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姥爷是一名清朝末年的皇族旗人,在民国受尽了苦;他是一介草民邮差,却相当于离休待遇;他是一棵当家独苗,撑起了一树浓荫;他小时候羸弱多病,竟活到了九旬高龄。姥爷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至今念念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姥爷出生于1902年,比末代皇帝溥仪大四岁。据他自己讲,十岁时好像还梳着辫子; 他姓“爱新觉罗”,民国之后改成了姓“金”,全名金绍武;他是满族镶黄旗人,他们家族曾经是有家谱记载的,可惜的是,因为害怕破四旧,在那些年里东藏西藏,最后竟然藏丢了。</p> <p class="ql-block"> 在姥爷的记忆中,他是从降生就享皇恩、吃皇粮,领国家俸禄,所以十岁前衣食无忧。他八岁开始在私学读书识字,后来父亲托人给他送入高小当插班生。那时候的他,会做风筝、放风筝、抖空竹、遛鸟,什么都会玩,就是个小公子,生活是真潇洒。</p> <p class="ql-block"> 姥爷的历史,我小舅比较清楚。据小舅讲,姥爷这一支的祖上,是在多尔衮进京后,整个家族随之入京的。多尔衮是清军入关的实际指挥者,而清军入关,是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姥爷的祖上参加了这支队伍,其家族就整体随迁进京了。这么算下来,我姥爷这一支在北京也有300多年的居住史了。</p> <p class="ql-block"> 我姥爷的父亲金荣绅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但父亲身体不好,只生了一儿一女。所以姥爷稍大一点时,他妈妈就经常对他念叨,你可是咱家的独生子,命根子,你得好好活着,为咱家争气。但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姥爷赖以活命的一切经济来源都被革掉了,短短的几年小公子生活结束了,潇洒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革命,复辟,军阀混战,使本就贫弱不堪的中国更加民不聊生。皇宫里都不安生,更何况京城小市民了。一个十几岁的公子哥,突然没了口粮,日子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上。无奈之下,本就瘦弱的姥爷去前门澡堂当小工,没多久就大病了一场。</p> <p class="ql-block"> 姥爷十六岁时,因太姥爷病重在床,我太姥姥请人给我姥爷说媒,希望能借我姥爷的婚礼之喜冲重病之灾。于是,迎亲进门。没料想,姥爷头一天娶媳妇,第二天我太姥爷就去世了。太姥姥顾不上悲痛,连忙命人立刻将红棚变白棚,又办了一把丧事。但是婚后没多久,我姥爷的新媳妇也因病去世。随着姥爷的妹妹出嫁,家里只剩下太姥姥和我姥爷相依为命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太姥姥,只知道她叫金张氏。大约1880年代出生,大约去世于1959年初。</p> <p class="ql-block"> 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那是兵荒马乱的30多年的战争年代。我妈说,姥爷十几岁上摆过货摊,当过旅馆工友,几次因发不出工资而失业。后来经朋友介绍,在琉璃河邮局当临时工。那些年,姥爷长年在外,很少回家,骑车在琉璃河、长辛店、良乡等地当乡邮员,他骑一辆旧自行车,颠簸在乡下的土路上,经常吃不上饭。渴了饿了,只能讨口饭吃或讨口水喝,车带坏了要自己补或者推着走,遇到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他只好求个借宿。他的自行车带补过无数个补丁,已经不圆了,骑起来咯噔咯噔的,摔倒摔伤是常事儿。最后破的没办法补了,姥爷就用铁丝把车带和瓦圈捆在一起在乡间行走,其艰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据我妈妈回忆,我姥爷自从娶了我姥姥,尽管日子还是苦,总算多了些烟火气儿了。我妈妈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顿顿吃不饱,天天饿肚子。每次吃饭,给婆婆和几个孩子吃的是菜粥,姥姥自己再吃最后一点汤水,不多的干粮,都要先紧着姥爷吃,因为只有姥爷给家里挣钱。</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42年以后,加上亲戚,家里需要吃饭的人已经增加到八口人了。姥姥和太姥姥在家做点针线活贴补家用,我妈和大姨六七岁就开始出去捡煤核捡菜叶子讨粥喝,大舅七岁开始出去当报童,但是壮劳力重劳力还是只有我姥爷一个人。我妈记得,最穷的时候,姥姥要抖落面口袋,东凑西凑地凑点面给姥爷作碗面片儿汤。可是就这稀汤寡水的面片儿,姥爷要省出四个片儿,给身边的四个孩子一人一片儿,还要先给最小的孩子吃。姥爷常年在外,边送信边要饭,攒下来的窝头要带回家,逢年过节人家给几个小饼子,他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将一路讨要的饼子揣在怀里,带回家给我们姐弟几个分着吃。可是当我妈吃那饼子的时候,饼子早已硬得硌牙,有的已经发霉了……</p><p class="ql-block"> 即便穷成这样,姥爷也不放弃让孩子读书识字的想法。我大舅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姥爷勒紧裤腰带,求着朋友,也要让大舅去私塾念书识字。大舅解放后考进了北京钢铁学院,成为了我们全家的骄傲,这使我对姥爷更多了几分敬重。</p> <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的残酷,只身闯生活的艰难,随着姥爷去世多年,现在已经成了永远的谜。我妈说,他哪里还是公子哥,那个动乱不堪的社会,早就把他从衣食无忧的小公子变成一贫如洗的穷苦人,又摔打成一个养活一家大小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 原来姥爷受过那么多的苦,原来我的亲人我的祖上在战争年代有过这样艰难的过往。我后悔当初没有多问问姥爷,我的祖上曾经遭遇过什么?这金家的血脉是怎样流到我这里?当我的孩子问起我这些的时候,我该告诉她什么?我应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样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姥爷全家在大约1950年代中期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我也是从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我见过的姥爷是从几十年的苦日子里挣扎出来的。所以在我记忆中的姥爷,洗脸时,洗脸水只要能浸湿毛巾的一点点;吃饭时,不能剩掉一粒饭粒;吃菜时,习惯性地舔干净盘子。所以,他买菜会买一大堆烂菜叶小萝卜头,因为那便宜;所以当我小时候不小心摔碎了个碗,姥爷会拿着苕帚满院子追着要打我。而且,他一辈子没用过牙膏,先是用牙粉,后来就用盐粒刷牙,他说这样省钱,还消毒了。所以每次开口笑时,满口黑牙。</p> <p class="ql-block"> 姥爷退休在良乡邮局。因良乡解放于1948年,按照政策,姥爷享受全薪退休。有人逗他说,你享受离休待遇了。姥爷开心啊,就像换了一个人。姥爷后来的退休关系归八面槽邮局,每次老爷子领回退休费都很知足。据我大姐回忆,当时八面槽邮局因营业厅窄小,大面积用镜子装饰。姥爷回来后说,今天去领钱碰上熟人了,瞅着眼熟不记得在哪见过,不好意思冲人笑笑吧,那人也笑笑。心想这是谁呀?直到走近了招手时才发现敢情是我自己。大家都知道姥爷钱攥得紧,大姐赶快撘上一句姥爷您该把钱分给熟人一半呀,在场人都笑得前仰后合。</p> <p class="ql-block">这时我已经荣幸地登上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姥姥姥爷给带大的,住在姥姥家十多年。姥爷其实很喜欢孩子。他亲手做果子干儿,是一种用柿饼、杏干、山楂等水果做成的老北京小吃,那味道好极了。只是姥爷把它放在高高的后窗台上,我们几个小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拿下来,每个小碟里只盛两小块儿,害得我们每天咂着滋味儿,时不时地望着后窗。他给我们吃葡萄,每人只给几粒。他还给我们做铁环,做风筝,教我们说绕口令,教我们下象棋下军棋,给我们念小儿书,带我们几个孩子去公园玩。但是,吃饭时不许出声,不许掉一粒饭粒和馒头渣……出门一定要向长辈行礼,犯了错必须认错道歉。每到这个时候,那个笑眯眯的姥爷就像变了模样,凶巴巴的。</p> <p class="ql-block"> 姥爷退休后很忙。他修理家里所有的物件,一件都不扔。他负责街道治安,还在街道办的餐厅里当会计。我弟弟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姥爷戴着那副老式的花镜,用两个手指以极缓的节奏拨弄着那架深棕色的大算盘,仔细记录着小店每天的进出盈亏。而我对姥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哭。他经常是坐在房前的核桃树或葡萄藤下,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不出声地哭好一会儿。我不会劝不敢劝,又心疼姥爷,就悄悄让姥姥去劝。姥姥竟说,别理他,让他哭去,死不了。后来我问了妈妈才知道,原来姥爷只要是头疼咳嗽了,身上哪儿不舒服了,他就自己悄悄地哭一阵,以为自己得大病了,病得要死了。直到症状消失。</p> <p class="ql-block"> 其实,姥爷的身体非常硬朗。这不仅得益于他年轻时身为邮差,长年的风吹日晒和长距离骑行,也得益于他退休后的坚持锻炼。他从60岁退休开始,每天临睡前,先是甩手疗法300下,然后把腿放在饭桌上做拉伸,还有一系列的揪耳摩面叩齿弹舌。他做这些动作时神情专注,非常认真。</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当大家劝他戒烟,说这样对健康不利时,他真的戒掉了烟,连带着戒掉了酒。所以,他近80岁了还骑车上街;在房顶上整理葡萄藤时,最喜欢路过的邻居朝他竖大拇指,他会大声地告诉路人,我都八十啦。还有,当他以92岁高龄去世时,他的满口黑牙居然一颗都没掉。</p> <p class="ql-block"> 在他80岁之后,姥姥家的平房已经拆除,他们住进了回迁的新楼房。他有时会摽着门框抻一抻腰。有一次他摽门框,不小心闪了腰,他马上把五个子女全招到身边,涕泪横流地哭着说,这回我是真的要死了,如果死不了,我就跳楼。我妈察看了他的状态,听着他底气十足地哭着,逗他说,那您现在就去跳楼吧,还别在咱二楼跳,要不然摔残废了还得我们伺候您,姥爷马上像个孩子似的说,三楼我就不跳了。说得姥爷自己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记忆中的姥爷好像不哭了,我妈说,姥爷觉得自己的身体挺棒的,越来越开心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现在活的好着呢。我可是给我妈争了气了。</p> <p class="ql-block">姥爷说想去看看清朝皇帝的陵墓,我妈就和大姨带他去看。</p> <p class="ql-block"> 记得逢年过节或给姥爷祝寿时,一家人都会哄姥爷玩几圈麻将,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现在回想起这些,忽然觉得,这何尝不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是姥爷姥姥辛苦一辈子,在北京开枝散叶,诺大的家族,人丁越来越旺,我们才因此享受在他们浓浓的树荫下,我们儿孙辈才是最幸福的一代。为什么,为什么我现在才反应过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写好这篇回忆姥爷的文字,我在家庭群里征集有关姥爷的往事和照片,各位家人积极回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乐山弟弟发来姥爷玩麻将的照片,</span>小舅妈发给我姥爷抱着孙子的照片和小故事,大姐不仅写了回忆的小故事,带来照片,居然还找到了姥爷曾经写过的简历,这份简历太珍贵了。看着姥爷一字一句认真的记录,我仿佛又回到了和姥爷在一起的日子里,更真切地了解了姥爷这么多年生活的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这是姥爷戴着老花镜,在认真地玩麻将。</p> <p class="ql-block">这是姥爷吃梨,带来了好运,舍不得扔掉梨核了。</p> <p class="ql-block">干脆叼着梨核,把好运叼到最后。</p> <p class="ql-block">这是姥爷的工作简历。</p> <p class="ql-block">姥爷对给他介绍工作的人员姓名记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这张纸的背面,居然是当年大公报的宣传页,1956年,多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部分亲属在一起的幸福合影。</p> <p class="ql-block"> 自从姥姥得病之后,姥姥姥爷住我们家好长一段时间,那是我和姥爷最亲近的一段美好时光了。我和姥爷学着打花巴掌,一起聊他多年邮差积攒下的稀罕的民国邮票,聊老北京的吃食,聊大街上的变化,有时凑几个人手和他一起打打麻将。</p> <p class="ql-block"> 姥姥得病后,我和妈妈带姥爷姥姥去了一趟颐和园,那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我妈让他们穿上戏服照张相,姥爷怕花钱,紧忙着往外走,边走边说不照不照。我妈说,已经交完钱,不照也退不了了。姥爷马上就掉回头,去挑他喜欢的皇服,并且指着他喜欢的帽子说,我要戴那个帽子。照完相之后,姥爷走得快多了,他还开心地说,自打我戴上了皇帝帽,我是两眼放光,浑身都有精神了。那一年,姥爷已经88岁了。</p> <p class="ql-block">只是一点很奇怪,他随手总拿个破旧的小黑包,睡觉都要把它垫在枕头下面,我妈怎么劝也没用。其实,姥爷知道俩儿仨女都孝敬,他不缺钱;他也知道现在他已经四世同堂,吃不尽花不光,享受着幸福的天伦之乐。但是那个黑包包一直陪伴他到最后。</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那是姥爷退休后领取的所有的退休费。他每月领薪后,必要的生活等费用交给姥姥,剩下的钱,全部放在黑包里,一分都舍不得花。</p> <p class="ql-block"> 姥爷是在92岁高寿时走的。临走前,他非常清醒。他最后一次招来五个子女,并且要求给他穿上压箱底多年的衣服,那身已经很旧、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平平整整的邮递员工服。这个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老人,一生勤恳朴素,享受着乡邮员给他带来的苦难与快乐,也最看重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尊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带着尊严和爱离开的。</p> <p class="ql-block"> 按照姥爷的遗愿,他的全部财产,也就是黑包里的所有钱,平分给五个子女,每人刚好660元。这是他一辈子的血汗钱。我妈感慨地说,这个好老头,吃了一辈子苦,临走,还给我们留下这么吉祥顺利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个苦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抠了一辈子、善良慈祥一辈子,像个老顽童一样的老人,我亲爱的姥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