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想于建筑中的体现——以北京城中轴线为例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北京故宫的俯瞰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条中轴线将这座紫禁城贯穿。沿着这条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依次排布。这条线位于整个紫禁城的正中,在其左右,各个宫殿的布局井然有序而又对称,形成对中轴线的拱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紫禁城中的中轴,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整个北京城,会发现整座城市也有一条中轴,它是紫禁城中中轴的拓展,中轴线始终纵贯南北,使城市沿中轴左右对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轴对称的城市规划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经有了类似沿轴线依次排布的概念,有了“双轴线”的宫城规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的中轴开始基本位于城市居中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中轴线”才算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现存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始于元朝的元大都。元大都是一个三重嵌套的结构:大城套皇城,皇城内套宫城。皇城处在大城南部,宫城则位于皇城东南部。在元大都都城的中南部,从丽正门、灵星门、崇天门到大明殿、延春阁、厚载门、御苑再到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依次串联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的北京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它的中轴线始于永定门,向北顺延至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再至午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再到后宫的乾清宫、坤宁宫、饮安殿、顺贞门、玄武门……直至皇城北门北安门为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北京城是在明北京城的基础上改建的,因此它的中轴线也沿袭了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只是宫门宫殿等的名称有所改变。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各种门楼和街市都是相互对照和呼应的:左安门和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东直门与西直门等等,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磁器口和菜市口、东西交民巷里的“敷文”与和“振武”牌楼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一种中轴对称的观念是受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影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记·中庸》明确提出中和概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他们被称为“中”;当它被显示时符合节度,这被称为“和”。“中”是每个人的本性;“和”是我们大家都遵循的原则。当达到“中和”状态时,天地将处于各自的位置,万物将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后,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尚书·大禹谟》中写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在这里的原意是“信”,这里“执”的原意是“捕”,扩展到“守住”。在这里,舜警告禹遵守前面的“允”即“承诺”,即告诉禹要诚实。“厥”在这里是“而”的意思。这里“中”的原意是“和”。舜告诫禹要保持“正直”,保持“中和”的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偏激。这体现在君王之道中就是要不偏不倚,秉持公正、中和之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紫禁城中和殿内就悬挂着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允执厥中”,想必是以此为为君的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正皇帝在养心殿中悬挂了一幅“中正仁和”匾额。这四个字表现出他对于治世、治人的理解,是他对为君之道的要求,体现了儒家“中庸、仁爱”的治国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有关“中和”的理念随着皇权对儒学的尊崇,几千年来不断内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中轴对称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布局,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i>“中轴线是一座城市的脊梁,贯穿着古代皇权的气脉,见证了王朝更替、起落兴衰;中轴线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与美学的精髓,体现着中国人的宇宙世界观。”</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i></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