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达远:大东北八大重镇游——大东北自驾50日游之六

舒迪

<h1>  我们的大东北游行程之初,因为哈尔滨等地疫情,只好改变计划避开。</h1><h1> 等我们环331国道东北边境线走完到丹东,哈尔滨等地疫情解除。于是我们又向北折上,从丹东到大连、旅顺,再到沈阳、长春、吉林市、牡丹江镜泊湖渤海镇、哈尔滨、齐齐哈尔、扎兰屯,完美完成了梦想中的大东北游全部计划。</h1><h1> 东北的几大城市,我因为上课和旅游,曾来过多次,但是每来一次都有新意,都有新的感受,非常喜欢东北的几个城市。</h1> <h1></h1><h1> 大连火车站。</h1><h1></h1><h1> 大连站始建于1903年,由俄国人建在今西岗区胜利街,名为青泥洼(Дальнiй,音译达里尼)站,为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南部支线上车站。</h1><h1> 1937年,大连站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现址建成新火车站并投入使用。2003年,大连站扩建工程竣工。</h1> <h1>  大连星海广场。大连人口700万,为辽宁省第二大城市。</h1><h1> 星海广场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广场,1997年为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的而建,是大连市的标志建筑之一。</h1> <h1>  星海广场的海鸥,不输昆明春天的翠湖公园。</h1><h1> 买了10元饵料喂海鸥,它们都不屑光顾,奇怪。</h1> <h1>  大连中山广场。背后是中国银行大连分行。</h1><h1> 中山广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圆形广场,是大连建市规划上的绝美之作,奠定了沙俄和日占时期大连的城市布局——以广场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铺设街道的欧式城市格局,中山广场已经成为大连文化的象征符号。</h1> <h1>  在大连中山广场中国银行门前。</h1><h1> 原址为大清银行大连支店、中国银行大连分号。</h1> <h1>  大连中山广场的欧俄日风情。</h1><h1> 背后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和旅馆,1914年建成,设计者为满铁技师太田毅。</h1> <h1>  上世纪20年代航拍的大连中山广场照片。中山广场,日俄统治时期称“尼古拉耶夫广场”“大广场”,始建于1900年。</h1> <h1>  大连金石滩风景区的“一帆风顺”巨型帆船雕塑。</h1> <h1>  大连金石滩风景区的地质公园。</h1> <h1>  大连老虎滩渔人码头。</h1><h1> 渔人码头的概念源自欧美,代表的是一种欧陆怀旧式的休闲,一种港埠特有的市井文化,一种平民化的欢娱,一种带着丝丝回忆的人文风情。</h1><h1> 在欧美,有许多著名的渔人码头,如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渔人码头、英国利物浦的渔人码头等。</h1> <h1><p></p></h1><h1> 旅顺口,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著名旅游景点,人口35万。<br> 1880年李鸿章在此经营北洋水师舰队。<br> 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旅顺被日军攻占,在旅顺进行大屠杀,血洗全城。<br>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br> 1904年2月,日军偷袭旅顺口,日俄战争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日军以阵亡8万士兵夺取旅顺口军港。<br>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雅尔塔协定,旅顺港由苏联使用。</h1><p></p><h1>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对大连及旅顺一直想要长期租赁甚至是霸占,1955年赫鲁晓夫时代终于归还了中国,其原因之一是苏联占据的北方四岛,已经有了一个不冻港了。</h1> <h1>  旅顺白玉山塔。</h1><h1> 白玉山塔是日俄战争后,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和陆军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的倡议下旅顺口留下的修建“表忠塔”(日本人初名为“忠魂碑”),目的为纪念日俄战争中日军的8.6万战死“亡灵”,存放的是日本阵亡者的骨灰。 </h1><h1> 始建于1907年6月,2年后竣工。1945年碑名被苏军捣毁,解放后称为“白玉塔”,1952年,“纳骨祠”拆除。</h1><h1> 1985年,白玉塔作为“日俄战争遗址和帝国主义侵华物证”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山更名“白玉山塔”。白玉山塔是见证日本侵略者殖民中国东北罪证的重要物证。门票30元。</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53年,赫鲁晓夫访问旅顺时,曾经蛮横无理地要求将白玉山塔拆除,并用其“原汤原料”,在对面的黄金山上建一座比白玉山塔更高的塔,以纪念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将领马卡洛夫、康特拉琴科等,被周总理断然严辞拒绝。</h1><h1> 周总理说:“中国的领土,决不能再给任何外国侵略者竖牌立传”,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阴谋未能得逞。文化大革命中,又有造反派计划将该塔炸掉,后被中央领导得知而制止。</h1> <h1>  当年在建中的日本“表忠塔”。</h1><h1>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战败投降。 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后准备把“表忠塔”作为战利品拆迁到莫斯科重建。但中方人员认为白玉山位于市区中心,拆塔工程可能危害到当地百姓的人身安全,施工难度大。鉴于此,这座日本的侵华罪证被保留了下来。</h1><h1> 1949年3月到9月,白玉山塔塔名“表忠塔”,和塔顶北侧的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联合撰写记载日俄战争中旅顺要塞争夺战的简要过程的颂扬铜匾,先后被铲掉。1951年,旅顺决定将塔改名“白玉塔”。</h1> <h1> 白玉山半山腰转弯处的“甲午古炮”。</h1><h1> 此炮是清朝1881年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大炮,口径为210毫米。甲午战争之前,清军将其拖到老虎尾西鸡冠上炮台上。甲午战败,落入日军之手。旅顺清军大炮大都被运往日本,作为战利品展览。</h1><h1> 日俄战争前,俄国为加强旅顺口防御,将其拖到更高的老铁山炮台东侧199高地。日俄战争后,1908年2月,日军将其拖到白玉山半山腰作为战利品展出,成为白玉山景区的一个重要看点。</h1><h1> 这是旅顺战场上经历两次战争,唯一的一门真正的甲午古炮,也是唯一的一门被三个国家军人拖来拖去几经易手的古炮。</h1> <h1>  旅顺203高地当年日军建的“尔灵塔”。</h1><h1> 203高地樱花园景区,门票30元。</h1><h1> 尔灵塔位于旅顺新市区西3公里的猴(后)石山,因海拔203米,被称为二零三高地。日俄战争中它是西线制高点,距市区和港口要塞较近,是日俄双方争夺的最后激战重要阵地。最后日军在203高地以阵亡1.7万人,俄军仅剩下1个活着的人的代价,取得了日俄战争的最后胜利。</h1><h1> 日俄战争的胜利,是日本军国主义膨胀的起点,促使日本进一步走向侵华战争的狂潮。</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80年日本耗资15亿日元、历时3年拍摄完成的电影《203高地》,翔实地记录了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的全过程。</h1><h1> 日俄战争中为了打败俄军,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上将置己方官兵性命于不顾,一味蛮干,强令他们不断进行近乎自杀的强攻猛打,以巨大的伤亡来消耗俄军,最终赢得了胜利。对于乃木希典来说,这样的胜利是功勋的标志,但其代价是一片废墟和1.7万亡灵。战争狂徒视生命为草芥,使和平成为奢望。</h1> <h1>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h1><h1> 1945年苏军进驻旅顺后,在原沙俄公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4.8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外籍公墓,园内安葬着苏军解放东北时牺牲的官兵及病故家属葬墓1323座,以及日俄战争中2万多俄军阵亡者遗骸。</h1> <h1>  苏军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1945年打败日军、解放我国东北在战争中牺牲的苏军烈士而立,碑文用中俄两国文字写着“为苏中两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h1><h1> 纪念塔的正面塔基上雕有两座高五米、手执苏制冲锋枪的苏军战士铜像。</h1> <h1>  2020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俄国留学生参观苏军烈士陵园。照片中,俄罗斯学生拿着在二战中他们参战和牺牲的亲属的照片。</h1> <h1>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原为俄国人公墓,后埋葬了2万多俄日战争中阵亡的将士遗骨。</h1><h1> 图为日本人为俄军阵亡者建的群墓“露兵之墓”。 </h1><h1> 日俄战争中,俄国投入兵力50万人,战死4.2万人。日本投入40万人,战死8.6万人,俄国人战死者为日本的一半。</h1> <h1>  旅顺的浪漫风情。</h1><h1> 大连艺术高中的学生在旅顺博物馆前写生。对面的建筑原是1916年俄国人建的医院,日占时期为旅顺师范学堂。</h1> <h1>  莫斯科—北京。苏军烈士纪念塔前的浮雕。</h1><h1> 大连市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原位于大连市斯大林广场(现人民广场),始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解放东北和旅大而牺牲的苏联红军将士,而由中国兴建。<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99年4月整体迁移至旅顺苏军烈士陵园。</span></h1> <h1></h1><h1> 旅顺博物馆,原址为俄清银行旅顺分行。</h1><h1> 1916年开馆,为“物产陈列所”后改称“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收藏品多为日本财阀收集的东亚文物,二战后博物馆被苏方接收,1951年移交中国。</h1><h1> 旅顺博物馆边上有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和中苏友好纪念塔。</h1> <h1>  路过旅顺军港,看到很多渔民在卖海鲜,买40元一斤的“虾耙子”,20元一斤的鸦片鱼,拿到饭店去加工。</h1> <h1>  旅顺“虾耙子”。各地叫法不一,有皮皮虾、虾耙子、虾公驼子等名称。</h1> <h1>  沈阳火车站。</h1><h1> 沈阳站始建于1899年,俄国人称之为“谋克敦”(“茅古甸”),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后改称奉天驿,1946年4月,奉天驿改为沈阳南站。沈阳站原为日本人设计,和韩国首尔站相同式样。</h1><h1> 沈阳人口903万,为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沈阳,郑强夫妇和我们分手,乘火车回武汉,我们继续后半个月的行程。</span></p> <h1>  沈阳大帅府——张氏帅府。</h1><h1> 其中“张学良旧居”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大帅府还是少帅府?民族英雄还是民族罪人?</h1> <h1>  沈阳故宫博物院。</h1> <h1>  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为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另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h1><h1>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沈阳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所在地即为日军挑起事端的柳条湖铁道旁。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h1> <h1>  沈阳北陵公园,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 </h1><h1>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此门是1927年张作霖时代建。</h1> <h1>  北陵公园内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像。</h1> <h1>  长春文化广场边上的新民大街。后面是伪满洲国总理府,现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h1><h1> 长春人口是907万,比沈阳多4万。</h1><h1> 长春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还因为我的单位工商银行在长春有一所管理培训学院,我经常到这儿开会上课,我儿子的本科也是在长春的吉林大学读的。</h1> <h1>  长春文化广场上的太阳鸟雕塑。</h1><h1> 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后面是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学部)。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州国的国都广场,始建于1933年,名为“帝宫广场”、“顺天广场”。</h1> <h1>  长春文化广场上的雕塑“春”。</h1> <h1>  长春文化广场上的雕塑“秋”。</h1> <h1>  长春伪皇宫博物院,5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院。</h1><h1> 这是我第三次来此参观,这次刚刚整修好,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h1> <h1>  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h1><h1> 在这里遇到吉林省电视台记者现场摄像采访我。</h1> <h1>  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里的吕凉、刘晓庆、梁音明星照。</h1><p class="ql-block"><br></p> <h1>  再次来到吉林市松花湖景区,游览中国建设最早的大型水电站——丰满水电站。</h1><h1> 丰满水电站初为日本所建,曾印入人民币五角券画面。解放后丰满水电站向刘家峡、新安江、葛洲坝、长江三峡等特大电站,输送了很多管理技术力量。</h1><h1> 我在江西插队落户时的好伙计乐通辉,当年在空军部队当兵,就在丰满水电站。</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37年日本人开始建造丰满水电站,抗战八年,日本人也建了8年,完成工程量的89%。</h1><h1> 2012年开始新建新的大坝,2018年爆破旧大坝,今年历时八年,我们到达前,新的大坝正式完工,老的日本人建的大坝保留了一段遗址供游览参观用。</h1><p class="ql-block"><br></p> <h1>  松花湖。</h1><h1> 松花湖是是日本人1937年筑坝拦截松花江水,建设丰满水电站后所形成的一个山间水库。</h1><h1> 松花江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h1> <h1>  镜泊湖,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h1><h1> </h1> <h1> 镜泊湖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的松花江支流牡丹江干流上。(镜泊湖瀑布,取自服务区图片)</h1> <h1>  在到镜泊湖的公路边,捧不动的大南瓜。</h1> <h1>  在到镜泊湖的公路上。</h1><h1> G333国道,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也称三莫公路。</h1> <h1>  离镜泊湖25公里处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史称“忽汗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西南渤海镇,是中国唐代渤海国的都城。</h1> <h1>  一个渤海国,半部东北史。</h1> <h1>  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h1> <h1>  渤海国几乎包括了今天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其国都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的“上京龙泉府”。</h1><h1>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它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存亡200多年。</h1> <h1>  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的藏品。</h1> <h1>  渤海镇盛产一种长在火山石上的“东北响水石板大米”,据说始终是历朝贡米。有幸在渤海镇参观了当地最大的现代化扎米厂,他们的“石板米”供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最贵的要16元一斤。</h1> <h1>  渤海镇最大的米业公司老板,请我们参观他的现代化工厂。“地球上唯一长在石头上的大米”,实际是在火山石上,有50厘米的腐殖土,据说火山石大米富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h1> <h1>  渤海镇上的这家“御唐贡米业”的大米,被上海石化加油站选为专供米基地。</h1> <h1>  “东京城收费站”的路标:中国特色小镇渤海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渤海镇又称“东京城”镇,为位于牡丹江市宁安市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清代称“东京城”。</span></p><h1> 清朝时,渤海国早已湮灭于尘土中,而距此不过20里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成为流放革职官员和大兴文字狱文人的人间地狱,大批江南文化人被流放宁古塔。<span style="color:inherit;">这批流落雪域边陲的中原文人,终于发现了这座荒城废墟。但是这些博学的才子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时代的城池,姑且称之为“东京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哈尔滨火车站。</h1><h1> 2017年全面改造好的哈尔滨火车站,分北面和南面两个进出口,外观和里面都非常漂亮大气,延续了俄国人和日本人造的火车站传统和外观。<br><div> 哈尔滨人口1000万,是东北人口最多的城市。</div><div> </div></h1> <h1> 1945年8月8日,迟迟不跟日本宣战、不愿意出兵帮助的苏联,眼看被美国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即将投降马上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图为当年苏军占领哈尔滨火车站。</h1> <h1>  哈尔滨中央大街北首,松花江边的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h1><h1> 该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h1><h1> </h1> <h1>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h1> <h1>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的罗马式回廊高7米,环立着20根圆柱,谐调壮观。</h1> <h1>  哈尔滨情怀。</h1> <h1>  前面就是哈尔滨中央大街。</h1><h1> 中央大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h1> <h1>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西洋风情、浪漫情怀。</h1><h1> 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h1><h1> 哈尔滨、长春、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绥芬河、四平、牡丹江、横道河子等城市都是因为中东铁路建设而兴起的。</h1> <h1>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酒店冰棍和面包,永远是最受人欢迎的。</h1> <h1>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俄罗斯大列巴。</h1><h1> 最大的2.5斤重的要50元一个。</h1> <h1>  1906年建造的马迭尔宾馆。</h1><h1> 马迭尔在俄语里的意思为现代时髦的意思。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马迭尔被改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招待处,宋庆龄、郭沫若、斯诺等都在此住过。</h1><h1> 我们离开哈尔滨之前,在这里吃了一顿俄罗斯大餐,开开洋荤。</h1> <h1>  傍晚的哈尔滨松花江边。</h1> <h1>  哈尔滨通江街和红专街路口,8点半前的马路菜场,令人想起上海消失的南昌路、嘉善路马路菜场,好亲切。</h1><h1> 边上的施坦威钢琴专卖店,最贵的一架要160万元,又使我想起上海老家陕南邨对面的声歌琴行。</h1> <h1>  通江街上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h1> <h1>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原犹太总会。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h1> <h1>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2号。史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190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h1><h1> 2013年,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对犹太老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h1> <h1>  上世纪20-30年代,哈尔滨聚集的俄罗斯犹太人和白俄,有30万人。后逐渐往上海、澳大利亚等国转移。</h1><h1> 俄罗斯人给哈尔滨带来了交响乐团、爵士乐团、芭蕾舞,诗歌、小说、音乐、五线谱。</h1> <h1>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里展示的当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用的琴谱。</h1> <h1>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h1><h1> 图为2019年8月刚刚重新修整好的索菲亚教堂。</h1> <h1>  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h1> <h1>  哈尔滨极盛时期,共有教堂70多座。文革中大量被毁坏或拆毁,图为1997年前修整前的索菲亚大教堂,被违章建筑包围。</h1> <h1>  原哈尔滨的拜占庭式俄罗斯东正教圣母报喜教堂,1941年落成,文革中的1970年拆毁。其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位于原警察街(现友谊路)。</h1> <h1>  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后被毁。建于1908年,巴洛克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位于军官街(现道里霁虹街)工厂胡同。</h1> <h1>  文革中被拆毁的圣·尼古拉大教堂。</h1><h1> 圣· 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曾经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当年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h1><h1> 教堂座落在被俄国人称为'新城区'(南岗区中心)的广场(今红博广场)。是由原木推积起来的典型井干式木结构建筑。</h1><h1> 当年下令拆毁这座艺术宝殿的头们,和拆毁德国风味的济南火车站的“领导”们一样,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h1> <h1>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红砖门墙。</h1> <h1>  2019年 8月再次修整后的索菲亚教堂广场上的钢结构建筑。</h1> <h1>  永远的中央大街,迷人的夜晚。</h1><h1> 有趣的是,街头喇叭永远是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h1> <h1>  参观黑龙江省博物馆,在红博广场(原尼古拉教堂广场),原址为俄国人的商场。</h1> <h1>  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以肃慎族系遗存为中心。</h1> <h1>  哈尔滨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红博广场西侧,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纪念碑。</h1><h1> 1997年11月11日,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之时,曾在纪念碑前敬上花圈,悼念俄国烈士。</h1> <h1>  10月27日 , 大东北游第43天,到齐齐哈尔扎龙丹顶鹤国家自然保护区。75元门票。</h1> <h1>  齐齐哈尔的扎龙丹顶鹤国家公园,全世界的丹顶鹤仅存2000多只,扎龙就有400多只,有保护区饲养的,也有散居在保护区内的野生的丹顶鹤。</h1> <h1>  上午9点半,饲养员放飞50多只丹顶鹤,蔚为壮观,美丽异常。</h1><h1> 20多年前来过扎龙,当时没有这样的驯化丹顶鹤飞翔表演。</h1> <h1>  我们的大东北50日自驾游接近尾声,扎龙丹顶鹤给我们一个最后的美丽的惊喜。</h1> <h1>  人和自然的对话。</h1> <h1>  扎龙的大片湿地芦苇,美丽异常。但是湿地之下,也潜伏着危险。</h1><h1> 徐秀娟,自然保护区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1987年9月16日为寻走失的丹顶鹤而溺水牺牲,年仅23岁,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以她的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被广泛传唱。</h1> <h1>  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路过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边界的甘南县,当年我们的很多同学,王大犇、刘伟源等,在这里的双河农场插队落户。</h1><h1> 甘南盛产嫩江平原的优质大米。</h1> <h1>  我们的大东北自驾游最后目的地——内蒙古的扎兰屯市。</h1><h1> 扎兰屯市现为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人口32万,是中东铁路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重要的交界点。</h1><h1> 扎兰屯历史博物馆原址是1925年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这是一座中东铁路附属建筑,初为中东铁路避暑旅馆。</h1> <h1>  扎兰屯吊桥公园里的苏军烈士纪念碑,纪念1945年解放东北牺牲的5位苏军将士。</h1><h1> 吊桥公园原址由沙俄中东铁路局修建于190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最大的公园,刘少奇、叶剑英、叶圣陶、老舍等都来过此。</h1><p class="ql-block"><br></p> <h1>  扎兰屯中东铁路博物馆,为中国最大的中东铁路博物馆,原址为沙俄森林警察警署。</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条中东铁路,串起了一部东北近代史。在东北,除了沈阳等少数城市外,其他很多城市都因中东铁路而兴起。滿洲里,牙克石,博克图、扎兰屯、哈尔滨……,举不胜举。</span></p> <h1>  离开扎兰屯,开始返程之旅,一天行700公里,到内蒙古通辽市。前我们曾到过通辽市所属的霍林郭勒市。</h1><h1> 再到辽宁省盘锦、锦州、葫芦岛、绥中,再到河北唐山,到天津,到沧州,到山东临沂,最后回到上海。</h1><h1> 最后一集,下集第七集,将叙述我们的返程之旅。</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