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超君名师工作室集中学习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评审活动侧记</p> <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冬季,万物萧条,世界是一幅清冷衰败的模样。而这一场营养丰富的网上盛宴却温暖着我们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1日至12日,陈超君名师工作室老师们在疫情网课之余,在工作室主持人超君老师的介绍引领下,学习观摩了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评审活动,两天集中听课15节次,一线在握,烟霞尽赏,那就是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带给大家太多新体验、新思考,其实践性和导向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陈超君老师:</p><p class="ql-block"> 1.传统的人教版教材,我们是把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来完成。统编教材的单元任务群学习完全打破这种静态目标设置,教学过程当中也是按照任务群的要求组织与推进教学的。既有“组合拳”,又有重拳出击这样的一个安排。比如部编版高一(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的学习中,《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登泰山记》《赤壁赋》,围绕自然之景与个体情思的互相生发设定学习任务,任务群又由三到四个具体的小任务来构成,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探究的过程,既有引领又有生发,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是思考且推进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2.特意突出写景散文的某个方面的特质。只取其要,直捣黄龙,不及其余。十五节课,每堂课任务分明,主线清晰,精心设计的任务群的落点有两个部分,第一个落点是写景的部分,抓住重要句段进行赏析,如何去写景,写了景物什么特点;另一个落点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是什么,景物与景物又怎样的不同,情感与情感又怎样的不同。任务学习始终在对比中完成。</p><p class="ql-block"> 3.任务群的进入基本都是设定情境。都是在情景性的对话当中展开的,比如设置学生是一个文化公司,让大家来做一个创意设计,或者是一个旅游团队,怎样去带领大家去完成这样的一个文化旅行,或者要做一个文创设计,不一而足。在情境之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置身于情境,缘景明情这个特点能够凸显出来,更有实感。</p><p class="ql-block"> 4.在教学中,整个课堂是以学生的大量活动为主的。老师就是一个导演,一个设计者,或者是一个点拨者,但任务群的教学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十多位讲课年轻老师资料占有相当丰富,大多数的课堂完全是引领学生做学术性的探究,实在太厉害,有“品悟中赏美景,比较中见个性”的色彩分析,有“物我交感: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相互回还震荡”的交替美,有“多重文本的共鉴互赏(四重)”,有“中国现代散文中古典美的表达”……这些多样性的任务设计,都指向最终的目标,那就是让学生获得多维度的知识建构。教师的引领过程可一点都不轻松,远至《诗品》《文心雕龙》,近至朱光潜《谈美》孙绍振的教育理论,甚至日本的枯山水美学都涉及到了,老师给课堂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文学艺术万花筒,学生在看的时候又各自衍生出新的“图像”,江浙多才人,于斯惟最盛。</p><p class="ql-block"> 5.能够感觉到,学生在某一个点上探究的深入性,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往对于传统教材的设定。比如说品鉴文字的过程当中,他对资料的占有很到位,探究的动态性大,今天在一节专门探究《荷塘月色》的动词、数量词、叠词的课上,老师给出任务,一个学生分析数量词的妙用时,他提了一个问题,《阿Q正传》中,有句话”阿Q在人群中发现一个吴妈。”他为什么是“一个吴妈”?作者想表达什么?这简直就是神来之问,同学没想到,老师也没想到,尽管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我相信这个学生提出问题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有深刻的自我生发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点非常震撼,十多节课都在完成一个大走向,而每节课所选的角度大不相同,选取的文本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到了“罗马”,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大的完成,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踏上一条能动的思考之旅,这点非常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边莹老师:</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故都,同样的秋色,不同的解读,耳目一新之余,更感语文教学之艰辛。两天的时间,15节风格各异的课,巧思有之,深度有之,内涵有之,涉及到文本的情感,语言,写作技巧 ,美学表达等各个方面。方寸之间,运斤生风,语文教学的艰难与美好,辛苦与荣光,探索与创造就在这四两拨千斤的沉稳与淡定中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向更加综合,更加实践的方向大步流星,我们所感到“陌生”的语文新课堂既是我们的阵地,也是我们所要不遗余力去探索的问题。“突入无人区”的惶惑,无措只能在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中消除。无限风光在险峰,艰难地跋涉之后必将是更美,更壮阔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雷琴老师:</p><p class="ql-block"> 授课教师们别出心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亮点纷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节散文教学课中,授课教师在带领同学们赏析《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登泰山记》的写景语段后,带领学生进入“文字变体再创造”环节,即让学生在几个写景语段中任选一个,尝试把文言改成白话,或者白话改成文言。</p><p class="ql-block"> 这种新颖的课堂环节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品读优秀学生作品的闪光之处后,老师也给予了鼓励性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诗情画意之美,也感受到了白话文在加强情感表达上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传承了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文字锤炼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冯岩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纵观课堂上每一名学生,语文素养高,发言往往直击听者内心,而每一位授课老师对所授之课的研究之深、眼界之阔,通身散发的浓浓学者之风,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听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所思:</p><p class="ql-block"> 1.从“教课文”转向“做任务”,问题设置情境化,既和文本息息相关,又可学以致用、提高升华。例如对《荷塘月色》《我和地坛》进行品读感悟后,进入第三个任务,学以致用深化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具体情境如下:龙游中学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各具特色。忙碌的学习节奏,紧张的学习压力,有没有影响我们发现“她”的美?</p><p class="ql-block">如果有,那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请以下列句式谈谈你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虽然学习忙碌,但走过……,那里……,我感到了……。就是这样一个设计,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妙。首先有指向性,避免思维涣散、做无谓思考。其次,打开学生情感思维,反观生活,培养美德兴味。最后学生的表达令人惊诧,虽是高一学生,表达流畅自不必说,语言的生动引人让听者潜心倾听、由衷赞叹。</p><p class="ql-block"> 2.这十五节,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三个环节非常清晰。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精心设计下,学习任务很好的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在课堂转型的今天,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努力创新尝试。没有精心高效的设计,往往会流于俗套、照本宣科,精准滴灌和循循善诱更是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3.每位老师的课堂都充分体现出信息时代的语文课特色,比如“秋季文创明信片”,买家粉丝留言评价,既要尊重符合作者(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的文本特点,又要有个性化思考解读,引人深思。同时,每位老师都注重深挖语文生活的内涵,从绘画,美学等角度丰富充实语文教学。课堂还注入媒介,使得语文课堂既充满青春活力,又彰显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黄洁瑜老师:</p><p class="ql-block"> 师者听学,旨在让理论知识焕活,充盈自我的同时,进而更好的向学生输送;学者听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次我以学者身份而听,以师者身份而悟。与其说听的是一篇篇课文倒不如说听的是智慧和理念。</p><p class="ql-block"> 在《登泰山记》中知道“见微知著”,在《故都的秋》中知晓“物我交感”,在《我与地坛》里知道“客观再现”……自然之广袤,在于宁心、立志和悟道。我们不是自然的搬运工,我们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其中,感受其深。</p><p class="ql-block"> 此次听课观摩我明白了教师悟“道”的必要性,我们的修行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刘晓宇老师:</p><p class="ql-block">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教师为教的诠释,我认为所谓相机诱导就是要找寻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感或思考。 </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示的语文课,教师设置的问题任务驱动性强,展示图文资料丰富多彩,让同学们在多文联读时不仅有强烈的探索欲,还能在曲径通幽处感受奇趣。活动引导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真心感受文本、真情流于笔端。沉浸于语文课,真是一种幸福——静心读书,素心为师。</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系列课程在努力探索高中语文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为浙江省课堂教学转型提供高质量实践案例,也为全国语文课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范本。十多节课,像一股清流洗涤着疫情封控居家的焦灼,亦如一杯香茗,值得我们在这清冷冬日的阳光里细细品赏。</p> <p class="ql-block">陈超君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p><p class="ql-block">2021.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