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打通”

流年

<h3> 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有效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如何在“让课堂有效”的基础上“让课堂有趣且有序”即如何做到“课堂三有”,如何让语文的“教”与“学”变得轻松与快乐......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痛点”。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并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方法。我除了选读大量语文教学相关专著外,还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比武、同课异构等活动。就在今年6月,我参与了童话教学研讨活动,专家点评时说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打通”,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打通”说:做学问一定要打通,中西文理都要打通。钱先生说的是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打通。语文教学不正好也需要打通吗,俗话说“通则不痛”,我想“打通”一定能够医治我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病痛”。于是,我对于语文课堂的“打通”有了如下的思考。<br> 一、打通教材与课程,细化课堂教学目标。<br>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教材也是联系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在课程的实施中常常出现教材与课程脱离的现象,如我们常说的照本宣科,教师死板地照着教材原有的材料进行授课,而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目标单一、不具体。因此,我们需要打通教材与课程,从课程的宏观层面去整体把握教材,再从教材的细节处去落实课程的根本任务。<br> 对语文课堂而言,这里教材与课程的打通就是指建立“大语文”观,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抓手,从课程的层面去解读教材,细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目标,反过来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去考量语文课程实施的完备情况。<br> 以我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该课文浅显易懂,单纯地从教材层面来看,教学目标可简单设定为:识字、朗读、背诵和仿写。当我们打通教材和课程,我们就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去细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如,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识字;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我想,这样的目标才有利于语文“教”与“学”的长足发展。<br> <br> 二、打通未知和已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br> 我常常困惑于“课堂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教学有“三教”和“三不教”:<br>    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可以自己独立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三教:教学生独立学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时最难的地方、学生独立学时打死他也想不到的地方。<br>     基于上述内容,我想,在我们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非常重要,通过打通学生的未知和己知,我们就能合理整合课堂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br>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上再寻找出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从学生已知点出发,调整并整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通往“已知”,让我们的课堂从浅表低效走向深层高效!<br> <br> 三、打通课堂和生活,增添课堂教学生趣。<br> “生活处处是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学习话、学习生活话”,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这也正好说明打通课堂和生活是十分必要的。<br>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高度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打通程课堂和生活的联系,能实实在在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是增添课堂教学生趣的关键。反思我曾经上过的一些课例,我找到了打通语文课堂和生活的一些方法。<br>(一)、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如在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用字源的知识,将古人造字的“原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在认识“采”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做这样一个采摘的动作,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采”字的含义并记住它的字形,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又有效。<br>(二)、用多种表现形式贴近生活,如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变成小演员去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比如在学习《荷叶圆圆》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从而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同时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情感的理解。<br>(三)、用课外延伸走向生活,如在学完《荷叶圆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的任务:夏天的荷塘还吸引来了哪些小伙伴呢?它们又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请你们课后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近夏天的荷塘去看一看,把你们看到的用课文中的句式写下来!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乐于走进生活,真切地去看、去听、去感受。<br>让我们想办法让课堂到生活的这条路变成通途,让路边开满语文教学的趣味之花。<br><br> 四、打通情感与智慧,开出课堂教学生命之花。<br> 曾经读过《孙双金与情智教育》这本书,书中的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他还说:“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br> 语文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应该是温情的、诗意的、可亲的。语文老师要用启发性的引导、鼓励式的评价和人情味的关怀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温暖的地方。这时的课堂,学生是轻松快乐的,他们的智慧会在不经意间时时迸发而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我想,这便是以教师的情感促学生的智慧吧!<br> 反之,教师的智慧能生出学生心底最真的情来!教师的智慧体现于广博的知识、幽默丰富的语言还有巧妙的教学设计等方面,如一位老师在讲《丰碑》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像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他们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自己,我们曾经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进一位可爱可敬的却不知姓名的军需处长。&quot;这样军需处长的品质就在学生心中突现出来,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其高贵的品质。<br>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以情促智,以智生情,学生情感的闸门会不断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点燃。”<br>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语文课堂的“打通”,是基于教材、课程、学生及老师等层面来说的。一堂好的语文课能做到其中一个方面的“打通”就是很了不起的,能做到以上四个方面的“打通”,一定会让我们看到语文核心素养真实落地的课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