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宋官窑于北宋晚期在段店窑设立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实物证据均已经充分证明,这在笔者《<b>北宋官窑就是汝窑,窑址就在段店</b>》一文中已经阐明。关于汝窑的烧制时间,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也已经叙述过,即在该窑的汉唐时期已呈现出汝窑的雏形,在以后的五代和宋金时期是其成熟期,其中宋时是汝瓷的最辉煌时代。</p><p class="ql-block"> 关于北宋官窑的史料均是源于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b>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政和(1111—1118)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b>。”这段话把烧造汝窑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汝窑和官窑的关系,已经讲的非常明白,即北宋晚期的徽宗政和年间设立了官窑。这在近些年发现的大量实物证据证明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而在官窑设立前的宋中早期段店窑与皇家是什么关系,笔者根据有关实物资料也在有关文章中予以了阐述,它应是订制性的委托和被委托关系以及存在一定的贡御性质,但文字证据还不太充分。</p> <p class="ql-block">图1、2佛像</p> <p class="ql-block">图3、4鸡首壶</p> <p class="ql-block"> 近些时在段店窑发现了一批下面带暗刻字款识的汝青瓷器物,经辨认均刻有“<b>太平戍寅桃花店府衙督造”</b>十一字,因字刻在器物底部,有下垂的流釉且有破泡遮盖略不甚清晰。这批器物高约18至20公分左右,造型有佛像(图1、2)、凤鸟(图3、4)、提梁盉(图5、6)、风头壶(图7、8)、出戟瓶等(图9、10),其制作工艺精湛,器型彰显端庄大气,釉色天青,玻璃质感强、釉层厚,积釉处发深绿色,通体开深片纹,器体均施一抹鸡血红斑,裹足支烧、模制工艺。除佛像外,其它尽显原始青瓷及西周青铜器造型的遗韵。</p> <p class="ql-block">图5、6龙首提梁盉</p> <p class="ql-block">图7、8凤鸟尊</p> <p class="ql-block">图9、10出脊瓶</p> <p class="ql-block">文字放大</p> <p class="ql-block"> 可见此批器物并非民间所用,是官方用于祭祀的供器和摆件。此器物刻字“<b>太平戍寅桃花店府衙督造”</b>更不寻常,字中的“<b>太平戍寅</b>”应为北宋早期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的年号“<b>太平兴国</b>”三年,即公元978年,亦即北宋建立后的第十八个年头。“<b>桃花店</b>”是古地名,为宋时的乡镇一级建制,就在现在的段店一带(明嘉靖鲁山县志有记载),在陆续发现的其他类型器物上也有“<b>桃花店</b>”的字样。“<b>府</b>”是宋时的一级行政建制,“<b>府衙</b>”是府级官署。宋时有名的府衙有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作为府衙来督造的瓷器绝非是一般机构来使用,也非本机构使用,<b>应该是皇家使用的定制器物</b>。这种皇家使用、府衙督造现象在同时期其他窑口并无发现。可见当时段店窑的地位以及这批瓷器的重要性。<b>段店窑此时已经担当起准官窑的角色</b>。段店窑的准官窑的地位在宋早期已经正式显现,也印证了叶寘在《坦斋笔衡》中“<b>逐命汝州造青窑器”</b>的论述(鲁山宋时属汝州所辖)。在准官窑运行的百年后,宋徽宗政和年间皇家官窑正式设立,为此前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批器物的发现,也证明在宋代早期汝瓷的烧造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汝瓷的烧造历史会以此来改写。(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