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广顺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图/文均个人原创</p> <p class="ql-block">马鞍山下,旧影萦怀</p><p class="ql-block"> 在黔南腹地,距贵阳八十六公里、长顺县城二十七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形如马鞍的山峦——广顺马鞍山。它曾名马岭,清代唤作天马山,民国以降,便以这生动的鞍形为名,沿用至今。山脚之下,便是素有“黔南粮仓”美誉、人杰地灵的古镇——广顺(旧称广顺区)。小镇背倚这青翠的马鞍,前瞻如玉带般蜿蜒的河流,占尽一方灵秀。</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在距广顺镇十里外的马路公社。那时,每逢赶场天,方圆十数里的知青们便如候鸟归集,步行十几里崎岖山路,汇聚于马鞍山下的广顺场坝。</p><p class="ql-block">山影笼罩的场坝,便是我们青春的驿站。** 区政府简陋的篮球场边,邮电所斑驳的砖墙外,尘土飞扬的班车站旁,乃至玉带河潺潺的水声里……都深深烙印着我们年轻的身影。在这里,我们卸下周身的疲惫与乡愁,交换着有限的远方信息,倾诉着心底的迷茫与苦闷。短暂的相聚里,有肆意的欢笑,也有无言的悲伤;有对现实的困惑,更有对未来的渺茫期许。那些混杂着尘土味、汗味和青春气息的场景,那些在困顿中相互取暖的片段,至今想来,依然魂牵梦萦,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如今的广顺镇早已物换星移。马鞍山下那片曾见证我们悲欢的古朴民居,已化身为崭新的民族风情园——“旦家花园”。新貌固然可喜,然而,那山,那水,那旧日的场坝,那斑驳的砖墙,那河畔的絮语……**马鞍山下的一切,连同那段滚烫的青春,早已熔铸成我们心底最深处、挥之不去的永恒印记。</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离校前夕</p> <p class="ql-block">离校前夕同学们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8.12.28我和同班另一个男同学做为一家,插队于贵州长顺县马路公社,眼前这张照片就是马路公社所在地的全貌,我们插队落户于此。(这位同学已病故)这首前苏联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这位已故同学生前最喜欢哼唱的歌曲之一,每每听到这歌声,他那浑厚的男低声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插队生活的场景又历历在目,泪水不由自主涌了出来!为此,我特选这首歌曲为此文的背景音乐,也表示我对他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以后</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公社田坝中的地标—-独山</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一家成员</p> <p class="ql-block">我学会了犁牛打耙</p> <p class="ql-block">貌似民兵</p> <p class="ql-block">无所事事,倒流城市,实属无奈!</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原户籍所在地的人员,返回原住地称之为倒流城市。知青回家也成为倒流城市。在那个年代我们知青回家是不合法的,会受到居委会和派出所的盘查,限时返回农村。这样的盘查我经历过两次,居委会主任担保我才暂时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家都这副德行</p> <p class="ql-block">回城几十年后部分家庭成员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云雾中的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马鞍山的真实面目</p> <p class="ql-block">那些山,那些水,那片田,那片土……那些往事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新恢复的但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是刚修好时我路过此地所拍,当时还未装修 ,现已成当地民俗景区,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但家花园修起来啦,无论但家花园修得多么精致辉煌,每次来到广顺,我们仍然觅寻曾在马鞍山留下的足迹和欢笑……</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汽车站,邮电局,供销社,区委的篮球场你在哪里?这一切虽然都已不存在,但广顺、马鞍山却深深留在我们记忆中,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