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波澜不惊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0年,奉调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治边有方,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1043年,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终年64岁。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一心为公,真心为民,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伏阁请对、景佑党争、戍边西北、庆历新政、高风亮节、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勤政为民,造福一方,出任泰州时,重修捍海堤,“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庆历新政,改革创新。“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西北军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文学成就很高。散文、诗歌、词,对后世产生着深刻影响。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范仲淹善书。教育方略:把兴学当作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毛泽东评论: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典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