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那点事之看电影(于长松诗词原创)图片来源网上

安全人

<p>小时候那点事之看电影</p><p>于长松</p><p>2021-11-13</p><p>辛丑十月初九辰时</p><p>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高级的文化活动。那时候电影院非常多,但还是坐不下喜欢看电影的观众。有时过道里都站着观众。</p><p> 我看电影是从幼儿班就开始了。我是属于阿姨眼中的乖孩子,打疫苗不哭,第一个打针做示范,其他小朋友就不害怕了,也不哭也不闹。吃饭不掉饭粒,还帮助阿姨给其他小朋友喂饭,站队打头,排节目能理解阿姨意图。就这样深得阿姨们喜欢。</p><p> 幼儿园吃完中午饭,下午睡觉的时候,阿姨就会单独嘱咐我别睡,一会领你去看电影。</p><p> 那个时候家长整天上班,周天休息还要忙家务,洗洗涮涮,一个月基本工资只有20--30元,还要给奶奶和姥姥家寄钱,还要管儿女的托儿费和家里其他开销,还要随单位同事的人情往份,每个月还要交工会的会费和互助金,一年都是所剩无几,不过困难的职工,过年时是可以提取互助金的,就算储蓄了,不过没有利息。</p><p> 大人孩子的衣服裤子都是补丁落补丁,会补衣服的选同色系的布料头或是破衣裳,同色系的线,手工缝补针码密一些,补出的补丁好看耐穿,瞧上去和谐。不会补的,补丁颜色不一致,粗针大线,补出的补丁就咋眼。所以根本没有钱领孩子看电影。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也没领母亲单独去看过电影。</p><p> 上小学了,一年级是地区小学,也就是街道小学。老师都是家庭妇女,学校是趴趴的草房,教室也不是正规桌椅,有时椅子还要家里带,数学教识数,语文教拼音。二年级上按地区划分的正规新华、东方红、铁路、电工等小学。</p><p> 那时孩子多,上学不是全日制,都是半天课。学校都是平房,冬天班级老师和学生自己烧炉子取暖,学校没有能容纳全体师生开会的会议室,学校开学典礼就要在电影院包场。典礼的时候,同学们根本不记得校长讲些什么,进电影院时就关心典礼后放什么片子,期待校长快些讲,在学生心目中,电影远比校长讲话重要。</p><p> 那个年代电影都是忆苦思甜和战争的片子,《农奴》、《苦菜花》、《闪闪红星》、《小兵张嘎》、《党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三进三城》、《红孩子》、《刘胡兰》、《董存瑞》,都是黑白片,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片子。在电影正式播放前,还有十几分钟的纪录片,都是趣味的科教片。后来就是彩色片《南征北战》、《海霞》、《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观影后,老师布置任务要写《观后感》。观影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点小“事故”,由于当时影院多,电影胶片要在几个影院周转,由于工作人员骑车周转,遇到人多拥挤,自行车出故障,就要耽误电影的正常播放,就出现观众等电影的现象!</p><p> 同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有时在写完作业的时候,对电影意犹未尽,还会分配角色,有模有样地表演一段电影里经典片段自娱自乐!</p><p> 再后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了,也看过一些外国影片,***、苏联、南斯拉夫、日本等国家的影片。当然这些影片来到中国是要经过政审和剪辑,剪辑后再次政审后才能搬上屏幕。</p><p>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电影事业蓬勃发展,题材广阔,有反映经济的、爱情的、武侠的、农村的,知识青年的等等,投入的资金、人力、场景都有巨大变化,观众的水准和欣赏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追求时尚也在不断变化。进入九十年代,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影事业受到不小冲击,电影院分分倒闭。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录像厅。</p><p> 我还看过鸡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西安事变》。看话剧比看电影震撼,身临其境,都是地方话剧团名角排练演出的,很精彩,很过瘾。演员们惟妙惟肖地塑造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扣人心弦,起伏跌宕,灯光、道具、音效、场记什么什么都是新鲜的。</p><p> 无论是电影还是话剧,功能只有一个,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对旧社会反动派的无比憎恨,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对穷苦大众的无比同情,对资本家的鄙视和痛恨,深深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难过,对地主、走狗、汉奸、剥削者恨之入骨。培养了英雄主义,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甘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了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p><p> 曾几时学校是高楼大厦,报告厅、会议厅豪华讲究。可是开学典礼省了,表彰先进班级、先进学生省了,爱国主义教育片省了。曾几时社会上低级趣味的东西多了,外国渗透的精神鸦片多了,舆论导向不积极,变得模糊,变得暧昧,变得模棱两可。</p><p> 如今《战狼》来了,《亮剑》来了,反映社会主流的影片电视剧回归了。《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不知翻拍了多少遍,经典回归了。大街上传唱的是《我和我祖国》主旋律回归了。</p> <p>我在艺术的澡盆里扎猛子——</p><p>于长松简介</p><p>2018-11-22</p><p>戊戌年十月十五辰时</p><p>吾乃于长松是也。字知寒,号翘春,又字鹤祥,号攀云。雅号识文小生、手艺人、补陋轩主。书斋:集墨轩、补陋轩。</p><p>余喜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书法、雕刻、明清家俱、摄影、收藏,只要和文化沾边的都爱鼓捣。从事过工人、翻译、记者、商人、公务员。</p><p>角色多变,痴心不改,文以载道,肩担忠孝。五十虚华,半阅世事,一眼冷观,一眼蒙纱,翻手攀云,志犹在巅。覆手淋雨,情随江逝。</p><p>业有小成,慰心慰祖。艺有小成,养性修身。境有小成,悟儒释道。</p><p>苦未尝尽,甘恐迟来。一息尚存,忆苦亦甜。有躯慰人,无躯恋文。</p><p>幸入古韵,平仄二邻。幸入诗协,挚友诸 君。二邻清雅,心静神憩。二邻慷慨,气昂魄轩。诸友形形,亦师亦亲,诸友色色,笑语欢天。生路艰辛,诗心为伴,书墨为弦,精雕细琢,榫正卯直,收喜藏吉,摄香影浑。</p><p>艺海深渊,澡盆水浅,撷取翻花,品露知咸,余生耐瞻!</p>