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患者是医生的老师

美友5891109

<p class="ql-block">  医学非常复杂,尤其是内科疾病,有时短时间里很难确诊,对预后也很难作出精确判断。经常会有病人告诉我,他的某个亲戚朋友多年之前,病情很重,医院告诉他治不好了,让他自动出院,放弃治疗,但结果回去之后非但没有马上死去,反而慢慢好起来了,又活了很多年,后来因为其他疾病才去世。经常有人诊断出肿瘤,医生告诉他可能存活时间不长,难活过3个月至半年,结果有些人又活了5年、10年,更长时间、甚至瘤体消失,后来另患其他疾病去世。经常有人体检出来动脉硬化、斑块,有的严重狭窄,甚至建议放支架手术治疗,但没有胸闷胸痛症状,甚至跑步运动时也没有胸闷胸痛,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大都不要紧,无须过度担心。有的人体检之前没有不适,看到体检报告之后就经常有胸闷不适、感觉难受,这种情况很多,大都与焦虑有关。</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只要能吃,说明胃气尚存,就有机会恢复,只有慢性疾病发展到米汤水都不想喝,真正胃气败绝了,才是真的病入膏肓,生机无望,可能难以超出2周时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医生不能过分看重化验检查结果,一定要重视症状表现,尤其是要让患者自己慢慢细述,充分了解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趋势。</p><p class="ql-block"> 二是要重视双心医学,既要懂得疾病的生理问题,也要懂得病人的心理动态。因为疾病的发生与饮食营养、运动锻练、病原体感染、空气污染、水质不好、烟酒过度等有关联,但与患者的精神压力、心理情绪关系更大。既要从生理层面进行分析,还要从心理角度进行研究。要从心身整体去理解一个个有病痛的人。</p><p class="ql-block"> 三是随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访是判断医生诊断正确与否的最可靠方式。随访是医生的职业习惯。只有随访,保持与患者互动,才能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案是否恰当。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随访过程既是为每一患者个体化优化治疗方案,也是医生不断积累经验、教训,逐渐提高升华自己的临床水平。</p><p class="ql-block">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一直是在试错中前行的。没有任何神医,可以一面之交,手到病除。只有随访才能避免铸成大错。从事医生职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细心,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出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