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夕,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要求军队搞生产。地处郊区的机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塘机场就有农牧场,可谓全面发展。<div><br>记得在跑道的西面,紧贴105国道有大片的稻田,不过是请人耕种。老家村子里有人在这里干活,所以清楚。机场的东北角,有一排部队的平房,生产过酱油,米糕等。机场的东面,发报台附近,是民航的水稻田。入职后正是秋天,来单位没几天,就被派去收割稻子。</div><div><br>民航家属区附近,有大大小小的菜地,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北面的菜地要多一些,排列也整齐。</div><div><br>下班后,民航的员工连同家属就会挑着水桶去浇菜,施肥。仿佛是生产队出工。</div><div><br>看官可能会说,呀,这就是有钱人的生活呀。买别墅就不是为了要一块地吗?买不起别墅,也会在多层的楼顶上,阳台前整出一块地方,养养花,种种菜。是的,能说这话的人是不了解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div><div><br>民航在1980年开始结束长达11年隶属空军的体制后,才着手解决固定工和义务工并行的局面,将义务工役制改为固定工制。</div><div><br>当时的民航员工,特别是义务工的收入极低,加上随军的家属和孩子,还有远在老家的父母,全靠一个人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就显得捉襟见肘。</div><div><br></div><div>有个比较,一年后,我定级的工资收入是36元,而比我年长,且工龄远长过我的同事,工资仅为32元。不要小看4元的差异,七毛六一斤的猪肉,能买5斤多。</div><div><br></div><div>好在机场面积大,也有大量的荒地。于是,民航的员工和家属,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像红薯呀,玉米呀,大白菜呀,等等都有种植。特别是农村从军的,种地都是一把好手。除了种地外,鸡鸭等家禽的饲养也是贴补家用的手段。<br></div> <h5><font color="#167efb">右侧为小棚屋。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家属院子搭建了无数个小棚屋,几乎每户一间。搭建也极为简陋,用破旧的沥青毡或者是石棉瓦盖顶,压上几块砖头防止被风吹掉。还会有一扇简单的木门,用铁丝拧一个搭扣,挂一把“永固牌”的小锁。这就是放置农具和圈养鸡鸭的场所。<div><br></div><div>钓鱼也是他们的的一大爱好。钓鱼竿是竹子做的,用铝合金的管子接驳,能有五六米长。不直的竹子会在竹节处用火烤,扳直,因而竹节处有一黑圈。</div> 机场的生活不是很方便。最近的集市是新村,在跑道南面三华里。农历一四七赶集。再远点就是向塘镇了。镇子里采买粮油肉食很方便,就是有点远,有十来华里。一般会借辆自行车,或者搭乘单位送小孩去镇子里上学的班车。 <h5><font color="#167efb">接送学生的闷罐班车,红牌照,江西40-30073。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率先秘密分田到户,到198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三年时间还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div><br></div><div>包产到户前,老家的生产队,每户也分了些自留地(田)。按家庭人口来分,一人两三分地的样子。</div> <h5><font color="#167efb">2018年7月1日,笔者在朝鲜旅游时,用手机拍摄的民居房前屋后的自留地。</font></h5>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员工饲养的家禽数量就要受到限制,要在可控的范围。为此,省局办公会议决定,并且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最多只能养四只鸡,四只鸭。领导还特别强调了饲养的鸡鸭超过数量是政策所不容许的。饲养规定的数量和超过饲养的上限是两种不同的“主义”,这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至于定下的数量是依据什么标准,没有人去探究,也没有人会冒着“割尾巴”的风险。<div><br></div><div>现在看起来荒唐的事情,在当时可能是正确的选择,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div> <h5><font color="#167efb">建设中的民航家属楼。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p class="ql-block">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反映在民航,就是改善员工的生活了。以“工程师以上及安全飞行有贡献的老飞行员住房”的名义于1983年12月兴建民航家属楼。共24户,平均70.6平米。图中可以看见堆积的预制板,以及堆放在预制板上的红砖,用以测试预制板的强度。</p> <h5><font color="#167efb">完工后的家属楼。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小型农贸市场。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路中间石凳为小型的农贸市场。经济搞活后,每天早上会有附近的村民挑来蔬菜,在这里出售,本家的堂兄还会在这里炸油条。高中的熊姓同学在这里卖肉,好的时候,能卖掉半头猪。为了图省事,我会每隔一段时间放几十元钱到他这里,隔三到五天托请村子里的乡亲带一两斤猪肉回家,给父母吃,省的他们不肯花钱。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被称为“元帅楼”,是局领导的居所,独门独院,两层小楼。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被称为“将军楼”的所在。为省局部分中层的住房。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这就是“士兵楼”了,员工的住房。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双层楼房,木地板,像“筒子楼”,面积十几个平方。居住着成家的青年员工。没有单独的卫生间,水池公用,在楼梯前。前面的棚屋是厨房。<br><br>熟悉的同事,在同一个水池中洗菜,闻着隔壁炒菜的香味,端着海碗去看别人家的餐桌,看到自己的小孩跑去邻居家吃饭,活生生就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别温馨的邻里氛围,一种现在高楼生活的人们无法体念到的邻里关系。<br><br>有件事情值得记一笔。当时我住在气象雷达站,跟同住在雷达站的喻同事一块去王师傅家看录像。这也是那个时代高端的娱乐活动了。<br><br>王师傅家在二楼,楼梯的东面,第几间记不得了。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听到一声大喊“着火了”!音量盖过了电视机的声响,急忙打开门往外一看,好家伙,隔壁房间冒烟了,是那种烧塑料的浓烟,还有火苗在冒。<br><br>我们赶忙跑下楼去,到厨房找寻脸盆,在公用水池接水,端到二楼着火的房间。在楼梯上,碰到往楼下搬运彩电、抢救财物的人。那时候的彩电,应该是家庭最值钱的物品了,那种显像管的电视机,显得笨重,两人抬着彩电,占用了楼梯的空间,堵住了我们端水上楼的通道,急得我们跺脚,没有办法,等着她们先下去,腾出空间。<br><br>好在发现的早,加上人多,火势一下子就给扑灭了。等浓烟散尽,发现户主的家里是用那种电炉丝的暖风机在风干被单。被单包裹住电器后,通风不畅,温度持续升高而引起火灾。<br><br>等我同喻姓的同事回到气象雷达站的时候,发现身上穿的毛衣留下来几个小洞,也算是有惊无险吧。 <h5><font color="#167efb">单层平房,是青年员工的家属楼。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右侧为厨房。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单身女宿舍。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3>单身女宿舍,居住着单身女员工(含空乘)。位置紧靠东航办公楼。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应该有许多的故事。</h3> <h5><font color="#167efb">卫生所,牌照标识为“向塘机场急救中心”。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卫生所的地皮,原来是一栋平房,是军人服务社,由随军家属管理,在服务社能买到常用的日用百货,洗澡票,理发票和冰棒票。这些服务也对外,只是内外有别,价格不同而已。平房的西头,有一间理发室,后来这栋平房改成储蓄所,再后来就建起了两层的“向塘机场急救中心”了。<div><br></div><div>记得当时的盐水冰棒是两分半一根,省局自己生产。那是一台长方形的大冰柜,冰柜中注满了添加盐份的清水,应该是为了降低清水的结冰温度,冰柜有些锈蚀,斑斑驳驳的,拿着买来的冰棒票,站在旁边等待就行。不记得单位发过冰棒票没有,绝对是买过的。<br></div> <h5><font color="#167efb">锅炉房,追债露天的无烟煤。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锅炉房的门前堆会放着像小山一样的煤炭,这里是省局的澡堂了,澡堂在天气变凉的时候开放,不是每天开放,一周好像开放两次,也是要买洗澡票的,1986年一毛五分钱一张。<div><br></div><div>澡堂里有淋浴和水池,可以泡澡,好像有两个水池,记得不是很清楚。但记得水池旁边有条凳,水池的水泥围墙很宽,可以躺在上面。</div><div><br>那是我第一次跟同事相互搓澡,学着别人的样子,把同事的毛巾,缠绕在着力的手掌上,双掌叠放一起,用力在同事的身上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反复搓揉。渐渐地,在泛红的皮肤上,搓出一条条黑色的污物。这个过程大概得一二十分钟,再穿上澡堂提供的木拖鞋在淋浴处涂抹香皂、冲洗,就可带着一头的湿发,一脸红扑扑地、轻松愉快地走出澡堂了。</div><div><br>有时候,能见到同事在澡堂里洗衣服,甚至有的同事,带上外衣在澡堂里用热水洗。</div><div><br>澡堂的水池后来就不再注水了,只剩下了淋浴,据说是担心泡澡的水池会传播性病。再后来,澡堂也关掉了,家家开始用一种塑料薄膜的,叫浴罩的东西,在家里洗澡。在浴霸进入家庭后,浴罩也退出了历史舞台。<br></div> <h5><font color="#167efb">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车队的办公室。摄影:邬少云,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font></h5>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uv7zka?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训练飞行</a><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bbumoj?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民航制服</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oy8j8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食堂</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gjoi5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民航故事之 航线实习</a><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