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往事《二》,——此系列美篇献给武汉协和医院建院155周年华诞

江汉诗词学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 导 杨健清 (香江文学社顾问)</b></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 万 莉(香江文学社社长)</b></p><p class="ql-block"><b>艺术指导 盛为红(江汉区文化馆副馆长)</b></p><p class="ql-block"><b>撰 稿 万 莉 乐 乐</b></p><p class="ql-block"><b>终 审 姚 纯(江汉区文化馆副馆长)</b></p><p class="ql-block"><b>图 片 来自网络 </b></p><p class="ql-block"><b>音 乐 名 曲 《沉思》</b></p><p class="ql-block"><b>策 划 </b></p><p class="ql-block"><b> 江汉区文化馆 </b></p><p class="ql-block"><b> 江汉区文化馆新华街道分馆</b></p><p class="ql-block"><b> 江汉区文化馆群艺联盟香江文学社</b></p><p class="ql-block"><b> 江汉区新华街道省运社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系列美篇得到下列领导和朋友们大力支持和指导,謹此誌谢!</p><p class="ql-block"><b><i>冯正文 程 辉 孙 文 李裕发 </i></b></p><p class="ql-block"><b><i>肖伟智 汪 蓉 王 刚 徐 力</i></b></p><p class="ql-block"><b><i>秦利维 严 军</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杨格非的故事(一)</u></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我愿为之生,为之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的各地……至于那散居在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多么感人肺腑的话语,这是一段与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外国传教士内心的独白!</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创始人杨格非博士。</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股暖流在我们心里流淌,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被杨格非的仁爱之心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也伴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来到中国。他们盖教堂、建医院、办学校,用他们的信仰和西方的文化来“西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在中国走出保守愚昧的历史进程中,客观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引进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现代医学,缩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近代来华传教士。其中也不乏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外国传教士。例如被称之为华中地区传教之父的杨格非博士。</p> <p class="ql-block">清末与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831年12月14日,在英国威尔士南部城市斯旺西(意译天鹅海)的地方,一位男孩诞生了。也许是上帝的安排,此时正好清王朝咸丰帝出生,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问世。从此,斯旺西的“小男孩“就与中国、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上帝,献给了非亲非故的武汉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 1905年,在他来华传教50周年的感恩礼拜中,他说:“如果上帝再给我50年,我仍将都给中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斯旺西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和铜贸易中心。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加上污水的乱排乱放,伤寒、猩红热、霍乱频频在当地爆发。当地居民首先尝到飞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带来苦果了。</p> <p class="ql-block">斯旺西迅猛发展的工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格非只有八个月的时候,霍乱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17岁时,父亲又因此丧命……儿时这段悲痛的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心底,但与此同时,苦难却也赋予了他一颗怜悯人间疾苦的心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境贫困,杨格非12岁时到一家杂货铺当童工,闲暇之余,《圣经》和宗教经典的大量阅读之中,练就了他出色的口才与胆量。十六、七岁时,小有名气的他被人称之为:“那个讲道的孩子”。神学院毕业后,受英国伦敦会差遣, 传教士杨格非于1855年带着新婚才一个月的妻子玛格丽特,登上远航中国上海的轮船,开启了“拯救世人”航船。经过海上四个月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上海租界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到上海时,杨格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凭他聪明和刻苦,他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中文听、说、读、写的难关。在上海五年间,他四处冒险巡回布道,他性格坚韧。因为清政府早从雍正王朝就立下铁规,中国人接受传教一律处于极刑,传教士传教,一经发现,立即驱逐出镜。</p> <p class="ql-block">汉口租界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随着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署,汉口等城镇辟为通商口岸,并允许传教士传教合法化,禁闭的中国内地的门户终于开启。</p><p class="ql-block"> 1861年3月,杨格非足足等了三个月,才搭乘票价相对便宜的商船,于6月21日深夜抵达汉口。他也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华中地区的传教士。 </p><p class="ql-block"> 杨博士这样讲述自己抵达他日思夜想汉口时激动心情:“我真的已经站在了这个数百年来对——‘蛮夷‘之族紧闭封锁,甚至今日方才开放的帝国的中心,而明天,我就能有幸的站在这一名城的街上,以传教士的身份合法的传播上帝的福音。”</p> <p class="ql-block">杨格非在中国街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汉口,杨格非和同事迅速地在“一条狭窄肮脏的街上找到了一幢可供出租的小房子”,立即开启了传教活动以及为了让中国老百姓信教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计划,建医院、办学校。在这个计划当中,当然就包括“协和”前身的汉口仁济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中国,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上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一系列的丧国条约,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极度贫穷的境地。尤其是鸦片的毒害,成为社会最大的沉疴。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大烟是杆枪,不打自受伤。几多英雄汉,困死在烟床。”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而此时的中国却是一头沉睡的病狮。</p><p class="ql-block">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仔细了解,杨格非深有感触说:“……中国人与其说需要上帝,不如说更需要医生。”“没有解决身体上的疾苦,就不能解决精神上的疾苦。”</p> <p class="ql-block">1890年的江汉路</p> <p class="ql-block"> 终于这个“街头传教士”,这个在别人眼中“矮矮胖胖却很有勇气”的外国人, 于1866年9月8日,拿着各界人士捐赠的400英镑,在花楼街居巷建造了武汉协和医院的前身,汉口仁济医院。它是华中最早的西医院之一。也开启武汉协和医院一个半世纪远大启航。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一带,是当年汉口仁济医院初创的地方,也是武汉协和医院一百五十五年来发展的原点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手机拍摄 万 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