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积功累德之处,济南普门寺

华叶常青

北道沟古井 圆通山,齐鲁第一睡佛 圆通山,齐鲁第一睡佛 在济南市仲宫镇北道沟村圆通山下,是普门寺遗址。普门寺始建于何年没有明确记载。有的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的认为是唐朝,还有的认为是元朝,据说普门寺是灵岩寺的前身。远观圆通山,就像佛陀仰卧在天地间,头朝东脚在西,双手合抱在胸前,仰面躺卧。这尊睡佛完全是自然形成,没有任何人工雕琢,体积庞大,形态逼真,被称为齐鲁第一睡佛。 通向普门寺的石板路 破败的村落 普门寺今已不存,只有遗址,连带在遗址上修建的村庄也基本荒废,只有石墙,显得荒凉、神秘。普门寺残存的石墙上有一通明成化年间奉议大夫童缘撰文的《普门禅寺记》石碑,让我们了解了这座古寺的渊源。碑文记载了一位“慧湛”禅师,自小“割爱辞亲,诣大灵岩寺,礼大方和尚为师”。学成佛法之后,南去台山传佛授道,普度众生前后六年。可是六年之后,不知什么原因,慧湛法师突然北归,落脚普门寺,并称:“ 此五祖及吾师积功累德之处也。”于是整顿废寺基址,使其“倍于前也”。从慧湛的记录来看,不仅他的师傅大方禅师曾修行普门寺,就连五祖弘忍禅师也与普门寺颇有渊源。弘忍(公元602—公元675),俗姓周,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弘忍是东山法门开创者,在禅宗界拥有很高的地位,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赞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由此可见,普门寺应该始建于1500年前。从普门寺的碑刻记载,可以知道这座寺院在我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div><br></div><div>尽管碑文记载五祖来到普门寺弘扬佛法,但是根据史料记录的五祖行踪,没有记载他来过普门寺,慧湛是临济宗24世祖,因此也有专家认为这里的五世祖可能是指临济宗的五世祖,也是很有道理的。</div> 《普门禅寺记》石碑 《重建普门禅寺记》<div><br>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右春坊、右庶子、兼修国史经筵讲官、翰林修撰钱唐童缘撰文<div><br>赐进士、奉政大夫、德府左长史、前翰林检讨广川□祥书丹</div><div><br>朝议大夫、江西布政司左参议济南赵绅篆额</div><div><br>历城南约五十里,有山名圆通,俗称为得道沟。其山之怀有寺曰普门,中有禅翁名慧湛,号碧空,乃齐东莞……氏之次子也,幼厌尘,欲□□参道,深有出尘之志。故割爱辞亲,诣大灵岩寺,礼大方和尚为师,遂蒙祝染。昼诵……皆器之薰陶渐染□□□□□□教典无不谙通,后以三学并进。誓欲终身以此自律。故于终南之伏□、成都……九载□关孜孜在□□于□□力久难言之妙似有所得忽曰悟由□□□乃凭师□□有道者证而庶几可……己见历验诸方直□□之□□蜀之无际荆之□溪来□□□雷轰云扫,虽蒙□□师则掩耳罔受,罗笼不拘……可见矣,师然后持锡复抵广恩见休牧翁之至□也见其□□确悟之深得之实而□□之翁复一一辨论,其□……□机□□若□之就下而无滞焉,翁乃印可以□脱定名焉,遂□之曰佛□垂秋危如□□户□我辈安忍坐视……□扫□耶□□□是当□倾废于即,倒□斯道于迷途,不惟增佛祖之光,抑亦满吾之□佛称两□子当□耶师……辞就抵台山接□六年□至台者不择贵贱,悉以等心而供养之,所阅之人不可以数□师之德良为大焉,师□……南历城之仙台乡圆通□□门寺乃五祖及师积功累德之处也,今岁久荒唐,殿堂俱废,而其址仅存。吾何人也……□之遂振□而□今□□□其重建□,工倍于前矣,而化风□播□远归,从者若风行草偃而易如也所谓师德……尤可见矣巳□□寺,与门徒明安复请僧录司劄而师得□□休焉。予闻其山之源发自岱岳,钟秀于此,寺之地……右山峦□拱□寺之有泉名圣水,流向震而折之艮,沠演逶迤而去,其面山崭□如呈□而当寺之前诚为……道之所也,昔至元五年刻碑于寺,累遭兵火而毁。惟山礐尚有年号、寺名□焉,今特徵予文,纪其寺之始末以……招提之定制,予与禅师交善,其底蕴之弘而素知梗概,故书此以为记。</div><div><br>大明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冬十一月长至日嗣临济二十四世适□□□第一代慧湛立</div><div><br>本邑铁笔程……</div></div> 历史上的普门寺曾经与神通寺、灵岩寺齐名,鼎盛时期有僧众五百多人。如今灵岩寺保存基本完好,神通寺也基本修复完成,为何普门寺现在依旧是一片废墟?有的说是地方狭小,发展不起来。有的说是后建的灵岩寺抢了普门寺的风头,因此普门寺发展不起来。<div><br>现在圆通山的半山腰,还能看到一处石棚,是当年得道高僧修炼的地方。这处石棚原本是一块天然的巨岩,经过人工开凿之后镶嵌在绝壁之间,为了遮蔽风雨,又用块石垒砌。棚内崖壁上保存着三尊摩崖菩萨像。明洪武年间,普门寺的一位高僧在这处石棚下经过若干寒暑的修炼,终于道行圆满,安然圆寂。四方的信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祥瑞之兆,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将普门寺所在的村寨改名为得道沟村,寓意高僧得道、降福于民,后来叫成北道沟村。</div> 圆通山 圆通山佛像 乘车来到北道沟村,沿着村中沟边的一条路向北走去,慢慢地就进入到一条古老的,完全用石块铺砌的石板路。石板路四周的房舍基本荒废,只保留的四壁,非常的苍凉。主要原因在于:一来是农村人口锐减,许多房子都无人居住了。二来是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大家都搬到山脚平坦的地方居住,山上的房子无人过问,因此逐渐破败、坍塌了。<div><br><div>沿着石板路向上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干围五米,高约25米,据说已经有1500年了。这两棵银杏一雄一雌,虽然历经千年岁月沧桑,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枝如铁,干如铜,铁骨铮铮,傲立于山谷中,煞是壮观。尤其深秋时节,满树金色的树叶金光灿灿,美不胜收。<br></div></div> 普门寺银杏 银杏树上面30米处,有一处古老的泉池—圣水泉,旁边石壁嵌有“圣水泉”石碑一块,不管春夏秋冬,泉水都喷涌不已,是当地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圣水泉在明代崇祯,清代乾隆和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均有著录。文中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圣水泉以石块砌成方池,池上四周围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只是时代久远,现在残破不堪。泉水从石壁龙口吐出,汇聚于池中,形成一池碧水。夏秋水旺盛时节,泉水会溢出泉池,沿着石板路涓涓流下汇入锦云川,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观。<div><br><div>普门寺尽管已经不存,但是古老的银杏、甘冽的清泉,悠久的历史,依旧值得我们好好欣赏。<br></div></div> 圣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