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老婆曾经也是个军人,还是一个老兵。她当年所在的部队番号是“陆军第74师”,但这个74师既不是前身在1939年5月以新四军4支队8团、挺进团等部组建的新四军第5支队、后改编为25军的第74师,更不是国军那个大名鼎鼎的74师,而是1969年10月,原南京军区以27军和装甲兵司令部为班底,在江苏泰州组建的一个陆军师,被授予“陆军第74师”之番号,隶属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的建制。这是当年我军为准备打仗、要大打、早打的预判形势,原南京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于1969年10月间组建的两个陆军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西湖农场,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另一个陆军师以60军为主要班底,在安徽省霍丘县城西湖农场组建,被授予“陆军第73师”番号,隶属陆军第60军建制。在原南京军区,说73师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城西湖农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73师组建后的主要任务似乎不是准备打仗,而是象个地地道道的农垦部队,实实在在的在城西湖地区开荒种地,并深得和尚司令员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74师红旗农场旧营房之一,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74师因隶属装甲兵司令部建制,师里有不少人都自称是“装甲兵第74师”,既自豪又响亮。您听到这个“番号”,耳边一定会响起坦克隆隆的轰鸣声,眼前浮现出宽大正面无数坦克攻击前进的景象。而实际上这个号称“装甲”的74师也是一支以种地为主的部队。全师4个团(3 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分别兼安徽全椒的荒草圩农场、江苏泰州的红旗农场和江苏苏州的吴江农场,因此他们又自嘲为“庄稼兵”!兄弟部队的战友更是以“庄稼兵”这样戏称74师。</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许多来自农村的战友说,原来实指望当兵能跳出农门,可一到部队看到还是种庄稼,不少人不禁蹲在地头号啕大哭。这种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搁谁身上都不好受。</p> <p class="ql-block">老婆刚当兵时就在荒草圩农场所属的造纸厂。</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农场至今还在,所不同的已是12军的一个农业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前些年她们战友聚会重回荒草圩。</p><p class="ql-block">看了她们的照片,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造纸厂,当年竟有几十号女兵,这一定是当年安徽省军区和省委安置子女当兵的一个单位。老婆指着合影照片说,这个来自合肥,那个来自上海;这个是某某省军区的、那个是某某野战军的……。1969年至1971年间不少军队子女都进了军营。可造纸厂的这些军队子女,当兵几年就在造纸厂干了几年,天天与纸浆、稻草为伍,整个一个造纸工人,听老婆讲其辛苦程度一点不比全训部队在基层当战士差。幸运的是老婆在那不到一年就调到师部医院。<br></p> <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团在特务连的同学杨建国,当兵不久的1972年就被他在山东省军区的父亲调到68军军炮团。老杨本以为离开海岛艰苦的生活去大陆会好一些,可这炮团是在连云港白塔埠种庄稼,这哪是炮兵啊,实实在在的“庄稼兵”!他后来说,每到收稻子或收麦子时,一看到一望无际的农田,人都要昏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历史上军队种庄稼有着久远的传承,被称之为“屯垦”。古有曹操的青州兵、近有左大帅的湘军、今有新疆的建设兵团,都是屯垦中的精典。历代军队以此减轻军粮供应的困难,而我军则将这一传承发挥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当兵的都知道我军有三大任务,除了是战斗队外,还是一个工作队、生产队。这“生产队”就和种庄稼有着密切联系,从大处讲,军区、军、师、团各级都有自己的农场,从小的方面说在基层连队里,每个班排都有自己的菜园子。因此对那些在各级农场当兵的战友们来说,“庄稼兵”就是他们最形象的称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