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更丰富

小月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们时常议论大清代的一位女人和一位男人</p><p class="ql-block"><b> 先讲清朝的这位女人——</b></p><p class="ql-block"><b> 慈禧的尊容</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这是慈禧的照片,被美国博物馆收藏至今,这才是她真正的样子。</b></p><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慈禧穿着富贵和高贵,但她的容貌只能说很普通,有人说照片中慈禧年近七旬。</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大家常见慈禧的照片(上图)</b></p><p class="ql-block"> <b>叶赫那拉氏•杏贞(玉兰、兰儿) 生于</b>1835.11.29故于1908.11.15,终年73岁。</p><p class="ql-block"><b> 咸丰帝的妃子</b>,后被封为懿贵妃。同治帝的生母</p><p class="ql-block"> 别名:<b>西太后、老佛爷、</b>孝钦显皇后、<b>老祖宗、慈禧太后</b>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以国内和故宫的图(照)片参考看, 慈禧的长相并没有多惊艳,但也没有我们说的那么丑陋。</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年1<span style="font-size: 18px;">852年叶赫那拉氏•杏(玉兰)入宫,</span>“没有“一点本事”怎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入宫,怎能博得当年咸丰皇帝的“喜爱”把“玉兰”封为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贵妃,徽号</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慈禧。</b></p><p class="ql-block"> 她曾立了一位皇帝,还废了一位皇帝;几度垂帘听政,她几乎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直至去世前),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即使历史上唯一的唐朝的武则天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不过在位15年,实际掌权不过21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发生在一个妇女没有权利也没有地位的中国。可见慈禧不是一般的女人。</span></p> <p class="ql-block">  <b>“可怜天下父母心</b>”!这名句常流露大家之口,它形容父母生育和抚育孩子的艰辛!古今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写过这句,但这只是全句(四句中)一句,那三句是什么?它出于何人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是出于清朝</span>慈禧太后之手,当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慈禧是为母亲而写,也有人怀疑是否是她所作?</span></p> <p class="ql-block"> <b>慈 禧 年 轻 图 片</b></p> <p class="ql-block"><b>  </b>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 。</p><p class="ql-block"> 慈禧之母富察氏:生于1807年,逝于1870年)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妻。</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住在紫禁城(<b>现习称故宫)这是紫禁城的东华门(东门)(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到其母的宅邸里紫禁城东门不远的锡拉胡同,仅咫尺之遥。</b></p> <p class="ql-block">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的时候,想去給母亲祝寿,据说有些事物急需她处理,就没有亲自前去祝寿。</p><p class="ql-block"> 但是慈禧还是准备了很多礼物给自己的母亲,还亲书写了大大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  感觉仍然无法表达对母亲的孝顺之情的慈禧太后,便从内心中,发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由此写了这首祝寿诗——</p><p class="ql-block"> <b>世间爹妈情最真,</b></p><p class="ql-block"> <b>泪血融入儿女身。</b></p><p class="ql-block"> <b>殚竭心力终为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可怜天下父母心。</b></p><p class="ql-block"> <b>显露出慈禧才华的书法诗(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上图)非真迹,古时均并从右向左竖写。原书法稿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文革</b>。</p><p class="ql-block"> 裱好后,慈禧无法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派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和这副书法诗,送到慈禧娘家—北京东城锡拉胡同19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即看到写诗人经典全诗名句!前面几句你可能还没听说过,但是最后一句: <b>“可怜天下父母心</b>”想必大家都已是非常熟悉了吧,也成为后世形容无私奉献的父母的最好绝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们最喜欢“吐槽”的一句话就是<b>“可怜天下父母心”了!</b></p> <p class="ql-block"><b>  因为只有你为人父母了,才知道养儿养女有多不容易!也才能深刻理解诗所蕴含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 以致是最后一句,成为后世形容无私奉献的父母的最好写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此段历史记载和</span>为何说相距咫尺之遥,我专程去了一趟:从紫禁城(故宫)东门到锡拉胡同。从胡同东口说起——</p> <p class="ql-block">  锡拉胡同:位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老胡同。</p><p class="ql-block"> 东口在王府井大街,大街西侧有一个<b>“中华老字号</b>”的<b>利生体育用品商店</b>——</p> <p class="ql-block">  锡拉胡同中有在北京的三甲的北京口腔医院(分院),许多老北京人一提锡拉就知道有个牙科医院。</p> <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现在已经没有几处平房,都是楼房,</p> <p class="ql-block">  <b>走不远就是锡拉胡同19号</b>这是一个四合院:建于清中晚期,民国时期有改造,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下图)</p> <p class="ql-block">  当年清朝慈禧母亲曾住过,她来給母亲60祝寿就是到这来。</p><p class="ql-block"> 1946 年,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先生调任北平市长,后因反对内战,被蒋介石政府免除职务,被迫搬出市政府(中南海内西北部),改在此地(当时为市政府招待所)暂居。</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爱国人士何思源不顾国民党军统特务为阻挠和爱女炸死。坚持与中共代表进行和谈,实现了北平和平解放。</p> <p class="ql-block"><b>现在是北京东城区的一个街道托儿所。大门两侧标牌挂着:</b></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是不能随便进的,特别现在不确定的疫情间,绝对不准生人进,<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在这门口看了看,照了几张相……</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图片(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用手机模仿照的照片(上图)</b></p> <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黄城根南街,</span>马上出锡拉胡同西口了——</p> <p class="ql-block"><b> 看到墙上一块牌子(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锡拉胡同:</b>曾名锡镴胡同。锡镴,旧时做蜡烛台和温酒壶等器物的原料。正是缘于这里有为宫廷制作器物的锡镴作坊而来。然而久而久之,改称为锡拉胡同。</p><p class="ql-block"> 这条东西走向336米的胡同中,有许多名人住这,包括历史上的袁世凯也曾在此地居住。</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慈禧在紫禁城到他娘家咫尺距离,这有多远呢?我从沿着大街向南走,到了红绿灯向西,就看到故宫(紫禁城)的东华门,</p><p class="ql-block"> <b>走到门口,也没多远(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为何说咫尺,从紫禁城门的东华门到锡拉胡同也就八、九百米(现在距离一站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单凭这首诗:看到慈禧对于自己的母亲,还是流露出一点身为人女的一丝亲情。</span></p><p class="ql-block"> 但是慈禧在中国历史上,慈禧这个女人不失聪明与能干,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专横跋扈——</p> <p class="ql-block">  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她对外妥协退让,外国侵略者嚣张至极:</p><p class="ql-block"><b> 火 烧 圆 明 园(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勾结外来势力残酷镇压、任意杀害中国人民,(上图)</b></p> <p class="ql-block"><b> 慈 禧 每 次 用 餐</b></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吃美食,据<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慈禧一天要吃350个西瓜!老佛爷吃西瓜自然和我们普通百姓不一样,每个西瓜都是由太监将中间最甜的一勺挖出来,递到慈禧的嘴边。慈禧吃剩的西瓜有一部分给宫女吃,但更多的是直接扔掉。</span></p><p class="ql-block"> 一顿饭就要一百多道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顿饭也得数万!</span></p><p class="ql-block"> 而且需要一百多名厨子来做,吃过的菜品便不会吃第二次,所以当时的厨师想着法的给慈禧做菜,为了更好的服务好慈禧,这些厨师也是绞尽脑汁。</p><p class="ql-block"> <b>挥霍国家钱财(下图)</b></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代皇帝赙仪在《我的前半生》</p><p class="ql-block">一书中写到:我把这些抄下来,以补我记忆的不足。内容是:</p><p class="ql-block"><b> 太后用膳</b>:每日用盘肉(即猪肘子--原注)五十斤,猪一口,羊-只,鸡鸭各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即紫米--原注)一升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两,鸡蛋二十八个,枸杞四两,晒干枣+两,香油三斤+两,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青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秋有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p> <p class="ql-block"><b>  慈禧喜欢此汤10年,偶然得知材料怒杀厨子,现在已是知名小吃的是什么?</b></p> <p class="ql-block">  慈禧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管多好吃的菜,她只吃一口,以后就不会再吃了,随着山珍海味的摄入越来越多,她的胃慢慢承受不了,因此得了胃病,经常胃痛到生不如死。</p> <p class="ql-block">  于是,宫里的一位御厨就想到了一种汤,这种汤就有滋补肠胃的作用,所以御厨就赶紧做好献给了慈禧太后。在慈禧闻到这个汤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了食欲,品尝过后也觉得十分美味,不知不觉就喝完了一碗汤。这汤在慈禧连喝几天后,她非常惊讶的发现自己的胃居然大有好转,于是开心的打赏了这个御厨,让御厨每天都要做这么一碗汤,此汤一喝就喝了十年。</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哪一天慈禧喝碗汤,兴致勃问起这美味的菜肴汤是怎么做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太后问话岂敢瞒报,厨子如实回答:</p><p class="ql-block">这才知道原来是羊的下水做的,也就是羊的各种内脏。这让慈禧勃然大怒,她认为自己这样尊贵的身份怎么可以吃这样污秽的东西?这实在有损自己的地位身份,于是她就把这位厨子给杀掉了。</p><p class="ql-block"> <b>就是这碗汤,究竟是什么汤,要了这厨子的命,是不是汤里有毒或慢性中毒呢?(下图</b>)</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人一看图片的汤,立刻惊呼:“这不是羊杂汤吗”!! 对!就是最普通羊杂汤!</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现在,羊杂汤在我们的桌上也依旧十分“活跃”,在大家眼里跟污秽不沾边,反而是很有营养的一道菜。也是北京小吃品种中的名吃之一。</p> <p class="ql-block"> 溥仪(宣统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中讲过几件事:</p><p class="ql-block"> <b>一个🐴要条命(下图)</b></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西太后和一个太监下棋,那个太监说:“奴才杀老祖宗一个马。”西</p><p class="ql-block">太后听了“杀”字很觉刺耳,生气道:“我杀你一家子!”于是这太监便被“立毙杖下。</p> <p class="ql-block"> <b>自 行 车 血 案</b></p> <p class="ql-block"> 我听说在同治小的时候,有一个太监买了一辆自行车,教同治骑着玩,被西太后听到,认为太监胆敢拿自行车教皇帝来骑,真是“罪无可赦”。于是这位想要讨同治“万岁爷”喜欢的“聪明”太监,也就在一顿竹板子下,献出了他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清朝前中期在奠基人努尔哈赤、皇太极及同治先帝创业和建国的艰难,也有康熙、雍正和乾隆发展和复兴后国家的鼎盛时期的辉煌。(下图)</p> <p class="ql-block">  慈禧是历史的罪人,作为满清的最高决策者,她签订卖国条约,割让土地、赔款白银无数,是慈禧造成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屈辱。</p><p class="ql-block">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正是慈禧等的胡作非为,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不断的反抗和斗争。</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p><p class="ql-block">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p> <p class="ql-block"> • • • • • • • • •</p><p class="ql-block"> <b>再讲清朝的这位男人——</b></p><p class="ql-block"><b> 溥仪— 宣统皇帝</b></p><p class="ql-block"> <b>爱新觉罗•溥仪</b></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溥仪1906.2.7—1967.10.17,清朝第12位皇帝和清朝乃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曾登基三次,累计18年。</p> <p class="ql-block">  1908年的10月,清王朝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就在慈禧去世前三天,不顾及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挑选醇亲王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继承人</p><p class="ql-block">慈禧下旨召溥仪进宫,立溥仪为嗣,定为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刚刚进入皇宫,等待登基的溥仪,被一群宫女围着,当时的溥仪也一直被光绪皇帝的皇后——裕隆太后照顾着。</p> <p class="ql-block"><b>  历来新皇帝</b><b style="font-size: 18px;">的登基大典仪式是极为隆重的——(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一群守候在大清门前的太监在焦急的等待着新皇帝到来。(下图)</b></p> <p class="ql-block"> 大清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民国时期改名为<b>中华门。</b></p><p class="ql-block"><b> 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b>。</p> <p class="ql-block">  1908年12月12日宣统帝溥仪登基大典之中,出席登基大清的清朝官员,他们正在等待摄政王载沣和3岁的溥仪到来。(下图)</p> <p class="ql-block"><b>  1908年12月溥仪登基当天,京城的巡警以及一些部门官员也在庆祝溥仪登基。(上图)</b></p> <p class="ql-block"><b> 1908年12月12日宣统帝溥仪登基大典之中,紫禁城外观看热闹的居民。(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1908年12月2日,溥仪的登基大典正式开始,太监们用娇子在官员的带领下,将溥仪带出乾清宫,走向太和殿。</b></p> <p class="ql-block">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在太和殿即位,年号宣统,他的父亲摄政王代理朝政(下图)</p> <p class="ql-block">皇上登基,自然要搞很隆重的庆典了,这时金鞭三响,金钟玉罄,锣鼓喧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登基小宣统皇帝的溥仪,坐在帝的宝座上,接受满朝文武大臣的跪拜,<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跪在地上叩着响头</span>年。</p><p class="ql-block"> 各种繁缛当时年仅3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当时的溥仪又冷又饿,长期端坐在龙椅上早就超出了他的孩儿忍耐程度。</p> <p class="ql-block">  各种繁缛礼节连续不断,当时的溥仪又冷又饿,长期端坐在龙椅上早就超出了他的忍耐程度,跪在地上叩着响头,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初次见这场面又被吓得哭了。</p><p class="ql-block">他不断地哭闹,挣扎声音越来越大。一边哭一边说:“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站在旁边的载沣急得满头大汗,他上前将溥仪按在龙椅上,让其不能挣扎,此外也在想方设法地哄这个宝贝儿子,嘴里不断说着:“快完了!快完了”!</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话大臣们面面相觑,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如同谶语一般。“快完了”</p><p class="ql-block">说了三个字,巧合的是,溥仪从登基到退位正好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退位,大清即宣告灭亡!</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还这样说:“快完了”!三个字,三年!一个字一年!这许是巧合!不能说神算和天意,这让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父亲、宣统皇帝的汗阿玛背了多年“黑锅”。后来载沣女儿说:我汗阿玛说“快完了”本意是说“登基仪式快结束了!别无另意”!</p><p class="ql-block"><b> 注:阿玛</b>满文:汉译为父亲。如父亲为皇帝,则应当称呼为“汗阿玛”。<b>所谓“皇阿玛”为影视误导</b>,在清代的奏折</p><p class="ql-block">或正式文档中,均称<b>“汗阿玛”。</b></p> <p class="ql-block">  这是溥仪一生3次登基(三岁)的第一次,三年后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17.7.1~1917.712,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位,这位11岁的少年尝到了11天当皇帝的兴奋,但在1917年7月12日又被赶下台。(下左图)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 : 1932.3.1~1945.8.18,这是1931年9.18事件日本进攻和占领东北后日本人扶持溥仪第三次登基(上图右)</p><p class="ql-block"> 只让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傀儡)日本人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行动自由都受限制。</p><p class="ql-block"> 中年溥仪在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1945年日本投降后,8月17日溥仪宣布退位。</p> <p class="ql-block">  溥仪作为清朝的皇帝无罪,但作为伪满洲的皇帝是有罪的,他犯了极其严重的叛国罪。</p><p class="ql-block"> 在溥仪“统治”伪满洲国期间,他虽只是傀儡并无实权,但一切迫害东北人民的律例、政策、行动文件,都经由他签署。</p> <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1日,溥仪与其他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p> <p class="ql-block">  溥仪认真改造自己,后来获得特赦,至此,从末代皇帝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接见溥仪:</p> <p class="ql-block">  溥仪曾表示:一、永远跟着我的母亲共产党和毛主席;二、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贡献自己一切力量......</p> <p class="ql-block"><b>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b></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事:溥仪到故宫参观,在观看物品展览厅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花瓶。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说:“那是他的夜壶”。旁边的导游是个历史专家,听到溥仪说的话惊讶得一言不发,他不敢确认溥仪的身份,就向溥仪解释:“这是末代皇帝后花园的花瓶,并不是什么夜壶“溥仪听后微微一笑说:“自己便是溥仪,这个本是花园中的花瓶,但是自己儿时贪玩,喜欢把花瓶里的花拿走,往里面撒尿,然后把夜壶和花瓶调包”。</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事是溥仪的贴身太监也没有发觉过的。</p> <p class="ql-block">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影视中出现溥仪(宣统皇帝)出现这样情节:</p> <p class="ql-block">  年幼的溥仪对蛐蛐十分喜爱,每次溥仪哭的时候,太监和宫女就会捉来蛐蛐与蝈蝈来哄小皇帝开心,后来众人见这个方法十分有效,于是就将蛐蛐装入一个小瓷罐当中。年幼的溥仪出于喜爱,就将小瓷罐随身携带着。</p><p class="ql-block"> 溥仪必定是皇帝,一举一动都受人管着,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干些自己想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这对于溥仪来说是多么给力的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  溥仪晚年的时候,他去故宫进行了一次故地重游(下图)</p> <p class="ql-block">  当他来到金銮殿的时候,看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龙椅,就不自觉地走了过去,他前后打量了一下曾经属于自己的专座,然后就坐了上去。感觉回到了自己曾今的那段日子,但今时与昔日不同,没有了向他跪拜的文武百官和身边唯命是从的太监。只是孤单一人……</p> <p class="ql-block">  还大喜喊到:这可是我的“宝贝”。众人一看立马笑出了声,原来所谓的“宝贝"不过是小蛐蛐罐而已。</p> <p class="ql-block">  有的戏中还说罐里还有蛐蛐,一个小小的蛐蛐罐还会保存到今天吗?况且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晚年的溥仪确实曾经买票去过故宫,然而已经接受思想改造,成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溥仪,还会去坐到龙椅上吗?这就是影视的艺术借以回顾过去……</p><p class="ql-block"> 从景山—寿皇殿—历史回顾—影视,我们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了解中国近代史,也是一个乐趣。</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