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被各种各样的“为你好”包围的经历。不让看课外书、不让参加课外活动,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不管是父母亲戚还是不太相干的人,所有的建议和意见加上一个“为你好”,似乎就成为了公理和准则,这常常可以让孩子沮丧地乖乖听话。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妈妈的口头禅“这些耽误学习,我是为你好,妈妈爱你”,曾引起多少人无奈而又痛苦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孩子对“为你好”这类话语常觉反感?在我看来这“为你好”中隐含一种强制和逼迫的力量。它不是辱骂,不是殴打,说话者的语气甚至是温柔的,然而它的压制力量却不容忽视。在“为你好”的糖衣之下有着诸如此类的潜台词是:我为你好,所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你得听我的;我在乎你,所以你得改,你得按我喜欢的做。说话者像是揣着道德的武器抨击着孩子——我关心你怎么会有错呢?你不应该感激么?这些为你好,在给予孩子压力的同时也用一副枷锁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这与绑架又有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 “为你好”的核心其实是一种自私。父母说“为你好”时可能更多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口中的“为你好”,更像是挂着“羊头”的自我感动自我陶醉。一边暗示我什么都对你什么都错,一边胁迫你按照他们的想法,完成他们的愿望。“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应该顺从我”这种观念是对孩子缺少尊重、缺少体贴的表现。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在奉献在牺牲,然而这样执拗的绑住孩子,让孩子沿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这难道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么?</p> <p class="ql-block"> 将“为你好”当作口头禅常挂嘴边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呢?它会使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自主权。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事业、生活,会不断面临各种问题,需要作出选择,而失去自主能力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常常缺乏自信和勇气,因而难以担当重任。有时这份“为你好”的爱会过于沉重,重到孩子的肩膀根本承担不起,这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小欢喜》中英子的抑郁症与她母亲一句一句“为你好”是脱不了干系的。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过“父母的职责就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倘若试图将孩子的人生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往往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情况更应引起重视。在此起彼伏的“为你好”中,家长们也许会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们暂时听从委屈迎合,然而当所有的弦绷紧甚至断掉时,也许会酿成惨剧。2018年震惊日本的桐生轼母案值得深思。桐生从小姑娘时就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因为口口声声“为你好”的母亲决定了她所有的生活。母亲让桐生考医学院,她努力了九年,失败了九年,独自承受可无数的痛苦。当她终于通过努力获得自己喜爱的护士工作机会后,她的母亲又说“为你好,你应该考助产师资格证”。没有通过考试那天她与母亲发生争执后将母亲残忍地杀害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中与父母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心理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难道还不能警示家长们好好思考应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么?</p> <p class="ql-block"> 其实许多“为你好”的话语中是有真情的,确实有很多爸妈真心关心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够幸福。那么就请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吧,比如剔掉这个“为你好”的口头禅。如果是发自肺腑的关心,是真诚地给予帮助,那么去掉那句“为你好”难道会损减这些关心和帮助么?不,多多陪伴孩子,把他们当成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当孩子们得到尊重、得到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被逼迫时,也许他们会更好地听取家长们的合理建议。</p> <p class="ql-block">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到“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请把“为你好”的口头禅从言语中剔除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