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离开石良十年了

画船听雨

<h3>这是二中的老大门,门内大路两侧是婀娜的垂柳,长长的柳条,能搭到成人的肩膀。</h3> <h3>90年代初全市校改,这是校改前的教室,灰砖墙,红屋顶,窗户上方起拱的造型,充满了年代感。</h3> <h3>这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墙上还残留了特殊年代的标语痕迹,老教师们称之为“老总务处”。我猜测,在成为“总务处”之前,它一定是学校最体面的办公用房,很可能是礼堂一类的集会场所。</h3> <h3>老总务处全景。</h3> <h3>老总务处后还有一排同时代的老房子。</h3> <h3>九十年代初校改,新盖了一座办公楼,一座实验楼,改变了“年年踩塘无藕,岁岁登级无楼”(郝宏厚老师语)的落后局面,学校有了可以跟镇政府、供销社、医院、银行等平起平坐的底气。</h3> <h3>校改后的伙房。</h3> <h3>学生打饭的窗口。其实那时很多学生并不到伙房买熟菜,只是到伙房打个馒头,回教室就着咸菜吃。教室里有碗柜,学生每周回家,都带一个大罐头瓶子,盛咸菜。</h3> <h3>校改后的餐厅,兼有礼堂功能。有一年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在这里召开,开完会后,老师们七手八脚搬走会议桌,又搬进餐桌,招待远道而来的与会领导和老师。</h3> <h3>这是操场上的主席台,主席台后的一片房子是学生宿舍。主席台旁边的大柳树下,有个修鞋的“柳经理”,石良姓柳的村有好几个,前柳,后柳,筐柳,山后柳……“柳经理”修鞋间隙,常去图书室看书,懂的东西很多,他说,他们这个柳可能是柳下惠的后人。</h3> <h3>校改后崭新的家属区,那时还没有什么“闭路”“加密”“有线”,用的还是电视天线。</h3> <h3>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校陆陆续续进行了新一轮校改。这是建成较早的综合楼,一楼主要是图书馆,二、三楼是几个功能教室。</h3> <h3>这是第二座学生宿舍楼,先是男生用,后来又改做女生楼。</h3> <h3>这是西教学楼。西教学楼的一楼门厅或二、三楼檐下,常有燕子来做巢。燕子是吉祥的鸟儿,是丰收的先兆。每年高考前夕,校长总要去看看燕子来了没有。</h3> <h3>行政楼和阶梯教室。楼前的水杉挺拔直立,是七八十年代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风景树。</h3> <h3>大约是2002年,学校大门移动了位置,更改变了风格。</h3> <h3>大门正对着的建筑,一楼是餐厅,二楼是风雨操场。台阶旁边的栏杆是白色的花岗岩,台阶半腰位置有一个平层,兼有主席台功能,全校师生大会的地点就改在了这里。</h3> <h3>餐厅内部。新餐厅建成后,学生吃饭的餐具全部由餐厅提供,教室里的碗柜不见踪影,再没有学生从家里带咸菜来学校了。</h3> <h3>这是新操场的主席台,学校经常跟石良镇中小学一起开运动会。</h3> <h3>运动会的开幕式很盛大,运动会召开的那两天,不但是学校的节日,也是周围十里八村的节日。运动会经常选在石良逢集的日子开,就是为了让大家都乐活乐活。</h3> <h3>大型团体操表演。这种大场面是初中小学的拿手好戏,大家都憋着劲,都想把别的学校比下去。</h3> <h3>红旗招展。二中的仪仗队一般就是彩旗队,上百个高中学生打着红旗走过,也是颇有一番气势。</h3> <h3>为参加高考的师生壮行。</h3> <h3>这是语文组教研活动的瞬间,不知是谁当时拍了这张照片,留下青葱岁月的见证。远在东南一隅,纯朴的民风深刻影响了二中的校风。教风严谨,学风勤勉,少说多干,气氛融洽,人际关系简单,这是二中多年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br>2011年11月16日,二中结束了在石良的历史;2011年11月18日,二中人在新区开始书写新的篇章。<br>十年过去了,二中,再也回不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