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岛“三宗宝”

宋元家

“海洋岛,三宗宝:海参、鲍鱼、驴当表。”四十多年前,我在海洋岛当兵时,就听说过这句谚语。去年国庆节期间,我重游第二故乡时,特地向曾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王老师追根溯源。他风趣地说,岛上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与以前相比海参多了,鲍鱼肥了,只是毛驴不见了。<br>  海洋岛的海参、鲍鱼为什么始终闻名遐迩?登上了长山列岛之巅的哭娘顶,望着脚下这道马蹄形港湾,王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海洋岛位于辽东半岛东侧,是我国北部距离大陆最远的岛屿。属于北温带暖流交汇的水域,又是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加上长年风浪的作用,海、空界面接触频繁,对海水的搅动加强,使海水氧含量始终饱和。海水中含有优质的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盐等数值,这些都为海参、鲍鱼和黑海胆等海珍品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br> <br> 很多年以前,海洋岛人并不认识海参。王老师笑着说,那时的海浪常把大量海参涌向岸边,太阳晒后发酵出阵阵臭味,人们只好把它当成肥料,送到田里喂庄稼了。1932年,日本人池田喜治郎发现这里盛产有世界顶级的野生海参,便开始在岛上大肆敛财,盘剥渔利,直至日本战败他才被赶跑了,长海人终于吃上了家门口的海参。当年,清末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这样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嫩多刺,称之辽参或海参,品质极佳,且药性甘温无毒,具有补肾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br> 太平湾是海洋岛最大的港湾,是国内罕见的天然良港,水深50多米,特别适宜海参大量繁殖。李老师津津乐道地说,这里盛产的“五刺参”,一般体长20厘米,直径4厘米,体呈圆筒形,腹面平坦,管足密集,体肥、肉厚、刺粗、弹性强、肉质组织紧密。罕见的是它比别处的海参多一道刺,堪称辽参之首,海参之王。海参活的两三个称1斤,一等干品1斤能称十二、三个。由于蛋白质和锌含量高,营养丰富,它既是国宴专供品,又是滋补身体的高级营养品。岛上的老寿星习惯冬补,一般从冬至开始每日一参,饮至春分,使身体免疫力大增,精神矍铄,极少感冒。但是它不可多吃,如果吃多了,鼻子第二天会流血,老人们说这是让营养给顶的。<br> 长海自古有“男参女鲍”之说,这无疑给海参和鲍鱼的食补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李老师揭秘说,从中医学角度讲,海参具有壮阳和补肾益精等作用,被称为“海男子”。鲍鱼具有滋阴补养、抑制癌细胞功效,被称作“海娘子”。其实,对于海参来说男女吃都有好处,不必刻意遵循什么“男参女鲍”之说。<br>  记得我在岛上游泳时,经常发现水下有黄瓜长的海参在蠕动。有时一猛子扎下去,一会儿两手就举着海参上了岸。那年“八一”会餐,潜艇灶每桌上了一盘红烧活海参,有个南方兵没见过它,竟先将刺儿咬下吐掉了再吃。看到有人不吃,有个大连兵就将它全倒入自己餐盘里,"噗溜噗溜"地当着粉皮吃了。1982年时,活海参一斤四五元,一撸盐的一斤十六七元。我是连职干部每月军饷60元,咬牙一跺脚就买了二斤干海参,回家给妻子“坐月子”。<br><br> 除了海参之外,海洋岛盛产的皱纹盘鲍也颇受青睐。它呈半个蚌壳状,肉质紧实,味道鲜嫩。李老师回忆说,四十年前,岛上的活鲍鱼三元一斤,鲍鱼壳一斤能卖二元六角钱。其壳是珍贵的“石决明”药材,晒干研磨成末后可入药,具有清热平肝、滋阴壮阳作用,专治高血压、神经衰弱、目赤肿痛等病症。苏轼在《鳆鱼行》写道:“东方有海船相伴,异乡珍宝多。”其中的珍宝就是鲍鱼壳。驻岛部队卫生所用鲍鱼壳研制的“海决明散”,曾畅销全国各地。<br>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洋岛鲍鱼每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强,是国宴专供佳品。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指示一定要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 让美国客人吃上喜爱的海鲜。长海人民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冒着严寒下海捕捞,提前把个大肉肥的1000公斤鲜活鲍鱼送到北京,让尼克松一行领略到了东方大国的饮食文化,这其中不乏海洋岛海域产的皱纹盘鲍。<br> 海洋岛海域面积3682平方公里,素的“海洋牧场”之称。每年四、五月份,正是捕捞海参和鲍鱼的最好季节。不过,为了保护海珍品的自然生态,6—9月的繁殖季节是绝对禁止捕捞的。李老师透露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一带海域的海参和鲍鱼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如今,海参年产量230余吨,鲍鱼年产量约百万斤,远销国内外市场,供天下人品尝滋补。<br> 记得那时下海游泳时,我们时常戴着水镜,带着镙丝刀潜到礁石缝中铲鲍鱼,回来用电茶壶煮着吃。我有个战友是岸炮连指导员,由于风浪大供给船多天上不了岛,只好组织战士下海打鱼、铲鲍鱼。野生鲍鱼足有大人巴掌那么大,刚吃时感到鲜溜溜、艮啾啾的,可是天天吃就腻了,觉得还不如苞米饼子,结果把胃口伤着了,至今他一见到鲍鱼就感到恶心,真是美味不可多用啊。<br>   傍晚时分,我俩来到青龙山的松林中,看到一座“宏伟建筑”还在,门匾上的“松海驴宫”斑斑驳驳,依稀可见。这是多年前,驻岛官兵建得驴舍,虽然现在已是破旧不堪,但是唤起了我对“海洋驴”的回忆。<br> 刚上岛时,我就听说海洋岛的毛驴很有灵气,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它就会像报时钟一样“咴儿、咴儿”地叫起来,时间准确到八九不离十。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发现了驴叫的规律,它逐渐就成了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报时钟了。哨兵常以此计时接岗交班,渔民常是闻“驴”起舞开始劳作。特别是毛驴还能领路,如果山下有客来,只派一头毛驴下山,便可连人带物一起驮上山来。岛上军民拉粮买菜、迎来送往都要开着“驴吉普”。<div> 为啥海洋岛的毛驴如此神乎其神呢?有人推测说,可能是由于哨兵每次换岗都在整点,惊动或感染了毛驴。由于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它就养成了每逢整点就叫唤的习惯了。有关人员经考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钟反应现象。这种现象究竟与岛上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有何内在的联系与影响?还有待于有关专家的进一步考证。<br> 一次,我在《长海县志》中,看到了一则“铁山神驴”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某连队在山西买了一头毛驴。从此,毛驴跟随着南征北战。抗美援朝期间,毛驴又随主人跨过鸭绿江。一次,它竟冒着炮火独自将弹药运到阵地,使部队打退了美军的进攻。为此,毛驴戴上了一等功军功章。部队从朝鲜战场凯旋后,毛驴又随主人进了岛。一天,毛驴突然失踪了,战士们立即四处寻找,最终发现在村民院中,它两眼被蒙着麻袋,正在吃力地拉磨,大家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1979年7月,毛驴无疾而终,战士们为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修墓立碑,并向空中鸣枪,为这位“无言的战友”送行。<br>  最后,王老师感慨地对我说,如今在岛上很难再能听到驴的叫声了,“电驴子”、出租车和“海岛巴士”应运而生,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了。可是,“海洋岛,三宗宝”的谚语,仍在长山列岛代代流传,让海岛军民难以忘怀,盼望它能被列入“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