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蓝色

<p class="ql-block">  行读,使阅读与行走融为一体,贯通古今。它是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守护,是对民族家园的重新构建,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满足人们精神的文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昨天(11.14日)秋高气爽,阳光暖人。我们又一次跟随杨家骥老师的脚步,行走在阅读杭城历史之路上。勾山樵舍—清照亭—伊斯兰先贤墓—杭州碑林(南宋石经,吴越星象图,贯休十六罗汉石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石刻)—于谦故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随杨老师走大街穿小巷。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南山路与河坊路交界汇合处以石砌高墙为屏障的旧式院落—勾山樵舍。经过时间的洗礼它已不再惊艳了,看似朴素的院落,却是当年一代才女陈端生(陈兆仑其孙女)在此开启她文学之路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转辗来到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清照亭”。李清照并非杭州人,由于不幸的婚姻使她险身陷囹圄。最终孤独的生活直至去世一直在杭州生活了二十余年,“清照亭”以供后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  南山路是杭州市内最具文艺气息的道路,而这个路上也有太多饱经沧桑的建筑,它是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属于杭州人的动人故事。据民间传说,卜合提亚尔当时一边传播伊斯兰教,一边行医济世,深受杭州人民爱戴。穆斯林尊其墓为“筛海坟”、“爸爸坟”。由于拆城修路的原因,现在的卜合提亚尔墓为199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当太阳西斜时,我们来到了位于劳动路的杭州孔庙碑林。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帝王御笔、名家法帖、人物刻像、地方史料、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来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故居。</p><p class="ql-block"> 于谦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这诗成为他一生为人的写照。千锤百炼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拍,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成化二年,于谦案昭雪,故室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