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北街话端详

东方明珠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有一条知名度颇高的街道,襄阳人都喜欢隔三差五的去逛逛,就是外地来襄阳的游客十之八九也会到此一游。这就是北街。</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九日下午,又是第二课堂时间,襄阳老年大学襄阳文化班的学员们,在王定文老师的带领下也来集体逛北街了。</p> <p class="ql-block">北街位于古城南北中轴线上,南起昭明台,北至临汉门,全长860米。自商周开始兴起,唐宋以来就是襄阳最繁华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按照师生们的约定,下午三点在昭明台集合。</p> <p class="ql-block">作为北街起点旳昭明台,原为一座纪念性建筑,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几经毁损,现在的昭明台是1993年在原址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从鼓楼广场走近昭明台,只见昭明台雄居城中,巍巍壮观。台上建有重檐歇山顶式二层阁楼,两侧分别是鼓楼阁和钟楼阁。台壁正中上方镶嵌"昭明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额,系</span>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下方乃是一个拱券门,门道内左右两边可登梯上楼,直行则可进入北街。</p> <p class="ql-block">昭明台内现是襄阳博物馆所在。博物馆乃历史文化的浓缩,逛北街从参观博物馆开始,更有利于了解襄阳文化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按照王老师的安排,学员们微信扫码进入博物馆。踏进展馆一楼接待厅,一尊青铜马、一口大铁钟和一幅浮雕画立刻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这匹青铜马乃镇馆之宝,长高均163厘米,与真马大小一样。引颈嘶鸣,鬃毛直立,体态矫健,造型逼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马。</p> <p class="ql-block">这座秦定铁钟高210厘米,口径145厘米,重逾2000公斤,钟身铸满文字,工艺精美,是襄阳市馆藏文物中体型最大,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较大铁钟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面墙壁上是一幅长长的襄阳历史人物浮雕画,二十多位襄阳籍和虽非襄阳籍但在襄阳生活过的著名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画上,如卞和、伍子胥、刘秀、孟浩然等。这幅浮雕画虽非文物,但也是工艺精湛,刻画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眼望过,内心立刻涌起出想要走近这些人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赞赏过这三件宝物,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上至二楼逐个展区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首先出现的文物竟是毫不起眼的几组石头,“人猿相揖别,只有几块石头磨过",讲解员说别小瞧了这些石头,它们可是人类诞生和进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乍一看几组石头并没有什么区别,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学员们逐渐看出了名堂。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粗犷、笨重,仅进行过简单加工,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则显细致、轻便,加工痕迹更为明显。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化到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大约4000年,而师生们经过这些石器只是抬脚一步,真可谓一步越千年啊!</p> <p class="ql-block">走过新旧石器时代,接着参观各个朝代的文物,随着脚步的延长,师生们发现陶器、青铜器、玉器…材质越来越丰富,鼎礶碗盘、刀叉剑斡乃至铜镜首饰…品类愈来愈广泛,颜色逐渐多彩,制作工艺步步臻于精美完善,真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看了这几件鼎器,方知"三足鼎立"成语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除了三足鼎立,四平八稳的青铜器也为数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几件猜是当年的工艺品和权贵手中的把玩之物吧。拉车老牛壮硕的身体跃然眼前,连外表包裹的骨骼也仿佛可见。白玉猪通体透润隐隐发光,可谓玉中精品。</p> <p class="ql-block">这两块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的蟠龙纹和五山纹细腻可见,转过面来就可以对镜梳妆。</p> <p class="ql-block">有圆就有方,这也是一块铜镜。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就这样被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几粒舍离子可是弥足珍贵。图中文字讲述了它们的出士经过。</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有限,一个个橱窗的文物只能一掠而过,尽管如此,师生们从这些文物所蕴含的信息中,深切地感到:襄阳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不断求生存求发展求富求强<span style="font-size:18px;">求新求美不断</span>开拓前进的历史。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懂得今后要去向何处。</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沿楼梯继续上行,来到楼台之上。眺望北街,街道笔直,一直通向远处的临汉门,街灯古朴,游人川流不息,两旁的房屋脊顶坡面,粉墙黛瓦,相邻房屋之间都有一道高出屋檐一米多高的隔墙,这堵墙叫做风火墙。如果发生火灾,它就能阻止火势蔓延,起到隔离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走下楼,穿过昭明台券门来到北街,一股古风新韵的气息扑面而来。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青砖琉璃瓦,飞檐马头墙,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门脸一溜的古色古香,不时还有穿着汉服唐装的行人经过,让人疑似回到了古代。再一瞧街人的行人,打手机的、脚踏走步机的,扫二维码买东西的、闲坐听收音机的比比皆是,处处又洋溢着现代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街上气象催动探访脚步,师生们于是别过昭明台,一步一步走进北街。</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前,左顾右盼,刚走了百余米,王老师就让学员们在一栋房屋前停下,并介绍说这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单懋谦的家族祠堂。</p> <p class="ql-block">单懋谦,襄阳人,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任职朝廷礼、工、户、礼、刑五部,最终主掌朝政。他为人温和,处世持重,为襄阳父老做了不少好事。其后人有的至今还在北街居住。</p> <p class="ql-block">单家祠堂面阔三间,朱门雕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中共党组织从事地下话动的重要场所,早期共产党人左觉农、黄火青等在此开展过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日寇疯狂轰炸,北街房屋大多毁损,单家祠堂幸存,是北街唯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建筑。目前正在整修,尚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说:除了单家祠堂,单懋谦故居人称单府也在这条北街上,具体位置就在街北端邻靠临汉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单家祠堂继续前行,远远望见二道牌坊次第竖立街道中间。走近观察,牌坊系用石料打造,横平竖直,古朴大方,南北两边梁柱上镌刻着或长或短的楹联、匾额,好多都是繁体字,学员们并不能一一认全,对其中的意思更是不胜了了,好在王老师科班出身,又功楹联,仔细听他讲解再好不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王老师介绍,这些楹联匾额的文辞和书法均由襄阳文化界人士撰写,极尽概括喧染之能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襄阳的名胜典故人物包揽其中,如"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span>风入长街古,韵流盛世新;山河荆楚英雄气,人物汉唐儒雅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联无不凝练、生动,形象,彰显出襄阳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介绍完这些楹联的创作背景,王老师接着教学员们逐幅辨认楹联上的文字,讲说楹联平仄对仗的规则,解读楹联匾额的出处含义,边讲边向学员们提问交流。</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问看到匾额"檀溪"联想到什么?学员们异口同声说起了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问另一匾额"方城"出处何在?学员们一片黙然,王老师见状,便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楚国使臣屈起谈判交锋齐恒公“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的故事简要</span>讲了一遍,听罢,学员们既被王老师知识渊博而折服,亦为襄阳文化底蕴深厚而感叹。</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不经意间发现有几位不知是游客还是市民也“混”在中间“蹭课”。</p> <p class="ql-block">从牌坊前行不远,西侧是一片古玩市场,买卖的都是铜钱、邮票、字画、像章等古旧之物,摊铺前有几个人站在那里交谈,不知是不是在讨价还价。</p> <p class="ql-block">古玩市场对面边上有两组反映古时北街市井风貌的铜雕,真人大小,一组是打黄酒的,一组是吃牛肉面就大头菜的,将襄阳“三绝"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这一景象如今仍是,铜像前后就有黄酒、牛肉面、大头菜所卖,肚子饿了,进店便可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靠近铜雕有一个六柱小亭子,亭中竖有一块写着“襄阳北街“的石碑。王老师介绍这碑上原来空无一字,不知何故,近二年才写上了字。不管缘由如何,站在亭下碑侧留影,也算给北街打了个广告。</p> <p class="ql-block">北街不只是店铺,而且有学校,从小亭子向前走几步就到。</p> <p class="ql-block">这所学校就是襄阳三十三中,校门开在北街上,门前竖着一道牌坊,看上去充满了秀雅之气,梁柱上刻着一幅对联"丽日行天春催桃李、汉水环绕浪卷书声”。据王老师说对联中的"水"字,原作为"江”字,其背后还有一番故事。懂行的人可以仔细品品水、江两字究竟用那个字更妥。</p> <p class="ql-block">从三十三中再向前,已是北街末段的管家巷口。</p> <p class="ql-block">管家巷来历不详,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管姓人家居住的区域,一是管家及类似于管家的各色人等居住的地方,各有说辞,没有定论。王老师认为从管家巷所处方位是在单府东面来看,符合古代中国建筑布局"西高东低”尊卑有序的规范,官员、主人地位高,其住所应建在西面,师爷、差役、管家依附于官员、主人,地位低,其住所只能在官员、主人宅院的东面。结合其它历史资料,他觉得第二种说法更靠谱一些。</p> <p class="ql-block">目前管家巷正在进行改造,其定位是襄阳特色饮食一条巷,假以时日就将开张大吉,那时经由北街至此的人流想必更旺。</p> <p class="ql-block">正当师生们就管家巷的来历和前景讨论得不亦乐乎,天色渐渐有点发暗,王老师抬腕看了一下手表,已到煮饭时间,考虑到学员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需回家主持厨房工作,于是不得不结束了关于管家巷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逛街进行到这里,只剩单懋谦故居未及探访,王老师说:今天太晚了,单懋谦故居暂不看了,今后有机会我们再补上这一课。</p> <p class="ql-block">学员们虽意犹未尽,但做饭重任在肩,也只能渐渐散去。至此集体逛街结束。而游兴不减的我并未离开,而是去到单懋谦故居参观,继续一个人的探访之行。</p> <p class="ql-block">单府临街三开间,上方两道隔火墙马头高扬,琉璃瓦屋檐下两尊石狮分列大门左右, <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前悬挂四盏红灯笼,门额“厚德载物"四个大字,</span>门口两旁青松挺拨,郁郁葱葱,整个单府看上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宇轩昂 ,一副大家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单府门前,前几天从网上查来的一件单家往事浮上心来。</p> <p class="ql-block">当年单家和襄阳另一大豪绅杨家比邻而居,中间只隔一条窄窄的巷子,杨家为了扩大宅院面积,建房时又将围墙向巷子移了几尺,单家不饶,两家争执不下,地方官慑于双方地位,不好干预。单家派大少爷进京给单懋谦送信,企望单懋谦出面以文澜阁大学士的身份压杨家让步,孰料单懋谦接信后,不仅拒绝,还借用张英六尺巷故事中的诗句修书一封"千里送信为一墙,让他两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单家人遵命,将自家墙主动向内让了两墙的距离足有 六、七尺之宽,杨家见状自觉羞愧,于是也将墙向内缩了两墙,这样一条窄道子变成了宽巷子,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们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后来人们为纪念单懋谦这种克己服人造福乡梓的善举,把这条巷称作“仁义巷”。这件故事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我一时还无法判断,但仁义巷目前仍在,彰显出的邻里和睦相处、造福大众的道理和用意总归是良好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堵向内退过几尺的古墙到底还在不在呢?本欲敲门进单府一探究竟,但一见单府门侧竖挂着的不锈钢招牌只得止步。如此文化厚重之地被这样一家经营单位占用,毕竟显得不太协调,如能尽快还归文化还归游客该多好!</p> <p class="ql-block">怀着这样美好的期待,又从单府再向前走了没几步,就到了巍峨秀雅的临汉门脚下,透过城门一眼可看见汉江缓缓向东流过。</p> <p class="ql-block">两组"南船北马”的铜质雕像罝于城楼南侧,激起我对古时襄阳城船来马往,人货两旺景色的想像。</p> <p class="ql-block">至此,从昭明台到临汉门860米的北街才算逛完了。回顾下午几个小时的北街之行禁不住思绪绵绵。</p> <p class="ql-block">  一条北街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说它短,不过860米,最多十几分钟便可一走而过;说它长,从商周迄今跨越了2000多年,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起承转合,发生过多少流传千秋的故事。短短一下午的探访,可以说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痕之上,每一眼看去的都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尽管探访只是触及表面,但藏在心中发掘光大襄阳文化的兴趣与信念却因此更深更浓更坚定了。</p> <p class="ql-block">临别,回望北街已是华灯初上,分外炫丽,宛如降落人间的一道璀璨银河,呈现出与白天不一样的景色,散发着别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嗨!北街!你这条让人怎么也逛不够的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