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生】掷地有声处,研语辩不休——初四语文组集体教研

刘启生

风起一片叶,万物已惊秋。<br><h3>  掷地有声处,研语辩不休。</h3><br><h3> 2021年11月4日上午,济宁市第十三中学初四语文组在备课室集体教研。教务处刘蕊主任参加本次教研活动。</h3><br><h3></h3> <h3>  本次教研内容为第三单元的查漏补缺。自九月开学至今,语文教学进程已开展至九下第三单元。在即将展开新内容之际,总结、反思、回顾学生在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才能更稳的扬帆远航。</h3><br><h3></h3> <h3>  </h3><h3></h3> <h3>  杨莉老师通过成语和现今网络流行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文学常识的解读以及文章整体的梳理。注重小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王老师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将革命女烈士秋瑾的故事娓娓道来,令听者有感。</h3><br><h3></h3> <h3><br></h3><h3> 刘主任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宝贵建议:</h3><br><h3>一、踏实做好日常工作,注过程、抓基础、抓落实、抓习惯。</h3><br><h3>二、低头赶路不忘抬头看路,时刻定位中考,大布局、大规划。树立中考目标,将总目标划分为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在讲课中落实,在作业中检查,逐步完成大目标。</h3><br><h3>三、注意教学评的一致性。学习目标的树立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吻合,评价必须及时有效,增强质性,利用一切零碎化时间进行成果检验。</h3><br><h3>四、既要结合已有教育教学经验,更要关注新学情,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障碍点,理清基础知识障碍和方法障碍,对症下药,实现从获取知识到知识迁移,再到掌握分析方法的逐步飞跃。这样方能立足新位置,开启新征程。</h3><br><h3> 同时,刘主任对青年教师给予殷殷嘱托,对成长目标做出明确规划——同行对标,跨行融合。为青年教师指明方向:多听课,多学习,多思考。</h3><br><h3> 刘主任的发言高屋建瓴,指导性强,大家受益匪浅。</h3><br><h3></h3> <h3>  组长满媛媛老师做最后总结,并对语文教学常规工作做出以下几点提示。</h3><br><h3>一、学历案的编写</h3><br><h3> 编写学历案要紧扣课标要求,仔细研读单元目标,要有大单元意识。每课学习目标要明晰,课堂活动展开要充分,评价任务应指向学习目标,同时关注课中小结、课堂总结。学历案作业设计要分层,有整理归纳作业,基础作业,也要有拓展作业。</h3><br><h3>二、文言文的教学</h3><br><h3> 王荣生教授提出文言文一体四面,包括文言、文学、文章、文化。文言积累是基础,文化传承是根本。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读,让琅琅书声萦绕耳畔。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地朗读,达到当堂成诵。老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适时点拨。另外,要注重群文阅读的渗透。课上或课后推荐《世说新语》其他篇目阅读,体会作品风格,感受魏晋风流。</h3><br><h3>三、早午读PPT五要素齐全,各项任务具体清晰。朗读要直背端坐,声音洪亮,读好节奏,读出重音,把握停连,注意语速、语气等;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h3><br><h3></h3> <p class="ql-block">  方向引领脚步,细节决定成败。本次教研激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新思考。相信借力本次教研活动,九年级语文教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刘启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核:刘蕊 满媛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教研

语文

教学

目标

课堂

学习

学生

作业

文言文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