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开我的相册,如同打开了我们家的档案馆。各个时期的《全家福》照片,如同一本厚重的档案,记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每一张《全家福》照片都是一部历史的缩影,都充满着温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七月廿三日拍摄于四平市仁兴照像馆。</p><p class="ql-block">时年父亲48岁、母亲39岁;</p><p class="ql-block">大哥21岁、大姐19岁、二姐17岁、我13岁、弟9岁。</p><p class="ql-block">从我有记忆到拍摄这张《全家福》的十年间,我们家有了一次重大变迁。</p><p class="ql-block">1962年,父亲主动要求从县城所在地、较大铁路单位,调转到了公社(乡)所在地、铁路沿线三等小火车站。当时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小弟还没有出生。此举是因为我们哥四个逐渐长大了,在城里粮食不够吃,到沿线小站可以在铁路线路两侧开荒种地,就是为了7口之家能吃饱饭。刚到这里自己没有住房,是与本站的郑叔叔家合租的三间草房。中间开门是共用厨房,我们住西屋。</p><p class="ql-block">1963年春季,我们家自己盖了三间土坯筒子平房,东边一间开门是厨房。</p><p class="ql-block">1964年小弟出生,成为了三代八口之家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父亲虽不是农民,但是农村长大,开荒种地略知一二。我的记忆是在开荒、春播、夏铲、秋收、冬藏中开始的。父亲自已做了一个简易犁杖(犁地工具),每年春天开荒,奶奶在家看护弟弟,或坐在地头看管弟弟。父亲扶犁,母亲和我们哥姐四人拉犁。全家人这样忙碌一年,收获几百斤粮食,贴补日常餐桌,还可养一头肥猪。在当时当地可算是小康人家。</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因其家庭出身、族人"右派"、自己当过几天国民党警察,虽然从未隐瞒真相,但还是被定为"钻进党内的阶级异已份子",停止工作进了"学习班"。</p><p class="ql-block">1967年奶奶得"半身不遂"(中风)病,卧床不能自理。</p><p class="ql-block">1968年哥哥下乡,大姐出嫁。</p><p class="ql-block">1969年春哥哥参军入伍。我们家成为军属是父亲及全家人政治上的重新"解放"。</p><p class="ql-block">1970年春奶奶去了五伯家,冬季过逝了。</p><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哥哥休探亲假回家,全家人比过年还要高兴。哥哥长高了,一身戎装英俊帅气,进出家门十分耀眼,街房邻里及全站职工家属都来看看哥哥,着实让我们一家人脸上有光。父母更是十分的自豪和荣耀,为了这照这张全家福照片,提前准备了好几天,父亲特意给我和弟弟理了头发,母亲为我们洗干净了衣服,等到父亲下夜班的一天,全家人第一次一起进城,第一次拍了全家福照片,第一次下了一顿馆子(饭店),记得是在道西的"李连贵熏肉大饼店",父亲点了"宫宝肉丁""熏酱拼盘"等在家里不会做吃不到的菜,父亲第一次和哥哥喝了二两酒。这一次进城比过年还高兴,是我们全家人最值得怀念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十年,我们长大了。</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这张全家福照片与上一张时隔二十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春拍摄于平安堡火车站站台上,背景是停在站内的一列货物列车。</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p><p class="ql-block">哥哥当兵要复员,二姐高中要毕业。又是因为我们长大了,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命运,父亲又申请工作岗位调回县城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74年底父亲工作调动回到原单位,但工作岗位由原班组长降至普通员工。</p><p class="ql-block">1975年1月,哥哥复员了。</p><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举家离开了生活13年的沿线小站,搬回了县城。</p><p class="ql-block">1975年3月,哥哥被安排在地级城市的铁路建设单位工作。</p><p class="ql-block">1975年7月,二姐高中毕业按家长单位定点下乡。</p><p class="ql-block">1976年父亲重新提升班组长。</p><p class="ql-block">1977年7月,我高中毕业,自己选择下乡到内蒙古地区。</p><p class="ql-block">1978年2月哥嫂结婚。</p><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我应征入伍了。</p><p class="ql-block">1979年春季,小弟应征入伍了。</p><p class="ql-block">1979年冬,父亲提前退休,二姐接班参加铁路运输工作。</p><p class="ql-block">1980年8月,二姐结婚了。</p><p class="ql-block">1981年6月,我结婚了。</p><p class="ql-block">1982年1月,我复员参加了铁路运输工作。</p><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弟复员参加了铁路运输工作。</p><p class="ql-block">1985年春季,弟结婚了。</p><p class="ql-block">在这十年间,我们兄弟姐妹都完成了就业、安家。由当年的一张桌7个碗吃饭,裂变成了六个家庭。用母亲的话说:像出窝的燕子,都飞走了,自己垒窝过日子去。</p><p class="ql-block">剩下的老燕子一时感到孤零,就又搬到了,生活了13个年头,与这里的人、这里的铁路、这里的土地已经产生深厚感情的沿线小站。</p><p class="ql-block">父母重新回到了我长大的这片土地上,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在一起,快乐的生活了十年。这十年,是分窝在外的燕子工作打拼的十年,是各窝燕子又生出小燕子的十年,是老燕子帮助抚养小燕子的十年。用母亲的话说:带了一辈子孩子,带了一窝又一窝。都出窝了,自己也老了。</p><p class="ql-block">这第二张全家福照片,是我们回家看爹妈,其实也是看自己的"小燕子"而聚齐拍下的。</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我们立业、安家、生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2009年五一假期在父母家里拍摄的。与上一张全家福照片又相距近二十年。</p><p class="ql-block">大姐一家也回到了县城所在地,父母也再次回到县城。</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小燕子们成长为"雏鹰"了。升学、就业、结婚。大哥内部退养,二姐内部退休了。而老燕子也累了,也病了。需要燕子的照顾了。</p><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母亲脑出血入院救治,虽保住了生命,但卧床不能自理,二姐从长春省城特意搬回了县城,两位姐姐从此"上岗",哥哥也经常回来帮把手。</p><p class="ql-block">2009年5月。二年来,经哥姐等家人的精心照料,母亲的病情愈发好转。搀扶着可以走几步,两支眼睛也可以同时睁开了。这一天,母亲很高兴,欣然同意一起拍照,没有想到这是全家人最后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间,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母亲在住院期间因心脏病走了。享年76岁。在我们心中,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一生勤劳节俭,一生付出无怨无悔。母亲极其聪明伶俐,对我们的成长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父亲85岁了,虽身体硬朗,但不便他独自生活,大哥、二位姐姐负责日常生活照料,我兄弟三人负责经济支持,把父亲新的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日常、每逢佳节,我们三兄弟比以往更多回来陪父亲。父亲想换换环境,离开家出来走走,我们三兄弟争相接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来连小住数日,堂哥听说后率全家人前来看望。是父亲母亲把堂哥供养读完了初中,考取了外贸企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从老家祭祖回来,又去殡仪馆看母亲,中午回到家里给父亲过生日,我们围在老爹身边,大家都很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父母的生日都是农历二月份,以前父母从来不让我们给他们过生日。后来,无论父母是否同意,到时候我们就都回来。从九十年代开始,母亲便规定,二人的生日和清明节回来上坟放在一起过。母亲虽然不在了,但规矩没有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p> <p class="ql-block">2013年清明节。订了当地最好的酒店,最大的房间,把能来的孩子们都请到场,三代近二十人为父亲过了一个隆重的生日。从此,只要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回到父亲身边,就按第一张全家福照片的位置拍一张残缺的全家福照片。母亲虽不在了,但位置要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再次把父亲接来连小住,顺便让"老铁路"感受一下时代的发展和中国速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母亲离开我们五年了,我们兄弟姐妹相约回家祭奠。这一年父亲90周岁,把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从新扩印送给家人,拍照时突发奇想,把这张照片拍进去。没有想到这是父亲最后的一次拍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12日,父亲无疾而终安然的走了,一觉睡到了天堂去找母亲了。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父亲出生在大户人家,年幼时期家境富裕,衣食无忧。青壮年时期参加伪满铁路、伪满洲国兵、经商,建国前夕参加新中国人民铁路。父亲善良勤劳、忠厚耿直、善思好学、心灵手巧,做事认真。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工作一生无任何事故,并多次防止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多次立功受奖,是原锦州铁路局的安全标兵、劳动模范。我们因父而荣,父亲认真务实的作风,热心执着的品格,勤奋规矩的修为令我们受益非浅。我们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父母传承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15日,父母共同入土了。在我的父辈中,他们是最后来到这个家园的。族人们闻讯赶来送先祖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16日,父亲下葬的第二天,留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清明节,为父母立墓碑。远在包头等地的族人,老少四辈纷纷聚集到此。</p> <p class="ql-block">2015年清明节,族人第一次聚在一起举杯。父亲在世的时候,被曾孙们称为活祖宗,每当清明节上坟、春节探望,晚辈们都要给活祖宗叩头,如今最后的一位活祖宗也成了先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p> <p class="ql-block">2016年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父母在家就在,当母亲走的时候,还没有这方面的感觉。父亲走了,感觉"家"没了,但感觉兄弟姐妹更加亲近了。父母都走了,兄弟姐妹相聚的数量减少了,但质量升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p> <p class="ql-block">2017年清明节。无论什么时间、地点,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7日参加外甥婚礼的前一天。</p><p class="ql-block">只要见面就留下一张这样的照片。相约直到最后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这十年,父母先后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孩子也生孩子了,我们当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弹指间,</p><p class="ql-block">父辈成祖先。</p><p class="ql-block">光阴逝,水东流,</p><p class="ql-block">黄毛变白首。</p><p class="ql-block">惜当下,堪为金,</p><p class="ql-block">此生不虚荣。</p><p class="ql-block">示后人,敬祖宗,</p><p class="ql-block">传承须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