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那边——尼泊尔散记 (二十)

摩梭人

巴德岗古城杜巴广场 杜巴广场神庙上面坐着的孩子<br> 巴德岗 (Bhadgaon)<br><br><br>巴德岗跟加德满连在一起都在加都谷地,当地人称巴德岗为”巴克塔普尔(Bhaktapur),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Khwopa),是加德满都谷地内的第三大主要城市。离我们居住的老外街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决定包车前往,由我们在加都常驻的朋友新儿做向导。<br><br> <br><br>汽车驶出加德满都走在尘土飞扬环城路上,天气炎热车内没有空调,车窗必须开着才有一些风可以进来降低车内温度,汽车废气和尘土使我们不敢张大口喘息,这个洋罪是有点够受的。车外面路上站的警察带着深色的口罩无奈地挥着手,呆板地指挥者混乱的交通,路上的人们像是赶着去投胎一样向前拥挤着。<br><br> <br><br>英国人这样评价这个传奇小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还有巴德岗,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我们没有飞跃半个地球,我们翻越了喜马拉雅山来到这里,就是想撩开面纱亲眼目睹巴克塔普尔的芳容。<br><br> <br><br>多少年来,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贸易自由和传统民俗的特色风貌。鹅卵石铺的街道将众多寺庙、庭院和纪念广场连接起来,小巷中散布着神殿、水井和水槽。巴德岗的交通并不拥挤,在这里漫步、发呆很是惬意的,仅就这点而言,加德满都都是望尘莫及的,到了巴德岗才真正能感受到昔日马拉王朝的辉煌。巴德岗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将现代和过去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德国人资助的巴克塔普尔发展计划,这一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修复建筑、铺路、修建排水和污水管理设施。<br><br> <br><br>巴德岗是在公元12世纪由安南达-马拉国王正式兴建的。早在通往中国西藏的商路开通之时,它的历史就已经开始了。从14世纪到16世纪,巴德岗是加德满都谷地三个马拉王朝中最强大的,在巴德岗全盛时期,这里曾经有172座神庙和寺院,77个水槽,172座朝圣者休息所和152口水井。<br><br> <br><br>巴德岗新城和老城相互渗透,我在迷宫般的巷子里面行走,有很多手工艺品陈列在路边小店里,那些古朴的陶制品令人眼前一亮,精美的提线木偶也很吸引游客的眼球,很多当地的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沉淀了千年的古城,总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在耳畔回响。<br><br> <br><br>从上坡进入巴德岗古城开始,眼睛似乎就已经不够用了。先是大象神庙和在神庙祭拜的人们,然后眼前豁然开朗的巴德岗杜巴广场,广场上神庙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系列的神庙,有印度教的有佛教的,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广场两侧,前来拜神的人们神情淡定的进入寺庙,熟练地与神交流着。尼泊尔就是这样,不管外围道路街区有多脏,杜巴广场似乎都是不染纤尘的,不但地面干净,就连空气都会清澈许多。<br><br>  <br><br><br>张郑民<br><br>2010年4月7日于郑州百佛堂 进入巴德岗杜巴广场的陡坡。远远地看上去很像我们古镇的一角。 清晨,来印度庙祈福的女人。<br> 来印度庙祈福的老人 在神庙前玩耍的孩子们 巴德岗的地下水系。根据时间段儿不同,每天都会有许多人来这洗菜、洗澡、洗衣服。 巴德岗巷子里小店门前挂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