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美 美美与共

尤成群

<p class="ql-block">  学习古诗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2021年11月15日---16日,安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尤成群工作坊坊员邓云老师执教了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参与了观课议课活动。</p> <p class="ql-block">做课老师邓云进行了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首古诗,这个单元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来编排的,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而本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课堂伊始,我在轻音乐播放中一边欣赏西湖美景,一边做简介,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通过了解作者以及唐宋八大家,解读课题,阅读古诗,利用图片和课文注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西湖美景中,引导学生大胆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了解诗意,读懂古诗诗意,拓展同类题材的名句古诗进行阅读赏析,以及我自己的一首小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激发孩子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但是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重点对以下几点进行反思:</p><p class="ql-block">1.紧紧抓住“读”,以读促悟:首先从阅读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来理解诗题,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认读字词之后,放到诗句里再读,巩固生字词语,,对于古诗的朗读,要求也是逐步提高,每次朗读都是有目的有梯度有进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其次是在理解诗句之后,充分利用插图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但是感觉仍然有唱读跟读的现象,后期需要继续加强阅读指导。</p><p class="ql-block"> 2、创设各种情境,充分激发想象力,理解诗意:</p><p class="ql-block">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我充分利用插图,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甚至采用小练笔的方式来体会西湖浓妆淡抹的不同的美,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意境。</p><p class="ql-block">但我发现自己引导过多了,预设环节中要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创设的情景只有我自己表达出来,从而引出孩子吟诵诗句。</p><p class="ql-block">3、感悟作者情感,突破教学难点: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借此契机,拓展了同类题材的名句古诗进行阅读赏析,以及我自己的一首小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激发孩子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出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畅想了未来。但我引入自己的一首小诗的目的在于将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知道为啥那一瞬间竟然完全忘了说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岚宫山千层河 看一看走一走,将你看到的身边的美景,写一写画一画,结果 我竟然一句带过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还没到位,没有有效的将诗歌内容和现实生活、身边的美景结合起来。学生的感触还不深。</p><p class="ql-block">4、细节决定成败!“初”字的书写时我口误了,刀的那一笔应该是撇,不是竖撇。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处理问题不够机智,比如学生介绍西施故事的时候,有人说到了“东施效颦”,我当时回答那是相反的故事,我的回应是错的,应该说“孩子,看来你知道的还挺多,值得点赞,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下来去找到这个故事读一读吧”这样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block">5、本节课内容设置太多了,总觉得都很重要难于取舍,又生怕时间不够,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仓促,有点前紧后松,没想到后面还剩了几分钟的时间,幸好预备有另一首古诗《望湖楼醉书》,再次拓展,至此就有点拖沓之感,总之本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六年级组组长潘冬梅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一、谈话切入,我读你接诗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p><p class="ql-block">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p><p class="ql-block">二、营造情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p><p class="ql-block">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对于古诗而言,难点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邓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同时,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其实,我们知道古诗带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一点邓老师处理得相当好,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时,邓老师就抓住“潋滟”"空蒙” 两个词,结合图片,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p><p class="ql-block">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p><p class="ql-block">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p><p class="ql-block">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p><p class="ql-block">小练笔,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展示教师自己写的诗,拓展其它描写西湖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五年级组代表佘萍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听了邓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后受益匪浅,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邓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美”的课堂。</p><p class="ql-block">课件美,上课伊始,邓老师播放了一段西湖美景的视频,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的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语言美,邓老师重视过渡语的设置,衔接有序,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评价语也非常美,她总是能发现在学生回答中的有点并给予肯定。</p><p class="ql-block">朗读美,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学生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四年级组组长郑再玉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邓云老师执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写西湖美景的一首名诗,整体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有序推进,听后有以下几点感受:</p><p class="ql-block">一、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从教师教学时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均可体现。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亦有一定的提高。</p><p class="ql-block">二、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是抓住关键词“潋滟”“空濛”来感受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而“潋滟”“空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借助图片理解“潋滟”是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借助学过的课文《日月潭》中的句子来理解“空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西湖不同天气的美。</p><p class="ql-block">三、注重知识的积累、拓展与运用</p><p class="ql-block">1.在教学水光潋滟时,让学生积累描写水面波光粼粼等词语,重视词语的积累。</p><p class="ql-block">2.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课堂上既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又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如:唐宋八大家、中国四大美女等。</p><p class="ql-block">3.巧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小练笔,有学有练,讲练结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p><p class="ql-block">四、注重群文阅读</p><p class="ql-block">本节课是一首古诗教学,教师没有局限于一首诗的教学,而是由一首诗带出了一组诗。导入新课时,师生接读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在教学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拓展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说说把西湖比作了什么;最后拓展部分出示《望湖楼醉书》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些都是写西湖的诗,拿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湖的美,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让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诗味”。</p><p class="ql-block">五、人文情怀教育得以落实</p><p class="ql-block">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山河”,旨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邓老师将这一点在课堂上进行了很好的落实,通过多首古诗的阅读,让学生体会诗人们表达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古诗《岚河夜景》,让学生体会老师表达了对岚河夜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p><p class="ql-block">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感受到了语文的“包容性”。</p><p class="ql-block">几点小建议:1.在生字范写时应写在田字格中,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课件制作时,字体应大一些,更醒目。3.本课教学读的形式多样,但在读出韵味,读出西湖的美上再下点功夫。</p> <p class="ql-block">三年级组代表李政翔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纵观邓老师的课,是一节饱含“美”的课,她用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把学生难理解的古诗讲得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古诗,理解古诗,直至喜欢上古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感美。西湖美,邓老师的课像西湖一样美!</p> <p class="ql-block">二年级组聂华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向往之情。邓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我们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一起探讨,总结出了这节课的四个美:</p><p class="ql-block"> 一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西湖的画面之美。整堂课程课件精美,准备充分,不仅有景物的,还有人物的,有晴天的,也有雨天的,以及不同季节的图片,加之邓老师精美生动的语言和亲切自然的教态,让学生能够在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很轻松的感受到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所描绘的西湖画面之美。</p><p class="ql-block">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及历史典故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比喻在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时,引出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中的西施,王昭君“沉鱼落雁”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人物美的同时,领悟到了西湖美景,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美。</p><p class="ql-block">三是丰富阅读素材,让学生感受诗人爱山乐水的高雅情趣美。在学生了解掌握了本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初步的背诵整首古诗后,邓老师出示了几句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分别把西湖比喻成什么,紧接着又出示了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感受春季的西湖之美。体会诗人们爱山乐水的高雅情趣美。</p><p class="ql-block">四是教师自己创作发现身边的景物美,传达生活处处皆是美的理念美。在学习了本首古诗和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后,邓老师就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写诗的意图,不光是写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然后邓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展示了岚皋的美景图片,出示自己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让学生先读诗,然后引导学生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到热爱自己的校园,再缩小到热爱自己的班级和身边的同学,给学生传达了生活处处皆是美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一年级组代表张盼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有幸听了邓老师一节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邓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1、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p><p class="ql-block">2、朗读指导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老师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p><p class="ql-block">3、拓展学习,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拓展其它描写西湖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p><p class="ql-block">4、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课件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个人优美的语言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同时,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p><p class="ql-block">5、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老师就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p><p class="ql-block">6、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坊主尤成群感言:</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人当中,苏轼是我最仰慕的君子:一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封建社会中,文人雅士呈现着不同的人格特点,虽然都有爱国为民之心,但他们很难有苏轼的处世态度。无论遭受什么打击,始终保持着豁达、脱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它的作品坚持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其实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他可以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发之于诗也。苏轼的一生创作非常丰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吟咏山水风光的代表性作品。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p><p class="ql-block">“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两句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苏轼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这里就表现了美的丰富性,和诗人兼容并蓄的审美情怀。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不愧为诗神之称。</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西湖不同时期的美,还可以感受诗中关于美的想象,以及诗人创作美的方法,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趣。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我们和学生一起,效仿优秀的古人,过好今天的生活,做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校长周会勤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前的讲话,对本次课例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生遇见了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邓老师是幸运的,我们听到了一节精彩纷呈、各抒己见的课堂也是幸运的,希望所有老师都要以邓老师为榜样,内练素质,外塑形象,以课堂为舞台,以大爱大美的情怀,激励感染每一名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岚河夜景 </p><p class="ql-block">文/邓云 </p><p class="ql-block">彩虹道道卧清波,</p><p class="ql-block">明珠串串迎岚河。</p><p class="ql-block">人间仙境光璀璨,</p><p class="ql-block">秋风萧萧舞婆娑。</p>

学生

西湖

古诗

老师

教学

美的

感受

诗句

理解

潋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