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太师的传说

云际方舟\徐文亮

请聆听语音朗读 杨荣(1371---1440),字勉仁,建宁龙津里人。建文二年进士,任翰林编修。先后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工部尚书等职,是明初盛世与杨士奇、杨溥史称为“三杨辅政”的名相,也是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的四朝元老,并为总裁官,修太祖、太宗、仁宗及英宗《实录》。他参于主编八股取士的科教书《四书》、《五经》,定名《性理大全》。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等书传世。 杨荣,是建瓯房道漈村人,建瓯人都称他杨太师。<br> 杨太师是个奇人。怎么杨家会出个杨太师呢?人说是杨家祖宗上有个人叫做杨万大,杨万大家很穷,心很好,在徐墩丰乐摆渡讨吃。来往过渡的人不论老少他都不敢怠慢,故此名声传得很远。有一天,仙家知道了,就来试他心事,在溪边喊:“船老大,渡船摆过来,摆过来!”等杨万大渡摆过去,溪边并没有人,对面溪边又有人喊:“船老大,渡摆过来,渡摆过来!”杨万大就又摆回去。总是摆来摆去两边都只有人喊,没人上船。摆了十几趟,杨万大都没一丝气恼。仙家说万大真是个好人,就现形出来,跟万大说:“你这人心真好,我要帮你发家。你家里有没有金?”万大说:“我是穷人哩,家里哪里有金呀?”仙家说:“不是黄金,我是问你家里有没有祖上的骨灰?”万大说:“那有哦,爹妈都死了,我都没本事为他们选个好风水的地方,让他们落土为安!”仙家说:“那好,我现今教你一个好地方可安葬。”以前人葬坟有规矩,路边,雨伞遮得到的地方;溪边,竹蒿撑得到的地方,都可以葬。那仙家教杨万大葬的坟就在溪边,叫着“白狸窠”,那地方风水很好,漈村杨家人现在还在扫墓呢。<br> 从“白狸窠",坟葬下去以后,杨家就一天天发达起来,杨达卿手上,已是资产过百万。万木林,风水更好了。有一天,杨达卿的儿子杨康八晚上睡觉,做梦梦见一个道士入院,清醒过来,老婆就生了个儿子。<br> 杨康八心想:这孩子一定是道士出世,就把孩子取名杨道应,意思就是应了道士入院这个梦。这个孩子哭起来声音很特别,好象撞钟一样,面颊上还有七颗痣,象北斗七星。杨康八的爹杨达卿晓得添了孙子,就过来看,看后说:“这孩子今后必定有出息,是俺杨家人的光荣。我帮他取名叫杨子荣。”故此,杨道应也叫杨子荣。<br> 杨子荣四岁就开始念书,六岁就把古书都通读了。杨达卿、杨康八都晓得杨子荣很了不得。古语说:“先治家,后治国。”杨子荣刚十三岁,就给他料理家务,杨子荣也理得有门有道,很有条理。<br> 杨子荣十七岁那一年,村里生瘟疫,死了好多人。杨子荣也染了病,病得快死了,家里边棺材都为他准备好了。突然,快要死的杨子荣会讨茶喝,等茶喝下去后,杨子荣的病一下就好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病好后,杨子荣更加勤奋念书。<br> 他的老师叫刘仲穆,本来要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杨子荣,可是没等到过门,大女儿就死了,刘仲穆暗暗瞒住,过门那一天,就叫小女儿代,杨子荣成亲后才知道得。故此,杨子荣有两个刘氏夫人。<br> 村里人都说丰乐村渡边“白狸窠”是杨家出官山,建瓯东门外白鹤山还有一个杨家的催官山。那就是杨子荣的公公杨达卿的坟。人说杨厝出了杨子荣以后,还没做官,他公公杨达卿那时候在城里住,是个有名声的财主。那时东门城外要开东狱庙,庙里长老就请城里财主去喝酒、题赐。杨达卿也被长老请去。他后到,别人都坐下来了,就剩一把上位,本来是有钱有势的人才敢坐的,杨达卿没注意,就坐下去了。杨达卿钱是有钱,但没什么势力,没入过官府,坐上位,别人都不服气。后来开始题赐,长老从上位杨达卿题起,杨达卿谦让不敢。一个嘴快心直的人就说:“杨达卿你上位都坐了,当然题赐该从你开始。”杨达卿才晓得自己疏忽了,就说:“就怕我先题了,别人不好落笔。”杨达卿在题赐薄上题了“东溪的米,西溪的材。”八个字。意思是这米和木料都尽够开庙用。故此建瓯东狱庙开得很大很好。庙开好后,庙里长老也很感激杨达卿,对杨达卿也很敬重,杨达卿也就整年都在庙里吃,庙里住。<br>有天晚边,杨达卿在庙边玩,看见路边牛栏边地上发光,开出一朵莲花出来。杨达卿晓得那一定是一个风水宝地,就赶紧跪下来对天说:“要是这风水该我杨家得到,我丢一本书下去,莲花就收掉。”杨达卿把随身带的一本书丢到莲花上,莲花真的慢慢收起来了。杨达卿记住那个地方,就跟庙里长老说:“我生是爱在这庙里玩,死掉也葬在庙边啊!”长老说:“应该,应该,这庙都是你开的,只要你喜欢,爱葬哪里都可以。”<br> 杨达卿故意说:“庙前后殿当中,有两排台阶,我就葬在台阶当中吧?”长老说:“葬在台阶当中,进庙烧香念佛的人天天要从你边上走,你得不到清静。”杨达卿说:“那我就再找地方。”过了几天,杨达卿对长老说,我找到很清静地方了就在牛栏边,长老一下就答应下来。<br> 后来杨达卿逝世后,就葬在牛栏边。那地方真是个宝地,葬下去以后,城里东门一带的鸡猪都不会叫了。东门街的人告进官府,那时候杨家是杨子荣当家,官府就把杨子荣抓到牢里去。杨子荣在牢里坐了两年。皇上开考了,杨子荣的爹杨康八就来到衙门,说:“我来代我儿坐牢,让我儿去赶考。”县官说:“我先出一个对联,叫你儿子来对。对得上,我就让他去考,对不上,就不要去考了。”县官出了个对联,上联是“兔入蟾宫,仰首难为攀桂客。”对联本来是讥笑杨子荣的。杨子荣很聪明,开口就对:“蝶脱蛛网,翻身便是探花郎。”<br> 杨子荣对得字又工整,意思又好。县官服了,知得他不是平凡之人,就让杨康八代杨子荣坐牢,准杨子荣上京赶考。<br>杨子荣走之前跟爹说:“官府要是会放你出牢,就一定是我考中了,我没回家,你不要出牢。”杨康八也答应了。后来,杨荣中进士,二甲二名,杨康八等到红绸挂彩才出牢门。<br> 杨子荣考中进士,皇帝赐名杨荣。先是做翰林院编修。那时候官俸很少,不够开支,还常常要家里寄钱。有一年燕王朱棣打进京,赶走建文帝自己登基,没有左右大臣接纳。只有杨荣上前问一句:“殿下,你是先登基还是先祭祖?”就这一句话提醒了朱棣,先祭祖才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皇帝才能当得成。朱棣相信了杨荣,先祭祖、再登基,从那以后,杨荣就受重用,纳入内阁,后来当上太师。<br> 世界杨氏联谊总会(纽约)主席杨功德到建瓯寻祖旅游。 参加杨荣文化节的嘉宾在房道漈村留影。 嘉宾在房道漈村参加祭祖活动。 嘉宾在房道漈村参加祭祖活动的讲话。 徐墩镇杨墩宗亲向漈村宗亲敬献牌匾。 杨荣文化节活动花絮。 世界杨氏联谊总会(纽约)主席杨功德等在丰乐杨荣墓参加祭祖活动。 建瓯房道漈村儿童在学习“传统文化”。 《杨荣传》(上、下册)《明太师杨荣行实》由建瓯杨荣研究会编印(1996年7月10日) 根据房道漈村杨思义《杨太师的传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