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红楼梦》的双线叙事

马二军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的双线叙事之前讲过,即是宝黛木石姻缘的发展和贾府的由盛而衰的变化,陈老补充了一条是贾政和宝玉关于仕途经济的父子矛盾。这些线索当然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但宏观地讲,还有个双线叙事,试论之:</p> <p class="ql-block"> 第一条线索是大观园的四次诗会,简要论述:①第一次诗会是元妃省亲时的匾额题诗,元妃省亲时期是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的鼎盛时期,时间是正月初八,季节是冬季。②第二次诗会是起海棠社和菊花题,是贾府的承平时期,时间是八月二十日贾政奉旨外出是,季节是夏季。③第三次诗会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和芦雪庵即景联诗,多加了宝琴,李纹,李琦等亲戚的参加,这个时期也已经衰败之兆已现,因为通过宝琴的视角目睹了宁府祭祀祖宗的大礼,而这个时候危机已经出现。时间是十月的头场雪,季节是秋季。④第四次诗会是桃花社咏柳花,这个时候的贾府衰败已经不可避免了。时间是三月初二,季节是暮春。综上所述,首先四次诗会反映了贾府的由盛而衰。其次,从诗会主题而言,匾额诗(喜庆)——海棠和菊花诗(繁荣)——雪中红梅(苦寒)——柳花(悲凉),从意象和意蕴来说都是变化的。最后,从季节而言,四次诗会的季节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完整的一年之数,可以对应人的一生,一个周期变化。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一春当是一年,三春应是三年,这个诸芳流散经历的该是三年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第二条线索是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从农村人刘姥姥的视角来反映这个盛衰变化的。简要谈谈:①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是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章节里,这个当然是贾府的鼎盛时期,刘姥姥只见了见王熙凤得的收入是20辆银子和一串钱。②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离开时是第四十二回,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展示了大观园的内部环境和太平生活,刘姥姥的收入是王熙凤等主子们赏的两包50两银子,平儿代表丫鬟们的8两银子,共计108两银子,另外还有赏的绸子、白纱、衣裳、果子和药等等,尤其还有宝玉给的品茶栊翠庵时用过的成窑茶钟,统共算下来至少是200两银子之数。按平儿的话讲“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的。”③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是第一百一十九回,救巧姐儿的时候,这个时期贾府完全衰败了,没有什么收入了。按照陈老的讲述的明清时期的一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因为货币的币值是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虽然银子是硬通货,但不是一成不变旳。仅举两例:</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卖普通白米2石,约377斤。</p><p class="ql-block">清末一两银子可买米1石约150斤左右。到光绪末年,只能买IOO斤左右。”的论述,我们可知,刘姥姥单靠进贾府就改变了一家的命运,这三次收入变化也直接体现着这个盛衰变化。</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和大观园的四次诗会从宏观来讲也是《红楼梦》的两条线索,直观地反应着贾府的盛衰变化,推进着叙事的变化。多线索推进故事架构,反映的正是《红楼梦》的高超艺术手法,这也是《红楼梦》不朽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