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The Gleaners</p><p class="ql-block">作者/[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创作时间/1857年 尺寸/84cm×111cm</p><p class="ql-block">现收藏地/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作者 宁做“山里人”的画家</b></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之一。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兄妹多且和睦,自幼便参加田间劳动,造就了他淳厚朴实的性格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米勒23岁时便到巴黎跟着画家德拉罗什学画,但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嘲笑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连老师也不太看好他。后来米勒迁到了巴黎附近的巴比松村定居,开始了他那伟大的农村风俗画的创作。在此后的27年里,他坚持边劳动边作画,生活虽然困苦,但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始终饱含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他的作品通俗易懂,但却寓意深长,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p><p class="ql-block"><b>品赏 富饶与辛酸</b></p><p class="ql-block">《拾穗者》生动描绘了19世纪法国的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它表现了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我们能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米勒没有用上层人民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而是选用三个普通的妇女,表现出的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米勒把拾穗这一很常见的动作定格下来,使这平凡的瞬间在画笔下得到了升华。画面中富饶的农村丰收景象与农妇的辛酸劳作形成对比,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p><p class="ql-block"><b>画中人物的原型</b></p><p class="ql-block">据说画面中的三位妇女是以米勒的祖母、母亲和姐姐为原型创作的。右方站得较高的是祖母;中间最吃苦耐劳的是母亲;左侧那位体态年轻的农家女,应该就是姐姐了。</p> <p class="ql-block"><b>图解油画</b></p> <p class="ql-block">1 左侧妇女</p><p class="ql-block">左侧妇女右手指向地面,正要拾取麦穗,伸向前方的手指仿佛正在指向微弱的光明与希望。</p><p class="ql-block">2 中间的妇女</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妇女左手拿着刚拾到的麦穗,右手还在继续从地上拾取,麻利的动作仿佛可以看出她勤劳的个性。</p><p class="ql-block">3 右侧妇女</p><p class="ql-block">右侧的妇女正在仔细地寻觅地上的麦穗,伸出的右手似乎时刻准备着拾取。</p><p class="ql-block">4 麦子</p><p class="ql-block">妇人手中拿着的几根麦子,与远处成堆的麦垛形成对比,表现了丰收时节里,农民却依旧贫苦艰辛的现状。</p><p class="ql-block"><b>技法 横版构图</b></p> <p class="ql-block">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的地平线将天空与地面隔开,重在描绘地面部分。而在地面部分,又分远景和近景两部分,画面更加侧重对近景的刻画。作品采用横向构图方法,上方的天空、远处的景象、近处的主体都在横向上展开,体现了一种平和稳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技法 和谐而统一的颜色</b></p> <p class="ql-block">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意在吸引观赏者的视线,将注意力锁定于此。运用紫灰、淡蓝、淡绿和淡黄色调塑造天空,使画面显得平静而辽阔,与地面的颜色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同时,远处丰收的场景重点使用明亮的黄色,烘托出了丰收场面的忙碌与宏大。大地颜色整体利用了深褐色,与天空和丰收的场景相比显得有些荒芜,三位拾穗者的暗色调也与远处人们鲜亮的色彩形成对比。</p> <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