亮,三面临水。站在这里视野开阔,便于观赏胜景,并设有“美人靠”供游人小憩。<div><br></div> 轩内有一块灵璧石,是园主人最早收集到静思园的第一块宝物,它横成一只“蝙蝠”,意为“福到”。竖成一匹奔腾的骏马。<br>金石同根,园主属马,故将这块峰石取名为“金马腾云”。意为园主事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在借红轩内观景,朝正北方,看到一幢两层楼的建筑,此为鲈乡阁,后来走到旁边,却已是不开放的地方,似为餐厅。而阁前的湖中,一块如人形的巨石,名为“洛神凌波”很有想象力啊! 在鲈乡阁的前右方,是一座两层楼的临水建筑,名为涌泉楼。一层有视线开阔的走廊,适宜赏景。 换个角度,欣赏涌泉楼局部及鲈乡阁西侧风景,临水的建筑错落有致,与旁边的假山一起映入湖中。 走进一个院子。 一边是两层楼房,全景图上介绍是茶楼。 院子一侧的巨石,有介绍石碑,只是看不清介绍内容。 旁边有四面花厅。看了几处厅堂都没开放。 向南面走去,有一条小河把静思园与外界隔开。 东部的一个区域,白色楼阁处有门,却锁着,无法进入,不知属于何用。全景图上找不到介绍。 离开河边继续游园。 这座古建筑名为“天香书屋”,坐东朝西,西与“借红轩”月洞门遥相呼应,一线贯通,叠景通透,宅院交融。不过也是没开放。 此屋原名“楠木厅”,为明代建筑,此前坐落在太湖西山后布村,归一姓殷的大户人家所有。由于明代建筑低矮简洁,建造园子特意将其升高,改为“卷棚顶”式的四面厅。尤厅内未加朱漆的两方楠木柁梁,稀少难得。 从窗户中看到的匾。 通过这道门楼,来到了东部的一个院子。 这个院子里有几进厅堂,全景图把这里称为“东部住宅群”。这是轿厅。 轿厅不大,厅内的布置也简单。文字在隔断板前梁下挂着匾“厚德载道”。 绕到轿厅后面出来,这里的一座砖雕门楼,是很有讲究的。 门楼上有砖雕的匾“树德务滋”,为汪仁书书写。这座门楼原为苏州中街路曹家巷一大户人家所有。门楼的上部,一片祥云之中,五鹤起舞、仰首朝天,十分精致。<div>“树德务滋”,出自《易经》中《尚书》里的“树德务滋,除恶吾尽”,意为树立美好的品德,使生活得到滋润。<br></div> 这个院子里的最主要的厅堂当属静远堂。 静远堂为这座宅第的主厅,即正厅,为接待宾朋和举行礼仪所用,厅堂内空间高大、装饰精美。 堂内的匾“静远堂”为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题写。 匾下方是《静思园记》,记载了静思园的地理位置,园名的产生,庞山湖的变迁,建园的经过即园内景点介绍。 厅堂上方有两根老梁,是明代时期的双包袱彩绘梁。 大唐两侧的一对“山水烟雨”大理石地屏,原为清道光年间的文化名人胡澍所藏。 墙上挂着的“梅兰竹菊”四块挂屏,简洁而雅致。 静远堂后面出来,也是一座砖雕门楼,匾为“拥绿晚晴”。<div>此门楼,是从苏州的干将路保护而来的。“拥绿晚晴”为苏州末代状元“凤石陆润痒”题写。</div><div>这座三层砖雕门楼,最上面一层雕刻七只富贵花瓶,瓶中茶花,意为出入平安。第二层十只小鹿,为官运亨通、俸禄多多。最下方是双喜松鹤,寓意平安快乐、福禄寿喜。左右各一块镂雕的戏文方砖。是一座十分精致的砖雕作品。</div> 宅院区最北面是一座楼房,名曰“小姐楼”。想此静思园是新建的园林,也仿古代大户人家的宅第格局设置小姐楼,为何意?<div>其实,这幢建筑原来坐落在苏州市十全街五衙场盛家带,上下两层,建于清光绪年间。也是苏州城市建设中大量古旧建筑面临拆迁之时,园主人设法保护过来的。</div><div><br></div><div>静思园内,有多处类似的古建筑,不得不说园主人具有对古建文物强烈的保护意识,值得赞颂。</div> 从这一道门楼出宅院区。 这里是一个开阔的庭院,深秋的银杏已是满树黄金叶。旁边一块巨石名为“银狐望月”。 无法理解这处巨石“银狐望月”的场景,却可看到对面的涌泉楼、旁边的宅院中的小姐楼。 从曲桥上走几步,即到了涌泉楼。 站在涌泉楼的走廊上,对面就是天香书屋。 涌泉楼的底层中间,是一间悬挂着很多园主人与各方来客著名人士的合影等照片。中间一座石桥,下面大概有泉水?没有介绍。 涌泉楼北面,是一座两层楼房,楼前庭院内,也竖立一块巨石,只是未见命名。 涌泉楼与这北面的两层楼一起,通过两侧的楼梯间,组成了一个建筑群,类似江南古建筑中的走马楼。<div>走到了涌泉楼的二楼,却是无人打理的空房,内部装饰也是现代的,不知作何用。</div> 北面楼房外,是园内最大的一处广场,称为弘雅堂广场。广场西侧一排建筑名为“寻常巷陌”,现在开了一些店铺。<div>作为园林来说,这样面积的广场,是十分罕见的。江南园林以紧凑精致而著称,没有那么大的地皮设计广场。不知园主人的意图。</div> 一些古建筑群中常常会安排一座戏台,这个广场靠楼房边也一样设计了戏台。于此看来,广场会是看戏之用? 没有通道可上戏台,在下面看看上面的藻井带有木质穹顶,还是很精致的。据说这藻井对唱戏的演员,有助于声音的放大,古代可没有扩音设备。 戏台不能上去,而左边有门,即可进入奇石馆。这座奇石馆称为“悟石山房”。 悟石山房是这座走马楼的北楼的一楼。“悟石山房”中陈列精品名石百余块,种类分别为灵璧石、大化石、木化石、九龙壁石、太湖石、回潮石、水冲石、钟乳石等。 进门以这似马的奇石为迎宾之用。 看看奇石馆内的各种奇石。馆内光线不太好,没有为每块奇石命名,大概让游客自己畅想吧? 与奇石馆外的戏台对着面的是弘雅堂。<div>弘雅堂原名“天王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从上海市老城厢的人民路丹凤街保护过来的古建筑。</div> 因此古建筑来自上海的丹凤街,由此“弘雅堂”即引凤筑巢,在大厅内收藏了三块酷如凤凰的灵璧石,可谓栩栩如生。 这三块灵璧石,都是在安徽的灵璧县凤凰山花石纲老坑里发现。如此的发现也是难能可贵了。 更有独到之处的是,在园内恢复这座古建筑时,为了“暗示”它的故里,特地在屋脊及小抄口上分别塑了三只凤凰,如此设计也颇为罕见。 离开弘雅广场、弘雅堂,向东面去出口方向。 这里却有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庆云峰。 欣赏庆云峰,应该是这一面,石头表面有1600多个孔洞委婉贯通,石头当中有168个过桥洞,洞洞相连、孔孔相连。2001年曾获上海大世界灵璧石基尼斯之最。<div>而“庆云峰”的背面很平看上去又像是太湖中的一轮白帆,它扬风而立寓意着一帆风顺。<br></div> 静思园镇园之宝的“庆云峰”,高9.1米,宽2.95米,厚2.24米,重达136吨。<div>此石原为灵璧宋花石纲老坑遗石,距今约五亿年,为寒武纪海相沉积环境产物,产自于安徽的灵璧县。据记载,宋徽宗、乾隆时期都曾有开采,但由于石体过大未成。<div>园主曾八赴灵璧,探觅寻石、考察论证,历时三年才将此石挖掘移至地表。从此,这块千年尘封的“美石”才得以重见天日。</div></div> 园主特地安排设计了拜石轩。 拜石轩是原来坐落于上海老城厢人民路丹凤街古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小刀会”活动的场所,后整体保护至静思园。<div>轩内匾额“拜石轩”题字,由原上海书画院院长程十发书写。</div> 最后在出口前,是一座大奇石馆,陈列了一些体量较大的奇石,其中不乏珍品。 类似鼋的巨石。 似为雄鹰展翅。 走出了静思园,也在静静思考。一个私家建造开放的园林,有如此规模实属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园林进一步为大众服务,改善一些管理,为升级提供条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