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读书生涯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会有几个母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出生在湖北武汉市,1956年底举家随父亲迁往北京。当时北京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的技术干部,我父亲有幸成为被抽调的人员之一,被安排在五机部第五设计院工作。刚到北京院里没有住房,全家暂时住在由单位在院外租的一处民房内。此时我正是应该读书的年龄,因为错过了招生季各校都不收插班生,于是父亲联系了条件不是太好,招生不甚严格的北京广外天宁寺小学上学,从此天宁寺小学成为了我第一所母校。第二年全家搬进了设计院的家属区,我也从天宁寺小学转入宣武区北线阁小学读二年级,北线阁小学成为我第二所母校。1962年7月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北京第66中学,这是我的第三所母校。1965年7月,初中三年毕业后考入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中,完成了我学生时代最后一段学生生活。北京十四中是我最后一所母校,因为年代离现在最近,时代又较为特殊,所以记忆最为深刻,我着重回忆我在母校北京第十四中学时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读书时的校徽</p> <p class="ql-block">象征着火焰的现在十四中校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校一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现在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完中学,是区级重点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十四中是北京十二所百年老校之一。据史料记载,它的前身叫"畿辅学堂",由创办人清朝大臣张之洞创建于1906年。1912年,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号召下将"畿辅学堂″扩大,并改名称为"畿辅中学校",1928年更名为"燕冀中学",成为当时京城内十分有名气的学校。1951年,学校由市政府接管,成为公立完全中学,并将燕冀女校,育华中学男生部,嵩云中学一起并入燕冀中学,更名为"北京第十四中学",成为一所公立完全中学,校址在北京宣武区下斜街40号的燕冀中学原校址处,我上高中时学校就在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65年9月入校,正常应该是1968年7月毕业,所以我们年级又称为高68级。当时全年级四个班,两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和一个男、女生混和班。我在一班,是个男生班,全班四十多人,来自区内不同学校。当时学校校长叫温士一,是延安抗大时期的女干部,温文而雅,讲话很有威信。班主任叫范连明,是个山东人,山大中文系毕业,讲起课来浓重的山东口音,不会讲普通话,记得他课讲得不错,教学管理很严格,同学们还有点怕他。英语老师叫周匡斗,是个矮小的老头,说话声音很响亮,英语口语很棒。数学老师姓什么忘记了,是我班学生梁桢的妈妈,课讲得很好。其它的老师还有化学老师陆禾,物理老师刘静宇,生物老师刘xx都是区教育系统有名望的老师。还有个挺漂亮的年青女教师,新分配来的,叫杜x芬,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好像是教英语还是化学,记不清了。教体育的王老师戴眼镜,大家叫他"王四眼",他看我打乒乓球不错,还吸收我进了校队,很可惜训练了不到一月,因学校搞文革运动而停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十四中们教学条件很不错,特别是理化生的仪器设备十分齐全。六十年代我们上理化生课已经使用上了电化教学设备,现在的学校到了九十年代才开接触电化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高一进校后读了完整的一个学期,寒假时全班同学还参加了当时北京市的一个重点工程一一京密引水工程的开挖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学期开课三个月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各个学校教学工作暂时停止。教学秩序混乱了几个月后,在中央号令下解放军进驻学校,实行"军训",每个班级都安排了一位军代表,协助学校恢复教学秩序,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课后有一段时间使用的是临时教材,英语课本是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物理用的是《工业基础知识》,化学和生物用的是《农业基础知识》。那时候上课很不正常,考勤制度也不严格,时不时参加学工学农劳动,也没有期末考试和升留级。就这样勉强学习到68年7月,应届生不经过毕业考核而全部毕业,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因为当时大学停止招生,我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城市也无法安排工作,于是老三届的六届学生(从68~66级,初一至高三)只有一条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然也有幸运的同学当了兵或提前安排了工作。如班上王永贵参了军,张宏生当了煤矿工人,我们当时是羡慕不已的。从高中毕业到69年,一年多时间我们都是在学校等待分配中度过的。68年10月我班李根宝等同学首批去了山西农村插队,以后陆续又有同学去了内蒙、陕西、东北和其它地方,或插队,或农场,成为牧民、农民和农场工人。我是69年5月离开母校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同班同学中有吴道绪、王继光、肖铁建、张增深等人。从此我与班上大多数同学天各一方,失去联系。直至四十年后通过同学吳道绪才和班长陈友刚联系上,得到了一些老同学珍贵的旧照和新照,了解了一些母校的现状和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增大恋旧的情结似乎也日益强烈,每年回北京总想回母校看看。原来上学时的宣武区下斜街40号学校旧址现在是十四中分校,只设初中部。2009年在广安门外新修建了十四中高中部。没进学校只是从栏杆外窥视,就能够感受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教学条件与过去的十四中不可同日而语。从学校教育实力的变化,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强盛有了实质性的飞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读书时十四中校址。难得的一张集体照,由于年代久远,翻拍的不够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四中经改建后的校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7月,我退休后回到北京,专程携夫人回母校看看。学校已完全变样,原来读书时的建筑物,教学楼已全部拆除,有百年历史的"遥集楼"也不复存在,学校建成现在的模样。现在是北京十四中分校,只设初中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5年开始兴建新校区,2009年迁入北京第十四中学新建的校区,现在的高中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张班级照是全校到顺义挖河劳动,回程时拍摄的。离现在有半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级部分同学、班主任和军代表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排右边第一个人是班主任范连明,中间是军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班上最早到山西农村插队的部分同学,中间手捧毛主席像的是李根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学参加母校85周年校庆。</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学参加母校90周年校庆。</p> <p class="ql-block">班级部分同学与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第十四中学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优美的育人环境。</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笔者与同学好友张宏生的合影,很有时代特征。戴眼镜者是笔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转眼离开母校整整五十二年了,从一个青葱少男变成迟暮老者,心中无限感慨。尽管如此,当年在母校学习、生活时的情景时常会浮现在眼前。由于居家在外地,失去了和同学们相聚以及参加母校校庆的机会,至今深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祖国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祝愿母校的前景更加辉煌,衷心希望母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四化建设人才,让百年名校焕发灿烂的青春。</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写于家中</p><p class="ql-block">(文中采用的照片未经当事人同意请见谅,涉及的事物因年代久远,如有出入也一并请谅解一笔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