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有着2500年的文明历史,甪直古镇则与苏州同龄,可见其历史悠久。甪直还有“神州第一水乡”之誉。</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有四多,水多、桥多、巷多、名人多,其间流水贯通小巷穿行。桥尤具特色,其中现尚存宋元明清期间的桥梁四十一座,被称为“中国古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它和其他古镇有很多相似之处,枕河而居的生活,每一个角落,每一种气息都似乎直接从久远的岁月里流淌而来,流淌着安静、纯粹和幽雅,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中秋佳节我姐姐专程从广州到苏州与我团聚,姐姐带着我和她的得意门生,一起重游她曾经工作过的古镇—甪直。</p> <p class="ql-block">姐姐的几个学生现在都是优秀的会计师,在国企和外企工作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里枕河而居的建筑和生活,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元桥俗称三官桥,东桥堍与北侧之万安桥南堍相接,构成中市街的一对“三步两桥”景观。两桥一高一矮,万安桥俗称矮凳桥,成为中市河上的一对“双桥”。</p> <p class="ql-block">老街独有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我已经多次来这里,“万盛米行”、“沈宅”、“叶圣陶公馆”不止一次光顾。</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保圣寺”。据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沧桑,但它仍然庄严神圣,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75岁的老人了,回牟一笑也迷人。</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苏绣就是这些绣娘们一针一线展现在她的画布上,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听说赵宅就在前边,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扣响门环,急切地等待管家开门。</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无人应答?</p> <p class="ql-block">轻扣宅门久不开,为哪般?老同学史蓉送上一首小诗诠释了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音已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 不知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同是一个姓,</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后无往来。</p><p class="ql-block"> ——闭门谢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亭廊塘石入画,</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 莫道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 依然貌美如花。</p><p class="ql-block"> 史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趁着这当空的皓月记录下这宝贵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朋友!</p> <p class="ql-block">10月5号我与儿子一家来到“黎里”这个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相传,黎里又称梨花里,当时那里是一片梨园,春天来到,远远望去一片白茫茫,好像大地被盖上了一层白棉被。乾隆皇帝正巧游历江南,经过此处,看到这样的美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梨里”两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黎川古城,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古城内属于赣派建筑风格,600余家骑楼式店铺,让这座古城透着经历风雨过后的沧桑感,也让人感受到这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白墙黛瓦石板拱桥,古朴宁静。这里是难得一见没有太多的商业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说不尽的风雅婉约。</p> <p class="ql-block">廊棚是黎里建筑的一大特色,沿河的廊棚建造,形式多样,形态各异,行人暑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邻里交往,休息娱乐的好地方。廊棚的式样有很多,披檐式、人字式、骑式、过街楼等。廊棚依河道而变化,走势逶迤,参差有致。是古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有很多又长又窄又黑的暗弄,据说暗弄有90条,明弄有25条。最长100多米,宽不足一米,是目前保留下来最完整的暗弄。弄堂内路面不平整,地势都逐步增高,寓意步步高升,最主要的是有泄水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天进去伸手不见五指,晚上就更可怕了。我们借着手机电筒摸索前行。恰巧我们路过时有一扇小门打开,放眼望去里边竟然是一个很大的庭院,主人把院子打理得干净整洁,种植了许多花草,真不可思议这户人家怎么能在这狭小的弄堂里安营扎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说这些都是有钱的达官贵人或富商建造,难道就应了那句古话:“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都不敢贸然进入暗弄,还以为是地道战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明弄,走到弄堂尽头竟然看到大门上贴着喜字,遗憾没有看到迎亲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纪念馆是国家级保护单位。黎里镇人才辈出,历史上产生过很多的进士,举人,</p> <p class="ql-block">“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这是人们对于锡器的盛赞。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打锡在苏州历史悠久,史载制锡大家多出自苏州。</p><p class="ql-block">在锡器博物馆内参观,目光总会被一件件精美小物件所吸引。各式食具、茶具、酒具、闺房锡制品、锡雕……它们贯穿了民间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每一件老锡器,都向我们讲述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故事。透过这些精美的锡器,我们能感受到艺术的美妙与匠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中国锡器博物馆看上去就是一个小门店,走进去展出的东西可不少,小院子很深,一间接着一间,还真能对的起门上的招牌,不能说件件是真宝,又有很多罕见的锡器。</p> <p class="ql-block">这个景点吸引了很多绘画者前来写生,下边就是一个小学生的作品,在等待老师的指教</p> <p class="ql-block">父与子。在探讨取景的方位吗?</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示古镇的动植物的生态墙,在这里,了解了不一样的花草鱼虫。</p> <p class="ql-block">一对耄耋老人在聊天,本想凑过去和她们攀谈,但犹如到了异国,互相都听不懂一句,只好作罢。从她们的慈眉善目中可以看出她俩都很开心。羡慕她们在这静怡的水乡,尽享晚年平静的生活,这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不可及的。</p> <p class="ql-block">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的小小商店,有些破旧的连环画,电影杂志和至今已无人问津的商品,怀旧意识浓厚,店主靠这些东西能赚到钱吗?也许这就是传承,告诉我们小镇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装扮一新的龙舟还是很美的。</p> <p class="ql-block">黎里区公所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石桌上有一个偌大一个围棋棋盘 ,我和小孙子坐下仔细琢磨怎么收拾残局,他还像模像样的与我对弈 。我也只好和他装模作样。 </p><p class="ql-block"> 对弈 </p><p class="ql-block"> 筹谋佈局小溪边,</p><p class="ql-block"> 无声无息起硝烟。</p><p class="ql-block"> 祖孙拼杀无胜负,</p><p class="ql-block"> 大慈大爱方寸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知道算不算占仆,找到农历生日对应的字,然后再去找字所对应的星座,星座所显示你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这个“勤勉忠贞”还是蛮符合我的。信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黎里可不能错过这里的美食,糖墩随处可见,和我们北方人吃的糖糕相似,它的造型像两个糖糕摞起来那么高,因此叫糖墩吧。传说黎里油墩是为乾隆皇帝而制作的,是乾隆皇帝命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套肠是黎里古镇著名的小吃,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套肠的用料非常讲究,必须要用本地农户家里养的生猪现场宰杀后取出的大肠和小肠,从外表看,“套肠”和普通的白煮猪大肠没多大区别,但切开以后,里面还另有玄机——大肠里面套着一根根小肠,从切面来看,和莲藕有些相像。味道独特,好吃不腻。</p><p class="ql-block">王记辣脚也不能错过买几份回家慢慢品尝。不愧是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顺便绕道去了四大古镇之一的“同里古镇”。</p><p class="ql-block">同里面积不大,但整个古镇却由49座小桥连接而成,最出名的便是三桥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同里有走三桥的习俗,每逢婚嫁、添丁、做寿周围群众都要来走一走三桥,图一个好的彩头。</p><p class="ql-block"> 既然来了这里,我们也入乡随俗,走一走这三桥。走三桥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吉利,太平,长庆的顺序依次走完一周,寓意“万病无有”。据说老人走三桥祈愿健康长寿,小朋友走三桥祈愿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子走三桥代表着事业顺利步步高升,而姑娘们走三桥则年轻漂亮身材好,总之走三桥就是一个祈福驱灾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正巧遇到路演一对新人结婚的场景,被这对新人吸引,真可谓郎才女貌。我也跟着迎亲的队伍看他们上船到三桥上岸,又和他们一起走过三桥,为的是沾沾喜气图个吉利。想想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跟着凑热闹,真可笑!</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和很多江南大宅一样,正门特别小很不起眼,但当推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别有洞天,叹为观止。这就是苏州园林。</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的主人任兰生,曾任安徽凤(阳)、颍(州)、六(合)、泗(州)兵备道。在清朝历史上,众多内阁中枢,封疆大吏来说,他没有什么名声,可以算是默默无闻。而其修建的私家宅邸——退思园,确实鼎鼎有名。</p><p class="ql-block">根据《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取名退思园。当地人称之“任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荫余堂”是招待贵客的地方,也是操办婚丧大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任兰生受弹劾,落职回乡,请同里著名画家袁龙帮助去设计,耗资白银十万两,建造宅园。</p> <p class="ql-block">坐在茶亭体会一下当年主人招待客人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坐在会客厅的沙发上,感受一下官夫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内的旱船上有一方匾额,题有“闹红一舸”四字,意为在盛开的荷花中的一艘小船。</p> <p class="ql-block">“閙红一舸”为船舸形建筑,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p> <p class="ql-block">轻轻推开这扇窗,花园中的美景一览无遗。山、亭、馆、廊、轩、榭皆紧贴水面而建,园如从水上而出,建造者别具匠心,真不愧是苏州最大最精美的私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古镇露天舞台正在演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的精美,无疑是同里古镇的一颗明珠,犹如屋顶上的寿星佬和蔼可亲,笑迎八方宾客。</p><p class="ql-block"> 浓墨淡描同里画,五湖碧水抱人家。</p><p class="ql-block"> 小桥常炫年资老,古宅尤彰神韵华。</p><p class="ql-block"> 任氏草堂思旧过,陈公南社品新茶。</p><p class="ql-block"> 多情更是流波处,勤约扁舟随意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