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在陈家营中学的日子

郝建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作者:范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去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陈家营中学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陈家营中学成为我的美好回忆,因为那里是我文学创作的起步,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有我曾经熟悉的身影,进入了我的记忆深处,时常在我脑海里跃动着。</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说是陈家营中学的“元老”。偏关县陈家营中学是1966年建校的,当时只有几间小房子,住着50名初中学生和几位老师,当时叫“陈家营耕读中学”。我是其中的一名初中学生。1970年招收高中生,改名为“陈家营中学”。我又是其中的一名高中学生。1976年,我从山西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担任高中物理教师。八年后,我调回县教育局教研室,一直到2014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家营村全景(1984年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在陈家营中学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很注意身边人们的举止,力求走进他们的生活及内心世界。绞水工(从井里往上绞水)刘汉师傅,是第一个闯入我心中的特殊人物。他眼睛高度近视,绞水很卖力气。别人一般情况是坐在凳子上,他偏偏是蹲在凳子上。不识字,但串话一大堆,他说他“人丑差”。这样一位光棍小人物,我却看上了。他会弹三弦,我略懂一点吹笛子,两人经常“落套”(合奏)。日久生情,慢慢就喜欢上他了。我在夜深人静时,以他为生活原型创作小说,最初名为《三弦》,又改为《远去的情人》,最后县文联编辑李存发稿时定为《远去的亲人》,小说中的人物叫蒋汉祥。写的是绞水工和大学毕业任教老师的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全是当地“土话”。站在人物自身的角度所看、所想。后来又发表在《五台山》杂志上。其中的结尾:我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消失为一点时,突然发疯似地朝前追去,我怎么就忘记告诉他:我就是你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中窑洞为当年陈家营中学教师宿舍</b></p> <p class="ql-block">  走进我心里的第二位人物就是年轻教师薛喜祥,忻县令狐庄(今忻府区令狐村)人。该县据说是古代四大美女“闭月”貂蝉故里。薛喜祥与忻县师专一同毕业的王云贵来陈家营中学任教,教数学。花毛眼,人机灵,招人喜欢,是个帅哥。口才好,专业知识扎实,才华初显,不久就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好数学教师。那时的忻县人一年吃不了几斤肉(已成生活习惯)。喜祥来到陈家营中学第一顿饭就是炖羊肉大馒头。一大碗香气扑鼻的炖羊肉,摆在他的面前,由于不习惯这种吃法,另外量也大,当其他老师们碗已见底的时候,他碗里边还剩大半。但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吃羊肉的进度,也和大家基本一致了!因为那个时候,学校隔三差五就吃炖羊肉,他也就慢慢习惯了。白天,上午白爱成、胡混宽到村里买一只羊,下午杀好,晚上一锅炖,每人一大碗(一份)。那时候,这在我们陈家营中学教师灶上这是常态,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当时我们的生活好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陈家营中学教师宿舍兼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  喜祥的哥哥来看他,带着照相机和画笔。照相机当时村里几乎没有,他哥哥给人们照相,还在玻璃上画条屏,很受人们欢迎。喜祥“独在异乡为异客”,星期天过得比较寂寞,但也时有不回家的年轻人,大家一起度过冷落的周日(那时候是单休日)。喜祥爱好唱歌,常常能听到他唱当时的流行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北国之春》等等。一伙年轻人,有时候年纪大点的也参与,经常聚会,在周日的晚上居多,因为这个时间回家的老师们也来了,学生也不上晚自习,所以买几瓶啤酒和罐头,大家坐到一起谈天说地,那个情景我估计也只有乡村中学才特有吧!我根据这一乡村校园生活情形,写了小说《我们学校的年轻人》,描绘了40年前,在那个蓬勃发展的农村中学大家敞开心怀,共度美好时光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中景象是当年陈家营中学后院兼操场</b></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的娱乐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晚上轮流请客,酒饭中间讲笑话,兴致高时借酒吟诗唱歌。那时候学校有一台扩音机(电子管的)、话筒、两个大高音喇叭,大家进行说唱,声音不敢过大,怕影响周围居民,好听不好听无所谓,主要是要那个氛围和尽兴。平时一本正经的人,此时近乎疯狂,发泄心中的沉闷,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唱二人台民歌的,有唱老歌的,有唱流行歌曲的,当然也夹杂着一些外国歌曲。我常唱的是《再见吧朋友》。二是听收音机,有台式的,手提式的,个人收听时候居多。有时候大家也聚在一起听,比如中午刚刚吃完饭,大家在宿舍门口一起听,像评书《爱的葬礼》大家都喜欢听就是一起听的。三是个人阅读报刊中的故事,如《文汇报》上连载的《泪痕》,《小说月报》中的《撅柄韩宝山》等等。四是晚上到村里看电影,主要是抗战片,如《南征北战》等。有时候到十五里外的化肥厂看电影,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像电影中的武工队,浩浩荡荡,很气派。更有甚者,晚上骑自行车到四十里外的县城看电影,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日本的《望乡》,印度的《流浪者》,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等。对于电影,流行着这样一段歌谣: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外国的搂搂抱抱。五是看戏,有偏关剧团,杨家营剧团、吊子沟大秧歌,在特定的时间来乡下演出,戏场里人山人海。有一年正月,学校里破例在院内搭台唱戏,晚上唱,唱了三天,师生不上晚自习,都来看戏,轻松自如。有时候县教育局电教馆也来学校放电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前排左二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与当时全校的团员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家营中学教师合影留念(1984年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家营中学老师合影留念(1984年)</b></p> <p class="ql-block">  陈家营中学建校已有55年。许多名师在此任过教,也从此走出很多优秀的教师,当然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它在偏关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2006年10月,在建校40周年时,举办了隆重的校庆活动。当时的校长是吕迎春,邀请了包括第一任老校长常升及时任副县长张彩青在内的众多校友和嘉宾参加。会上,师生共话友情,祝福母校来日更好!</p><p class="ql-block">阔别母校,感慨万千;忆及陈中,诗涌笔端。正是:</p><p class="ql-block">五秩风光映彩虹,师生情感万千重。</p><p class="ql-block">桃红柳绿青山在,活水源头画卷中。</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1年6月24日)</p> <p class="ql-block">范荣,男,1953年生,山西省偏关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忻州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范荣青年时代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赠喜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喜溢心头,往事萦怀凝浩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祥奔眼底,春风扑面化清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照片提供、文稿推荐者薛喜祥</b></p> <p class="ql-block">  薛喜祥,1962年生,忻府区人。1982年10月至1984年8月在偏关县陈家营中学任教。现为太原62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近年致力于家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代表作有:《遗山祠春秋》、《我与阴窝沟村》、《山西令狐庄的北京知青记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