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风光

枕石漱流

<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历时30个小时的飞行,我来到了巴西。遊览了巴西和阿根廷之后,告别充满浪漫风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此行终极目标南极的启航之地,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从这里登上美国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开启南极探险之旅。</p> <p>  这艘科学考察船载有去南极考察的各种学科的科学家,各类技术人员和旅客共计180人。根据南极公约,每年去南极的人员及船只数量都有严格的控制。因此,进入南极大陆的游客只能乘坐科学考察船。旅游经费的收入作为科考费用的补贴,因此没有纯商业性质的旅游船只。</p> <p>剔透晶莹</p> <p>别有洞天</p> <p>  南极洲140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公里的冰面上漂浮着20多万座冰山。世界最强大的西风带,掀起巨浪滔天的德雷克海峡把它与南美洲大陆隔绝开,使海上航行具有极大的风险加上飓风,低温,南极成了不毛之地。但是南极的海洋里却是生机盎然,生活着无数的珊瑚,海星,海藻和磷虾。磷虾可是众多鲸,海马,海豹,企鹅和鱼类的食物。南极又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冷库,储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70%的淡水,是人类生存之源。爱护南极,保护南极便成为了人类的共识。随着地球温度变暖,南极的冰雪以极快的速度融化,南极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探索南极,一睹她日渐消瘦的风采,又不忍心由于我们的到来,而给她带来丝毫伤害,这是我们矛盾的心态。为了环保,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专用的靴子,在登岛之前要认真地对靴子进行消毒,以免给南极带去任何细菌,防止对南极各种生物和冰雪的污染。 </p><p> 启航后行驶在平静的比格尔海峽。虽然时间已晚,但是窗外仍然一片明亮,这是极昼现象。人们兴奋的难以入睡,纷纷聚在酒吧,品尝着美味的咖啡,享用着精美的糕点,伴随着悦耳的琴声,欣赏着两岸的不尽风光。</p><p> 第二天中午,就要穿越德雷克海峡了,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德兰群岛之间。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海峡,长3000公里宽970公里,海水最深处达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在海峡中,连山头也不会露出海面。由于海峡两侧的气压差, 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南美大陆相对温湿的气流南北交换在南极复合,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太平洋,大西洋也在这里交汇,加上处于南半球的高纬度,因此,风暴便成为了这里的主宰。海峡内汇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所有的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狂涛巨浪,昼夜不停。船长提醒人们做好晕船呕吐的准备,因为这段颠簸的航程要历时两天两夜,大家纷纷到服务台去领取防晕药品。</p> <p>开门见山</p> <p>  不久狂风大作,巨浪拍打着舷窗。 第一波尚未流下,第二波紧随其上,舷窗几乎像淹在了海里。由于剧烈的颠簸,人们行动起来步履蹒跚。中午,餐厅里的客人寥寥无几,不少人因为晕船,在客舱休息。丰富的佳肴,无人问津,诱人的甜点也少人过问。只有几个没有晕船反应的旅友安然自得,各取所需。窗外滔天的巨浪涌上了六楼的甲板,放眼望去,惊心动魄。这片狂风怒号的海峡曾经吞食了无数的船只,被称为"杀人的西风带“。狂风巨浪并没有影响各项活动的进行,电影院放映着科教影片,钢琴演奏专场如期举行,海鸟知识讲座也吸引着力所能及的人们。</p><p> 晚上躺在床上,随着船身的左右摇摆,上下颠簸,好似回到了儿时的摇篮,不久便昏然入睡。夜间,不时被因巨浪颠簸从桌子上滚落到地面的物品声惊醒,船似乎要被巨浪撕裂,发出巨大的吱吱咯咯的呻吟。此时想起了俗语“有路不行舟",在这惊涛骇浪之中,人们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大自然,任由他去打点。</p><p> 一早醒来,每一步行走都要扶墙壁而行,船只左摇右晃,上窜下跳,没有一秒钟的安稳。餐厅里丰富的早餐,应有尽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向厨师提出要求,有求必应。可是更加冷清,许多旅客一夜未眠,有人呕吐的离不开痰盂。他们说几乎要把肠子吐出来了,哪里还有胃口吃东西?两天来很多人面容憔悴,脸色发黄,寝食不宁。这段德雷克海峡的穿越,真是对身体的一次挑战。但大家都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痛苦即将过去,风光就在眼前。</p> <p>  历经颠簸的48小时,终于看到了朝霞映红半边天,海面如同镜未磨的动人景象。人们象获得了释放一般,涌上各层甲板。都被眼前一座座千奇百状,姿态万千的冰山所震撼。这些亿万年的冰山,在阳光下呈现出迷幻般的蓝色,这是由于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微粒的结晶对阳光的折射而成。覆盖着冰的陆地叫冰原,覆盖在山上的冰叫冰盖,流动的冰盖叫冰川,大面积的流动冰川叫冰架,冰架进水部分,崩塌后,边缘形成了小半岛部分叫冰舌,断裂后飘在水面上的大块冰川叫冰山,小块的叫做浮冰。林林总总的这些冰,都是历经亿万年降水形成的,他们是人类70%饮用水的来源。海上露出的巨大冰山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百分之九十的体积都藏在水下,所以才具有对泰坦尼克号产生的致命损伤力。</p> <p>朝霞映红半边天</p> <p>终于驶出德雷克海峡</p> <p>海面如同镜未磨</p> <p>如浪花凝固</p> <p>炫目的南极蓝</p> <p>这个矩型是怎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  终于我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登岛时刻,每十人一艘冲锋舟。首先,我们按照规定,穿好救生衣,对专用靴子进行严格消毒,接受详细的检查登记。澳大利亚的安妮负责驾驶冲锋舟,她详细的为我们讲解注意事项,上冲锋舟和下冲锋舟的要领以及登岛后不能越过警戒线,不能把任何废弃物遗留在岛上,更不能与企鹅亲密接触等规则。然后,人们身着统一发放的橙黄色登山服,再把面部捂得严严实实。由于强烈的紫外线与刺眼的冰雪反光,极易造成雪盲。所以又纷纷带上了高度防紫外线墨镜。乘上冲锋舟,怀着极度的兴奋,迎着南极凛冽的刺骨寒风,划开层层碧浪,风驰电掣,载着难以抑制的欢呼声,向乔治亚岛驶去。</p> <p>出发</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提前为我们做好登岛的准备。</p> <p>  冲锋舟靠岸了。志愿者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岛上游览的路线,每隔十几米插上一面警示旗,拉好警戒线,避免游客随意践踏这片圣洁的雪原。这里真是企鹅的世界,数千只帽带企鹅在这里平静的生活,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下有一道黑色条纹,像海军军官的帽带,显得威武刚毅。放眼望去,企鹅们有的在勤奋的筑巢,偶有居心怀叵测者偷窈邻居的巢石,这便引起一番争吵和追打,宁静瞬间被打破。有的相互依偎,甜言蜜语,企鹅的伴侣是要相守一生的。有的企鹅夫妇在在轮流孵化自己的后代,有的忙于给自己的小企鹅喂食,还有的则跳入海中寻找自己爱吃的磷虾去了。一对企鹅对远方来的客人满怀好奇,扭动着肥胖的身躯,瞪着圆圆的,满怀疑惑的眼睛,绅士般的踱步走来,目不转睛的与你对视。也有的走近你放在地上的衣物,闻闻,看看,然后相互议论着,摇头晃脑,漫步而去。他们是那样淡定与坦然,面对人类这群不速之客,满怀包容,彰显大度。</p> <p>相伴而行</p> <p>甜言蜜语</p> <p>嗨,又来一船。</p> <p>引昂高歌</p> <p>卧聊</p> <p>谁有我高?</p> <p>此生无悔</p> <p>大将风度</p> <p>喂食</p> <p>  人们屏住呼吸,按耐着激动的要跳出胸膛的心脏,既兴奋又为无端侵入企鹅家园深感内疚。在这里没有平时见到动人景观时的雀跃喧闹,有的只是对这片圣洁世界的珍爱与尊重。默默地用相机留下一帧帧难得的画面,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这里主人的敬畏。此行我们先后八次登上不同的岛屿,目睹了帽带企鹅,金企鹅,麦哲伦企鹅,阿德利企鹅和各种海豹,海狮,虎鲸,鲨鱼,海燕,信天翁等各种南极动物的风采。</p><p> 遇到较好的天气,我们就会进行巡游。冲锋舟载着我们在冰山中间穿行,无数的冰山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耀眼的南极蓝,深浅变幻,神秘莫测。琼楼玉宇,天公造化,鬼斧神工…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眼前这壮观震撼的景色。此时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匮乏与文字的苍白。一只慵懒的海豹仰卧在冰面上悠闲地晒着太阳,洁白的海燕在空中翱翔。此时,手中的相机成了最忙的角色。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角度,都是难得的画面。照不完,拍不够,庆幸进入了数码时代。冲锋舟停在浮冰前,人们捞起晶莹剔透,无比纯净的万年冰块,准备晚上喝冰水香槟,那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无价之酿。</p> <p>从容而过</p> <p>你们忙着,我俩聊着。</p> <p>太阳足,好好晒晒。</p> <p>悠哉悠哉</p> <p>真不考虑人家的感受</p> <p>静等拍照</p> <p>贼鸥偷袭企鹅蛋</p> <p>天工造化</p> <p>像一朵浮云,露出水面。</p> <p>在等谁?</p> <p>天窗</p> <p>列队而行</p> <p>深不可测</p> <p>形似蘑菇</p> <p>左侧右昂,两个人象。</p> <p>玉掌浮冰</p> <p>没伴儿</p> <p>  有两次当我们的冲锋舟返回科考船时,四面涌来的浮冰早已把科考船围得严严实实,冲锋舟根本无法靠近,要等科考船冲出水道,方可登船。</p><p> 冰游是对每一个旅友的挑战,年轻人纷纷欲要欲试。每个下水者都要把一根绳子系在腰间,另一端交给有经验的船员手中,因为水温不到1度,而且水深几千米,一旦发生意外,就要立即人工拉回。我毕竟是65岁的老人,尽管常年坚持游泳锻炼,但是,突然跳入冰水中,未免胆怯。再一想,还能有机会再来南极吗?此次不搏,待到何时!于是在众人的鼓励声中,毅然跳入冰水之中,一股针扎刺骨的感觉传遍全身,精神却瞬间大震,奋力向前游去。返回船上,竟然余兴未尽。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战胜不了的挑战。</p> <p>浮冰封船</p> <p>南极冰泳</p> <p>虎头鲸尾</p> <p>体验航行</p> <p>  此行值得纪念的是我们登上了菲尔德斯半岛,参观了中国的南极长城站。这是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距离北京17502公里。这里是一块台阶式鹅卵石地带,长城站背靠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丰富。这里地势开阔,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登录。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藓生长的比其他地方好。企鹅和其他鸟类在此繁衍栖息,是企鹅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鲸鱼保护区,植物和化石保护区,是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长城站是各国考察站中面积最大,功能设施最全的。站里有宽阔的篮球场和各种娱乐设施,室暖里种有蔬菜,但是人们的生活仍然寂寞。我们给长城站带来了水果,蔬菜等给养。前两天的大雪覆盖了整个长城站,为迎接我们的到来,长城站科考队员用铲车为我们推出了一条大道,像对待自己家人一般,如数家珍为我们讲解着长城站的点点滴滴。同我们合影留念并在长城站邮局为我们带来的明信片,盖上南极长城站的邮戳,作为永久的纪念。</p> <p>长城站科考队员为我们推出的雪道</p> <p>距离北京的标志</p> <p>长城站界碑前</p> <p>与长城站站长和科考队员合影。</p> <p>  历时八天的南极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返回途中,我们穿越宁静的利马海道,眼望着变幻无穷,色彩绚丽,南极上空独有的彩云,心绪难平。库克号船长和全体科考人员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科考专家们举办的各类讲座,增长了我们的学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告别酒会上,人们依依不舍,南极之行,终身难忘。</p><p> 2020年4月8日于疾情之中的北京</p> <p>全体科考人员举杯告别</p> <p>落日余晖,南极之行降下帷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