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寄明月,旋律赠知音——《月光曲》公开课

就是树

<h3>  2021年11月17日上午,南雄市第二小学李成珍老师在六(9)班课室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语文公开课——《月光曲》。<br>  《月光曲》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因此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h3> <h3>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美则美矣的文章,历来让教者难教,学者难学。难教之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差异;难教之二:小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大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之间存在差异;难教之三:文章线索复杂。既有故事情节的发展线,又有穷兄妹俩的思想起伏线,还有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不过,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透过差异的表象,拨开线索的迷雾,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发现,既然《月光曲》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又是离不开一个“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h3> <h3>  李成珍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寻此蹊径,围绕一个“情”字,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br>  一、抓住主线教学,入情入境。本课的五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品读感悟,体会情感——展开想象,体会乐曲之美——拓展延伸,深化“听的联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学生情感得到升华。<br>  </h3> <h3> 二、教学语言优美。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倘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李成珍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把文章中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情”移入学生心中,并带他们在优美的意境中尽情想象。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以此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h3> <h3> 三、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九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想象、旋律来解读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赛读、挑战读等)、多个层次的朗读实践中,体悟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的目的。</h3> <h3> 四、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让学生再欣赏一首乐曲,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学生也深深地懂得了:所有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课到此时,戛然而止,而大家还停留在见证伟大的艺术家贝多芬创作的强烈震撼中,久久不能释怀。似乎大家都盼望着,能再听一听这伟大的作品,再看一看那皎洁的月光,这一刻,大家都理解了传世名曲《月光曲》,即“深情寄明月,旋律赠知音”。</h3> <p class="ql-block">  课虽止,而“研”不停。课后,南雄市第二小学钟桂英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语文老师们马不停蹄地进行了评课议课。首先李老师对本节课进行说课,老师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李老师的这节公开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李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精炼的语言,清晰明朗的教学设计,听曲识文的创新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每一位老师毫无保留的建议,伙伴们闪耀着智慧的思维火花,让大家在细雨蒙蒙的寒冬,暖意融融。</p> <h3>摄影:李青艳<br><br>撰稿:黄书莹<br><br>审核:钟桂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