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李渠学校“党的故事我来讲”第二期

延安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李渠校区

“传承红色精神,分享党的故事”。让红色事迹照进我们的心灵,让红色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党的故事我来讲”音视频征集活动,本次为大家推出第二期师生优秀作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继光的故事——宣讲人曹雪梅老师</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立功,不下战场!</b></p><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3年4月,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家中接见了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母亲。这个母亲叫邓芳芝,他儿子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开国领袖的手和农村母亲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了,他们都在朝鲜战场失去了自己的儿子。</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52年10月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爆发,黄继光所在的六连,担负了反击主峰的任务。关键时刻,黄继光站了出来,和他的两位战友抱着弹药,向主阵地发起了冲锋,这是黄继光入伍以来的第一次冲锋。这个来自四川的小个子战士,入伍后一直担任通讯员,没有机会上阵,在六个月前,他给母亲邓方芝写了一封信,这也是黄继光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坚定地说,母亲大人,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的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是战士的宣言,这是英雄的誓词。</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炸毁两个火力点之后,黄继光的战友一位牺牲,一位负伤,最后一个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身上。约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敌人的火力依然很猛烈,黄继光的手中已经没有了武器,他依然拖着重伤的身体,向着火力点一点一点爬去,他吃力地回头望去,看到被敌人的火力压制住的战友们,他看到牺牲的同志们,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他看到东方的启明星正在升起,新的一天就要来临,黄继光摇晃着身体,张开双臂,向敌人的机枪口冲去,用年轻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黄继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52年10月20日的黎明,这一年他21岁。这是黄继光的第一次冲锋,他的第一次冲锋就越上了人生壮丽的高峰,为了祖国和人民,他站了出来,站在了光荣战斗的最前面,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在战斗中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不立功,不下战场,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上,再也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再也没有亲口叫上一声母亲大人。那一年12月,远在家乡的邓方芝的得知了儿子英勇牺牲的消息,她怔怔地待了很久,没有说话,也没有流泪。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们给邓方芝写信,在国内的很多年轻人也给她写信,在信中,大家都尊敬地称她妈妈,邓方芝微笑着写回信,对她的新儿女们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女,亲爱的儿女们,我会向光儿一样爱着你们,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可是,谁知道母亲笑容的下面,她的心有多痛,天下的母亲谁不疼自己的儿女。</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那一年,她在老宅的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梨树,她说人走了,总得留个念想,看见了这棵梨树就当看见继光了。黄继光牺牲的第二年,邓方芝将一朵大红花,戴在了小儿子黄继树的胸前,又把他送上了朝鲜战场,黄继树从哥哥牺牲的597.9高地上,用布包回来了一抔土,土里有弹片,有子弹壳,母亲张开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抓着布包一边流泪一边说,这抔土里有继光的魂!</span></h5><p class="ql-block"><br></p>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宣讲人:四年级王军堡 王二小(1929年—1942年10月25日),是一名抗日小英雄。1942年10月25日,日本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宣讲人:四年级李宇冉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汉族, 原名刘富兰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宝塔区李渠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创办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党的故事我来讲”等多种渠道,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让红色基因在孩子心中扎根,让红色故事激励学生成长,让红色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努力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