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深度而精彩,因整合而灵动——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研活动

  

<p class="ql-block">  “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整个集体的研讨、分享。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2021年11月17日下午,第二师所有语文教师在于晓萍老师的组织下,齐聚一堂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华山中学的王侃老师汇报了七上第六单元《展想象之翼,演多彩人生》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胡玉婷老师汇报了八上第五单元《文明印记,探寻生命》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改变了以往的单篇教学,采用多篇组合,板块式教学设计,活动化推进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两个单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特别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单元整合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单元整合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变“以教师教为主”的语文课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p> <p class="ql-block">  听完汇报后,各片区的老师对这两个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三十一团中学给出的建议是:本单元是学生特别熟悉和感到亲近的内容,这样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本单元进行阅读归类训练,针对性训练课文文体特点,掌握读法,把握内容和写法,训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效率,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可借助本单元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观念。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加大了对文体阅读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一定注意:一、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观念,注重单元导语,找准主题思想,阅读方法指导整个单元的阅读;2.就是根据对本单元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文章相同特质进行整体教学,同时分析各篇文章不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每课重点词语或段的含义及作用。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学生视野;3.结合本单元课文学习,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作品感悟,拓展延伸。二、构建整体单元阅读体系。在教学中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统编教材阅读“双线组元”结构即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为线索,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并用好“助学系统”,有条不紊地构建想象类作品阅读知识体系。如《皇帝的新装》通过夸张的想象彰显故事和人物的特征,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掌握真实和想象的统一;《天上的街市》以日常所见展开联想和想象,塑造意象,营造诗意,引导学生感知想象世界,体会诗歌情感,从想象中得到愉悦,抓住诗眼;《女娲造人》以创世神话的民族特性,想象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为特点,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神话故事,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寓 言四则》以情节与寓意的关联性为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寓意,改变文本,产生新寓意。(二)写作七上主要是写人记事、表情达意为主的文章,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延续了前面的基础训练的,这单元写作更加强调写作实践中可选择性,趣味性、指导性的特点。1.巧用阅读开展写作教学,提示切实有用。本单元每课都涉及写作训练,如《皇帝的新装》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课文结尾:《天上的街市》从不同角度发挥联想想象,完成写作练习;《女娲造人》展开想象,进行改写或续写;《寓言四则》发挥联想想象,学习创造寓言故事。而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在写作实践环节,每一个布置的题目后面都会跟着三个提示,每一个提示从审题、 选材、布局等方面讲得十分细致,是很好的写作前的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体现读写结合特征,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培养学生自由驰骋想象力。八上第五单元是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备课组老师将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根据课型分为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以两篇讲读课文为例进行指导教学;第二学段将两篇自读课文有机进行整合,进行能力的培养。另一篇自读课文和必读名著进行整合,通过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的阅读;第三学段是一个创新,拓学,选用了三篇课外的文章,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巩固提升;第四学段写作教学,在前面三个学段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整体的设计特点非常的鲜明,紧紧围绕单元目标,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拓学学段,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加大了学生课内学习的容量,注重了从学到运用的能力培养,非常值得借鉴。值得商榷的是,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对说明文进行学习,但老师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中说道,七年级学过《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述不正确,所以引入课文后,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应该对学生做以简单介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先把握说明对象以及特点,再去分析说明顺序,学生较易把握。两篇自读课文的整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内容的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梦回繁华》历史内涵深厚,学生如果课前预习不到位,就很难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团中学老师的建议是:八年级第一课段《中国石拱桥》备得非常认真,有说课有教案,有课前任务单,有课堂导学案,还有上课课件,真可谓是备课中的典范。在这里我们主要提出自己的困惑:1、《中国石拱桥》的目标设计是基于单元目标来设定的,但在教案设计中,没有涉及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再者就是能否把本课的三个总目标放在本课的两个课时中,明确每个课时具体完成什么目标。2、第一课时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让学生用标注法完成,此处如果能告诉学生找事物特征的方法,如事物特征主要体现于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这些方面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把这种寻找事物特征的方法教会学生后,再给学生一篇说明文,学生就有法可循了。 3、第二课时,让学生品味语言,只是让学生找出文中准确的语言并体会作用,要突破这个目标,如设计成问题:把文中的“大约”“可能”换掉或删去,好不好,说说理由,让学生思考后进行导学,就容易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个特点了。同时为突破语言标,让学生把《苏州园林》课后第三题揣摩加点字词语,和《中国石拱桥》书后,第四题加点词语,进行揣摩比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分析两课语言的异同点。八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段自读课文设计的自读很全面的,目标的设计较好的分解到课时中,课前任务布置具体细致,教给学生如何预习的方法,两个课时都是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清顺序,体会语言,第一课时理清顺序,先以任务单反馈为前提,画出行踪或标识说明顺序的语句,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这样课前的任务单的反馈大大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课堂时间就可以用来突破难点:即文艺性事物说明文的特点,领略艺术作品的历史内涵这个难点。用课堂反馈任务单的方式来把握语言特点虽然快捷,但此处如果有个预设学情的设计,教师针对比较两课的语言特点,给出一个语言归纳性指导就好了,如梦回繁华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典雅而又韵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准确等。</p> <p class="ql-block">  因深度而精彩 ,因整合而灵动,虽然在单元整合的道路上我们仍在慢慢思考,仍在摸索前行,但我们相信,单元整合之树必会一路枝繁叶茂,深度学习之花必将一庭花香满径。</p>

学生

单元

课文

教学

想象

整合

学习

写作

课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