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谱,五线谱这些我们熟悉的记谱方式在当今被普遍使用,对于不论是器乐还是声乐的学习和表演,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简谱,五线谱并非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是妥妥的西方舶来品,传入中国也是近百年的事情,而我国的音乐有着千年历史,早在周朝时期,乐就被列入贵族教育体系成为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简谱和五线谱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什么来记谱呢?关于我们传统的记谱法,最早是文字谱,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变化,有了诸如燕乐半字谱,琵琶谱,古琴减字谱,工尺谱等记谱方式。其中,工尺谱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得到广泛应用。工尺谱用于昆曲,就被称为昆曲工尺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昆曲工尺谱(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昆曲工尺谱也属于文字谱的一种,源于我国唐朝时期,它是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的文字来标明音的高低,且对应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音名相同的高八度一般是加偏旁亻,音名相同的低八度,就把谱字的末笔向下撇。</p><p class="ql-block">有了乐曲,需要节奏的加入才能把一个个单位音符连接成优美动听的旋律。当今工尺谱的节奏以“板眼”来标明,板为强拍而眼为弱拍,板式一般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工尺谱用 “丶”或 “×、-”或“□、○、●、△、”等作为节拍符号,即板眼符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昆曲工尺谱(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使用,在当代,对于昆曲的伴奏或演唱,也把很多唱段的工尺谱翻译成了简谱或五线谱,以适应当今的需求,而作为原始记谱法的工尺谱也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成为一种古风审美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对于昆曲的学习,也有很多人在坚持使用工尺谱,原因在于工尺谱能够清晰地记录昆曲唱法的“腔格”,从中也能分辨出字音的“四声”,对昆曲“依字行腔”规则有着较好的体现。而这些是翻译过来的简谱和五线谱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对于昆曲的学习,工尺谱更适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牡丹亭•惊梦》片段 张继青饰杜丽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视频唱段对应工尺谱(部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