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锦抗洪的那些日子

飞鱼“时光印迹”主持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飞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一九七一年,我们团在辽宁盘锦师农场执行生产任务。那年夏天,辽南地区骤降暴雨,辽河水位猛涨。地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地势低洼,几乎年年都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这次更是危在旦夕。作为守土一方的驻盘锦部队的我们,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当时,我在39军351团3连当班长。一天,接到上级命令,部队立即奔赴抗洪前线,我连随全团紧急出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接连4个小时的冒雨急行军(简直是一路小跑),中午12点时分到达了指定位置。天哪,堤外高涨的洪水已经将高粱杆淹得只剩穗头,水面与堤面仅差一尺,水位比相隔一堤的房屋都高了。堤内就是大片村庄,乡亲们的安危,全指望着这一条单薄的民堤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村里的老乡从没见过这阵势,吓的都将箱柜吊到了树上,有的干脆去别处投亲靠友了。村里有一位多年没上堤坝的老大娘听说遇到大水了,执意在家人的搀扶下上堤看了一眼,当时就被吓晕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环顾堤坝内外,一边是滔滔的洪水,一边是雨中不时传来鸡鸣的村庄,也许是对比太强烈了吧,望着眼前的情景,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沉来下了。太危急了!</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洪水就是命令。"同志们,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快干哪!" "水涨一寸,堤高一尺!"随着连长的一声令下,我们仿佛忘记了几小时长途奔袭的疲劳,官兵们扔下背包,脱掉军衣就大干起来。战士们扛着草包,堤上堤下来回飞奔,那阵势真叫玩命了。就这样一口气干到晚上8点多钟,足足将几百米长的堤坝加高了一米之多,总算完成了我连担负的防御任务,这才坐下来喘口气。这一坐下来不要紧,整个人就像瘫了似的,没法站起来了,炊事班送饭到阵地上来的时候,虽然已经两顿没吃了,大家还是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肯动弹。</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还好,老天爷好像被我们感动了,雨也停了,第二天就开始放晴了,水势也没有继续上涨。但我们却丝毫也不敢懈怠,仍然必须分分秒秒巡视堤坝,严防死守这块阵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守护堤坝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们就驻扎在堤下的村子里,以班为单位住进了老乡的家。老乡们的房前都有一个用篱笆墙围起来的很大的菜园子,里面种满了各种菜蔬,其中最多的要算是大葱了。当时我们班里的兵大多来自东北,就我一个是江苏无锡的。要知道,大葱沾着大酱,和着馒头吃起来,那滋味还真是别有风味的,别说那些北方兵了,连我这个南方人也被熏陶成习惯于这样吃法了。可是,尽管连队临时在外伙食较差,我们的战士却没有一个拔过菜园子里的一根葱,一棵菜,虽然房东家的人都走光了。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规,牢牢地刻在每个战士的心头,神圣不可触犯。不要以为我们为老百姓流血流汗了,就该索取什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始终是部队与地方相处时每个官兵的自觉行为。当时我们每天除了在堤上执勤,空余时间就是帮着乡亲们打扫整理院落,收拾菜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灾情平稳后,村里的老乡陆陆续续回来了,望着完好无损的家园,收拾得井井有条的院落,一畦畦长得绿油油的蔬菜,他们再一次认识了什么是人民解放军。</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不久,我们完成了抗洪任务回师了。离别的时候,乡亲们在村头夹道欢送,那场景,简直就是影视剧里老百姓欢送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情景的再现。他们喊出了发自肺腑的心声"解放军同志,你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我们累过了,苦过了,皮肉破了,脚崴了,一些同志在大堤上昏倒了……,可没有一个战士掉过泪,但听到乡亲喊出了这句话,一个个铮铮铁汉禁不住热泪盈眶了,还有什么比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更可贵的呢?</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经历无数,但这一幕却始终记忆犹新。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当年的我军是这样,现在的我军应该还是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永远不变的本色。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称呼——金珠玛米,这是藏族同胞对我人民解放军专用称呼。在藏语里,金珠即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是兵的意思,在藏族同胞的眼里,解放军就是给他们造福的菩萨兵。这是多么崇高的称呼,古今中外有哪一支军队被人民称之为“菩萨兵”的?也只有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无限忠诚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用于献身军队,才能获得如此殊荣。希望我们的当代军人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珍惜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谓,永远成为人民的“金珠玛米”!也真切的希望军外的朋友们爱护这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拥戴解放军,军队和人民的命运永远是紧紧相连的。永远的金珠玛米,永远亚咕嘟!</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此文曾于二十年前发表在“新浪军事‘陆军论坛’”上。当时看到论坛中有损害我军影响的图片及议论,故撰写此文,引发论坛中一片赞扬声。看到有美篇后,特做成此篇发布。)</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部队农场驻地介绍</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7师农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由于农场初建时对外称3125部队农场,当地一直简称为“二五农场”,至今仍是此名称。二五农场地处辽河下游出海口,距盘锦市37公里,离营口市52公里,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大芦苇荡和红海滩湿地。</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辽河入海口</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部队驻地附近的盘锦海滩湿地。</b></h1>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长达18公里红海滩。距离我们驻地虽仅十多公里,但那时交通不便,绝大部分官兵都未曾去过。四十年后重访第二故乡,方知当年近在咫尺的我们,竟然完全不知还有如此美丽的红海滩。</b></h1>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密集的碱蓬草滩涂,宽达一公里。春天里新叶鲜红,到秋天就成暗红色的了。</b></h1>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号称世界最大的芦苇荡一一盘锦大苇荡。位于大凌河、辽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达954.6平方公里,苇田面积达120万亩。我们驻地向西南几公里,便是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了。听老兵说芦苇荡里水鸟成群,野鸭蛋虽处可见,到连队后不久,在一个星期天,我好奇的只身闯了进去探秘,一进去就辩不清东南西北了,幸好进入不深,看到一条人工开挖的宽水线,就顺着走到了大路上。出来后心里好害怕,以后再也不敢进去了。</b></h1>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盘锦万亩水稻田。我们117师的农场就在这里。当时师部代号为3125部队,这个农场就叫二五农场,名称延续至今未变。我们虽然是野战军步兵团,但为了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各团轮流到农场种水稻。</b></h1> <h1><b><font color="#ff8a00">  (說明:由于当年缺乏摄影条件,因此未能留下与抗洪救灾有关的影像资料。所配图片,除在部队时的人像照片外,其余均是2014年10月战友相约重返盘锦第二故乡探望时所拍摄。)</font></b></h1>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w2jpts"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探望第二故乡</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