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突围与豁达</p><p class="ql-block">苏轼是中国文人精神史上的“完人”,他以才华横溢的笔墨、屡经贬谪的人生,在苦难中淬炼出“人间清醒”的豁达,成为跨越千年依然照拂人心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他的“才”,是融贯古今的全能。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诗词上,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开创豪放词派的同时,又将婉约词写得痛彻心扉;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赤壁赋》以景喻理,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道尽生命的旷达;书法“苏体”丰腴跌宕,画作《枯木怪石图》尽显文人风骨。这种全方位的才华,让他在宋代文人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而他的“韧”,更在贬谪路上绽放光芒。从乌台诗案的生死危机,到黄州、惠州、儋州的步步南迁,他始终未被苦难压垮。在黄州,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贬谪的困顿化作对生活的从容;在惠州,他发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趣,在蛮荒之地寻得生活的诗意;在儋州,他办学堂、传文化,把天涯海角变成精神的乐土。他的“豁达”从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通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苏轼的核心魅力,在于他“接地气”的文人底色。他懂美食,创制“东坡肉”“东坡羹”,把日常饮食写成趣味;他重情义,与弟弟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与王朝云的知己情,皆真挚动人。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而是能在柴米油盐中寻得乐趣、在人生低谷中守住本心的“凡人”。</p><p class="ql-block">千年后,人们读苏轼,读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他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对待生活的热爱。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早已成为每个在人生中跋涉者的精神慰藉——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没有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活出自己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