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烟”字的诗词太多了,小学生背的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高中生难于理解的“蓝田日暖玉生烟”。杜牧的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br>这些“烟”都是炊烟么?都是因为燃烧不充分才形成的么?当然不是。 <br><div>古典诗词中的烟首先不是燃料不充分燃烧的产物,而是一种悬浮在半空中的雾气。我们在诗词中可以发现,作者如果诗词中使用“烟”,多半会和雨后这个时间和水边这个空间有关。比如“烟笼寒水”,移舟泊烟渚,晏几道的梦如江南烟水路,张旭的条条飞桥隔野烟。这些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水”的存在。早晚江岸边多出现雾气,在诗词中就写成“烟”。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瀑布直落,水雾升腾,在阳光下的照射下,形成“紫烟”。 虞世南在《奉和幽山雨后应令》中写道“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有时候“烟雨”连用,表示水雾弥漫的环境,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秋馆烟雨合,重城钟漏深。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昨夜渭川归好梦,一船烟雨打孤篷。最有名气的当然是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子挺喜欢这个烟雨意境,有22首诗词中用到“烟雨”。</div><div><br></div><div>第二,“烟”出现在诗词中,常和杨柳搭配在一起,组成“杨烟”和“烟柳”。绿杨烟外晓寒轻。子规啼破绿杨烟。绿杨烟暖午风微。一定出现在初春,杨树刚刚抽芽,远远望去,绿绿的,氤氲一片。相较于“杨烟”,烟柳更多,听钟烟柳外,问渡水云西。绝胜烟柳满皇都 。烟柳青凝黛,波萍绿拨醅。星稀月落竟不来,烟柳胧胧鹊飞去。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div><div>这里的烟柳多为黄色,在柳叶稍微长出尚还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呈现的状态,仿佛轻烟笼罩树冠。</div><div>台城的烟柳最有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休向六朝寻旧事,满堤烟柳障台城。往事伤心君莫问,台城烟柳易黄昏。大多是伤心,提及台城,就是伤心。</div><div><br></div><div><br></div> 古诗词中有没有真正的化学的“烟”,当然有。北宋 · 许安仁:瓦炉柏子袅残烟,午梦醒时一畅然。李清照的“瑞脑烟残,沈香火冷。”“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宋 · 袁去华:日高人静,沈水袅残烟。<div>我们仔细看看这里的“烟”出现时,常常和“炉”香料连在一起,李清照诗句中的“沈水”,亦作“沉水”。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蜜香沉香》:“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后因以“沉水”借指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了。这里面的烟才是化学烟。杜牧在《阿房宫记》“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也是化学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