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遗——查拳

文体活动部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鲜活展示。在漫长的历史中,体育文化从创造到发展,积淀下来许许多多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展示非遗体育项目,让更多的人们熟悉了解非遗体育,更好的传承体育文化,体育精神。 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分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2008年6月7日,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拳在竞技武术比赛中受到热捧,先后受到各大武术队的推广训练,查拳项目的水平一直在攀升。<br> 查拳起源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大食国青年将领滑宗歧在战场上受伤,受到山东冠县张尹庄村穆斯林群众的精心照料。康复后,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滑拳)传授给村民。因跟随学艺者众多,滑又将自己的师兄查元义从哈密请来传授拳术“身法势”(查拳)。后世便将两者统称为“查滑拳”,简称“查拳”。 查拳开始只穆斯林民众中传授,很少外传,当时在冠县主要分布于县城西街、南街、城郊张尹庄及十里铺、沙庄、里固等十几个回族聚居的村庄,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众中,在武术界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誉。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藩篱打破,查拳开始广泛传播,现已成为在全国拥有重要影响和众多习练者的著名武术流派之一。 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查拳在山东冠县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即“张式”和“杨式”。“张式”查拳快速敏捷,拳法严谨,以冠县城外张尹庄张其维为代表。“杨式”查拳舒展大方,势正招圆,以冠县城里南街杨鸿修为代表。两派均涌现出一批武术大师,如张英振、王子平、张西太、张英健、常振芳、张文广、庞林太等,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基本套路:五步拳、五虎拳、拳打四方、六路转、拳术二十法;十路滑抄、十路抄滑、十路弹腿及四路弹腿副拳。 查拳以站桩 抓把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渐进;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习武者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以提倡"习艺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潇洒的姿态,深受习武者的青睐。 查拳以弹腿为基础,它包括十路查拳,还包括枪、棍、刀、剑等器械练习,动作舒展,节奏明快。查拳在鲁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现代以来流传到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北京、云南等地。现代发展起来的新编长拳套路及现代竞技武术采用了较多的查拳动作素材,并吸收了查拳的运动风格,为中华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弘扬查拳对于发展民族运动、强健全民体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